馬占發,簡晉暉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醫院,福建永定 364100
輸尿管上段結石為泌尿系統常見病,患者癥狀以疼痛、腎積水等為主[1]。發病后,常規行開放式手術治療,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結石一次清除率低,且術后發生感染等并發癥的風險高[2]。如患者為老年人,極易難以耐受手術,對其術后恢復不利。此外,該術式下,術者的操作視野較差,雖可準確定位結石,但難以完全清除結石[3]。相關數據研究顯示,輸尿管結石多為單個,左右側發病率基本相似,雙側輸尿管結束約占2%~6%,少見原發性輸尿管結石,臨床上多見20~40歲青壯年群體,臨床癥狀多表現為低位腰痛、血尿、惡心嘔吐等癥狀,甚至引起上尿路梗阻等,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臨床上,通常以藥物治療、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為主,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有研究發現,結石殘留是致使患者二次手術的主要原因,不僅會增加患者的治療負擔,且對其康復速度的加快不利[4]。受創傷大、出血量高、術中操作精確度差的影響,行開放式手術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一般較高,恢復所需時間長,預后差[5]。有研究指出,將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應用到治療過程中,效果更佳[6]。該文于2013年8月—2018年8月選取該院收治的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觀察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組,觀察組(n=50),男/女=31/19;年齡21~87歲,平均(56.3±20.1)歲。對照組(n=50),男/女=32/18;年齡20~90歲,平均(57.8±2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醫學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
納入標準:確診為輸尿管上段結石者;符合手術適應證者;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泌尿系統其他疾病者;惡性腫瘤者;凝血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行常規開放式手術治療,確定手術部位后消毒鋪巾,切開并暴露手術部位,肉眼直視下取出結石。
觀察組行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治療:①準備輸尿管鏡,嚴格消毒。②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患側輸尿管內留置5~7 F導管。③患者改變體位為俯臥位,軟墊置于腹部,輸尿管導管注入0.9%氯化鈉及造影劑。④X線(或B超)下定位穿刺點,肩胛線及腋后線間、11或12肋間穿刺,見尿液后退針,置入斑馬導絲。⑤根據結石大小及積水程度,經皮腎擴張至F14~18通道,置入輸尿管鏡,定位結石,鈥激光(或氣壓彈道)碎石。⑥碎石后給予沖洗,將結石取出,術后常規留置雙J管引流,并留置腎造瘺管,積極預防感染。
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有效率及安全性,臨床應于術中注意以下問題:①應加強對手術禁忌證的重視,針對伴有高血壓、合并腎臟腫瘤、脾腫大、脊柱側彎且病情嚴重者,應避免行該術式治療,以免對疾病治療的安全性及臨床效果造成影響。②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中,部分患者伴有尿路感染。針對該部分患者,應于術中謹慎操作,積極預防感染,以免對術后恢復造成阻礙。③腎穿刺通道是否能夠良好的建立,屬于決定手術效果的主要因素。為提高治療有效率,應于穿刺的過程中,借助超聲定位,在確保一次穿刺成功的基礎上,避免對臨近的臟器造成損傷,以免增加并發癥發生的風險。④術中,應嚴密監測患者的出血情況。針對出血量大者,應暫停手術,給予腎造瘺管止血。針對采用上述方法止血未成功者,建議行腎動脈栓塞介入術治療,降低出血量。⑤術后應積極對感染、出血等并發癥進行分析。一旦發現異常,需立即處理。
觀察兩組的手術情況(手術時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有效率與術后恢復情況。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125.5±12.3)min、出血量(41.2±6.8)mL,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
?
觀察組總并發癥發生率4%以及有效率98%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有效率對比[n(%)]
觀察組術后排氣、引流、下床、住院時間分別為(21.7±2.3)h、(1.5±0.3)d、(2.3±0.4)d及(4.8±1.3)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s)

表4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s)
?
有研究發現,引發輸尿管上段結石疾病的因素諸多,包括年齡、性別、種族、環境因素及飲食習慣等,同時,臨床研究發現,輸尿管結石疾病,與飲食結構不合理、飲食不當有直接的關系[7-8]。主要病因與代謝異常、局部病因、藥物因素有關;同時,此類疾病具有地區差異性,研究發現北方地區發病率更低[9-10]。當前,臨床上多采取輸尿管鏡子下碎石術、經皮腎鏡取石術等手術方式進行治療[11-12]。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碎石、碎渣進入腎內的風險,殘石率較高,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次研究中,引入了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術治療手段,此項技術治療優勢顯著,可精準粉碎結石,避免碎石碎渣進入腎內,安全系數高[13-14]。為進一步證實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術在臨床中應用的有效性,該文將該院收治的100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采用常規開放式手術治療方式,觀察組采用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治療方式,研究結果顯示,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治療手段優越性顯著,較常規開放式手術方式治療效果明顯,臨床推廣性好。有相關研究人員在研究《微通道輸尿管鏡經皮腎鈥激光碎石取石術治療腎結石患者的臨床效果》中,對輸尿管結石患者臨床治療進行探究發現,實施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能夠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研究人員對40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20例,試驗組20例,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0.0%,研究結果與該文研究結果一致;證實了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的臨床應用性[15-17]。
該文對100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研究結果同樣證實了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該文研究發現,對照組患者行常規開放式手術治療,手術時間(165.3±10.2)min、出血量(90.2±10.9)mL,提示手術時間長,出血量有待下降;通過對患者治療效果與安全性的觀察發現,對照組患者感染率10%、出血率6%、腎周積液率2%、殘石率20%、有效率80%,數據表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手術殘石率高,有效率低;通過對術后恢復情況的觀察發現,對照組患者術后排氣、引流、下床、住院時間分別(36.6±1.5)h、(2.9±0.8)d、(4.5±1.1)d及(7.7±1.3)d,提示患者康復緩慢。
該文研究發現,行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治療疾病后,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手術時間(125.5±12.3)min、出血量(41.2±6.8)mL,與行常規開放式手術治療相比,手術效率更高(P<0.05)。觀察組患者感染率2%、出血率0%、腎周積液率0%、殘石率2%、有效率98%,與常規術式相比,患者并發癥更少,有效率更高(P<0.05);通過對術后恢復情況的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引流、下床、住院時間分別為(21.7±2.3)h、(1.5±0.3)d、(2.3±0.4)d及(4.8±1.3)d,與采用常規術式治療相比,手術效果更好(P<0.05)。吳俊斌[18]在研究中,對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的治療效果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有效率為90%,顯著優于常規術式,研究結果與該文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行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有效率高,且殘石與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優勢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