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語文教學中散文閱讀的實踐策略,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眼信息中探尋散文構思,從線索脈絡中把握散文立意,從表現手法中體會散文內容,從聯想思維中領悟散文神韻,從生活實際中挖掘散文義理等做法,以期打造高效的散文閱讀課堂。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散文閱讀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092-02
散文是高中語文教材中常見的一種文體,根據其表達方式和內容可分為議論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記敘性散文。學生在閱讀散文時需要方法與技巧指導,教師要做好散文閱讀方法指導,為學生散文閱讀提供多元化的解讀方向,打造高效的散文閱讀課堂。
一、把握文眼信息,探尋散文構思
文眼信息是探尋散文構思的直接途徑。“文眼”是文章寫作的專業術語,是最能展現文本寫作意圖的關鍵性詞句,也是最能窺看散文主題思想的窗口。把握了散文的文眼信息,就能夠探尋到散文的構思,理解散文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快速抵達散文文本的內容核心。文眼是散文文本的核心和靈魂,以文眼進行散文文本導學,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散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文眼是散文閱讀的鑰匙,找到了文眼信息,就意味著掌握了散文的內容核心要素。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構思、體會作者的文本創作情感,教師發動學生快速找尋文眼信息,了解作者創作文本的契機。《荷塘月色》的文眼信息并不難找,學生很快便找了出來:“文中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闡釋了作者創作的緣由,也奠定了散文整體的感情基調。”教師順著學生的回答進行提問:“文眼對展現散文構思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家認為文眼與全文的聯系是什么呢?”學生接收到教師的問題,快速進行思考與討論:“作者首先寫了曲折小路的安靜,突出了他超脫自然的心情;然后寫了安靜的荷塘與朦朧的月光,烘托了作者獨處孤寂的心境;最后,作者以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了荷塘的靜,也傳達出了作者內心的悲涼。這些都與文眼中的‘不寧靜’形成了鮮明反差。”
教師幫助學生認識文眼信息,在散文閱讀過程中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主動去找尋散文中的文眼信息。學生找到文眼信息后,教師根據學生所給出的答案,繼續引導學生探索文眼信息和散文構思之間的關系。學生根據教師的閱讀提示,能夠準確找到散文的文眼信息,體會作者寫作時的情感思緒,從而把握整篇散文的行文構思。
二、緊抓線索脈絡,把握散文立意
線索是貫穿散文始終的脈絡,能夠側面展現散文立意。線索的類型多樣,人物、事件、物品、地點、時間、感情等都有可能是貫穿散文始終的線索。無論是哪一種線索類型,都對散文文本的發展有著推動作用。尋找散文文本中的線索,可以從散文體裁特征出發、從散文標題出發、從散文文本中反復出現的事物出發。只有準確找到散文的行文線索,才能領悟散文的立意。
《囚綠記》是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中的一篇散文。教師在教學時,借助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常青藤的圖片,幫助學生認識綠意蓬勃的常青藤。教師緊接著發動學生走進散文內容,通讀全文之后思考一個問題:“散文主要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學生接到文本初讀任務,馬上就投入閱讀,很快便得到了答案:“《囚綠記》講述了作者與常青藤‘交往’的一段經歷,描繪了綠色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征,從而展現出了作者當時的生存狀態,也從側面暗示華北人民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悲慘生存狀態。”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并向學生再次提出引導性問題:“《囚綠記》的行文線索是什么?線索作用在文本中是如何體現的?”有學生認為:“行文線索應該是從戀綠到囚綠,再到釋綠。”也有學生認為:“釋綠并不是終結,作者與常青藤的‘交往’過程是值得被紀念的,念綠才是行文線索的終結。綠色所代表的不僅是常青藤頑強的生命意志,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那段苦難而又光輝的歷史歲月,同樣值得紀念。”
《囚綠記》創作于特殊的歷史時期,全文圍繞著作者與常青藤的“交往”而展開,具有強烈的生存代入意義。教師在教學《囚綠記》時,首先發動學生通讀全文,了解散文所述內容,然后找尋散文的行文線索,并探究線索作用在散文中是如何體現的。學生在了解了散文內容之后,很快便找到了行文線索,深刻體會到了作者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感。
三、依托表現手法,體會散文內容
聯想、想象、象征、對比、襯托、欲揚先抑、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都是散文常見的表現手法。不同的散文表現手法,能夠展現不同的表現效果。學生掌握散文表現手法的精髓,能夠快速形成相應的散文審美,體會散文閱讀與創作的精神魅力。
如在教學《故都的秋》時,教師借助多媒體信息工具,向學生展示絢爛的北方秋景圖。學生被絢爛的北方秋景之美所震撼,教師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走進散文并思考:“散文中所描繪的故都之秋具有怎樣的特點?”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迫不及待地在文本中搜尋,很快便找到了答案。教師繼續引導學生:作者描繪了生動的故都之秋,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呢?這樣的表現手法有何好處呢?學生馬上對之前的答案進行回顧,再次走進文本內容:這篇散文用了很多對比手法,如將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進行對比,先說南國之秋的“半開半醉”,再寫北國秋意的濃郁,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讓故都之秋的特點變得更加鮮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并發動學生繼續從文中找尋其他表現手法,進而體會更多故都之秋的特點。
不同的表現手法能夠產生不同的表現效果。很多學生在閱讀散文的時候,常常會忽視散文表現手法的運用,殊不知表現手法也是散文創作重要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故都的秋》時,先讓學生找到故都之秋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去探究其表現手法。學生從故都之秋的特點出發,深度挖掘其背后的表現手法,對故都之秋的濃烈、厚實、剛強與博大有了更深的體會。
四、發散聯想思維,領悟散文神韻
發散聯想思維是領悟散文神韻的最佳方式。聯想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表現手法,也可以特指由眼下某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過程。聯想思維是散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與散文傳統閱讀思維方式不同,它更加強調學生散文閱讀思考的開放性和主動性。散文體裁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要想順利抵達散文的精神核心,領悟散文的神韻,學生必須積極發散聯想思維。
如在教學《紀念劉和珍君》時,教師幫助學生明確這篇散文的寫作背景。高中生對魯迅很熟悉,但是很多學生并不知道劉和珍是誰,更不知道魯迅為何要紀念她。教師借助多媒體信息工具,向學生介紹劉和珍的相關信息,并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初讀,了解文本所寫內容并對其進行劃分。很多學生認為,這篇散文共可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介紹了作者想為劉和珍寫一些東西的緣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紀念”的主體部分,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講述了這一次的請愿活動對未來的深遠意義。可見,散文思路明確。教師向學生提問:劉和珍是值得人們敬佩的勇毅女子,大家還學過哪些這樣的人物?學生馬上展開聯想,想到了一個個英雄人物,并從他們的英勇事跡中感受到了其身上共同的精神閃光點,深刻體會到了魯迅紀念劉和珍的意義。
《紀念劉和珍君》是魯迅所作的一篇散文,但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紀念。教師發動學生對文本展開初讀和再讀,讓學生感知散文的整體脈絡,并讓學生以文本人物為起點,聯想自己所了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感知英雄人物身上勇毅不屈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發散聯想思維,快速領悟到了魯迅想要表達的精神意蘊和時代愿望。
五、聯系生活實際,挖掘散文義理
聯系生活實際是挖掘散文義理的必由之道,生活是散文創作的精神源泉。散文的創作來源于生活,也呈現出自然的生活底蘊。散文體裁需要足夠豐富的情感支撐,不必字里行間刻意遵循客觀原則,但一定要能體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散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是挖掘散文義理必要的一步;以文理指導生活,則是散文課堂小結部分不可缺少的中心環節。
例如,《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中的一篇散文,出自著名作家史鐵生之手。教師在教學《我與地壇》時,設置導讀問題:“散文主要講述了什么事情?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是怎樣的?”學生閱讀散文之后認為:“這篇散文主要寫了作者與古園間的緣分,作者在古園中獲得了重要的人生啟示,真正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表達了對母親沉重的愛。”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作者一開始并不能夠接受殘酷的命運,并不理解母親的很多做法,而母親用小心翼翼的愛呵護著兒子,希望能夠重燃兒子的生命之火。母親默默忍受著身體上的病痛與折磨,但是并沒有等到兒子走出陰影的這一天。作者深愛地壇,更深愛著自己的母親。”教師繼續向學生拋出問題:“讀完這篇課文,大家得到了怎樣的生活啟示呢?”有學生回答:“有一句話叫作‘子欲養而親不待’,母愛是無私的,但我們不能對這種無私的愛視而不見。”也有學生說:“苦難并不是人生全部的意義,哪怕深陷苦難的漩渦,也要不屈不撓同命運進行抗爭!”
《我與地壇》記敘了史鐵生在絕望中尋求希望的過程,展現了他對生命和生活的雙重思考。學生在初讀散文之后,對其中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把握。教師引導學生將文本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挖掘散文中的義理,用散文學習中收獲的義理指導生活。
總而言之,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在散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做學生散文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的散文學習提供多元解讀思路。教師引導學生從文眼信息中探尋散文構思,從線索脈絡中把握散文立意,從表現手法中體會散文內容,從聯想思維中領悟散文神韻,從生活實際中挖掘散文義理,從而調動學生散文閱讀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散文審美能力,打造更高效的散文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慧慧.以《故都的秋》為例談高中散文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2).
[2]茅宇.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21(12).
[3]韓衛紅.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實踐探微[J].中學課程資源,2021(1).
【作者簡介】李云燕(1993— ),女,福建德化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現就職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二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學科教學研究。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