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認為教師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從不同層級著手,打造深層次、多維度、立體化的閱讀教學模型,將學生的思維和認知無限延展,拓寬學習深度和廣度,提出對接學生主動探索意識、對接學生學習情感體驗、對接學生學科特定思維、對接學生個性認知屬性、對接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等做法,提升閱讀品質,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生成。
【關鍵詞】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多點對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109-02
閱讀是借助語言文字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的重要活動,它是突破知識學習的重要法寶。學生能夠順利完成閱讀活動,對知識的理解和感知也會上升到更高層級,尤其到了高中階段,閱讀的關鍵性作用更能顯現出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引,積極革新閱讀形式,讓學生在多重信息資源的刺激下感知英語知識,增加英語學習的思維深度。在多重施教手段的作用下,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得以提升,探索熱情得以迸發,學習效果自然明顯。
一、對接學生主動探索意識
主動性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和保障。教學中有的教師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自己本來備課很細致,講課也很順利,但有的學生學習成效不顯著。出現這種現象多半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學生主動閱讀、主動思索的前提和基礎是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更新教學手段,通過采用創設主題語境的方式,讓學生在趣味化的情境中深切感知知識的魅力和價值,逐漸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為深度學習探索做好鋪墊。
例如在學習牛津譯林版英語模塊1 Unit 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部分時,教師沒有直接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而是借助問題導思的形式,激活學生的思維?!癐n China,starting from kindergarten,we sit in the classroom to learn knowledge. How do children in other countries learn and teach?”就是這樣一個問題,迅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熱情,學生紛紛從自身認知出發,展開交流探討。然后,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學生在觀看視頻中逐步形成新的認知。知識具有復雜性,尤其是英語知識,要想迅速突破學習障礙,教師要調動學生多重感官并激發學習探索的積極性,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計趣味化的教學情境,讓英語學習變得趣味無窮。
面對復雜多變的知識點,即使是思維發展已經達到高階的高中生也會產生畏懼心理,不愿意主動學習探索。要想快速激活課堂教學因子,提升英語閱讀品質,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創設語境,將學生引入深度閱讀探索的境地中。
二、對接學生情感學習體驗
受升學、考核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多數還是采用“講解”“填鴨”的形式。課堂看似順順利利,其實學生能吸收、內化的知識不多。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讓英語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教學活動的本質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教師要從文本屬性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對接學生的情感學習體驗,讓英語學習變得更加人性化。高中英語教材選擇的主題與學生的生活有極大的關聯性,既能夠對接學生的思維,也能將學生引入社會生活中。為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合理減少思維牽引下的閱讀學習指導,讓學生自主設計,在多元化的推理預測中完成思維活動,為深度閱讀注入活力。
例如在學習牛津譯林版英語模塊1 Unit 1 School life的word power部分的school facilities時,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度遠遠大于reading部分。這部分內容既有文字信息,也有很多圖畫信息,趣味化的內容瞬間吸引了學生的關注。為了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教師沒有過多的語言引導,而是將教材中的圖畫以實物展示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雖然圖畫的展示不盡完美,但學生顯得異常興奮,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Please stand at the starting point and complete the learning task according to the guidance given in the textbook information.”學習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閱讀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只有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他們才會對知識充滿好奇,進而更加專注于閱讀素材的深度解析。教師要抓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從文本屬性出發,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提問中發散英語閱讀學習思維,生成個性化的學習認知。
三、對接學生學科特定思維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一個知識的行囊,更重要的是要獲得聰明,從思維深處起底,深度思考,掌握技能,讓學生生活在思維的世界里。學科不同,學生的思維呈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對英語學科而言,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思維是最重要的。因為英語的本質屬性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從英語屬性出發進行引導,主動對接學生的認知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當然,學生思維能力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多元化的感知、理解中完成。教師不妨給學生提供更多感知語言的機會,讓他們在趣味化的閱讀中生成綜合能力。
例如在學習牛津譯林英語模塊1 Unit 3 Looking good,feeling good的welcome to the unit時,教師從四幅插圖中尋找話題:“Please express the characters in short language for what the characters in each picture are doing.”。對學生來說,這樣的問題是簡單的,他們很快完成了任務。但英語學習是句子的輸出,單純用詞匯進行表述顯然不能完成學習任務。為此,教師繼續給出思維指引:“Please use simple sentences to show the picture content,and try to connect the picture content.”。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串聯文本內容,將其以故事講述的形式呈現,難度過大,很容易引發學生的畏懼心理。教師退而求其次,將閱讀活動進行分解,讓學生在一一擊破知識重難點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可逐步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英語學科教學內容的交際性特點比較顯著,無論是插圖信息還是文字信息都能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感受。而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是在朗讀性的對話中完成的。所以教師要從交際視角出發,讓學生在知識感知和應用中獲得更多智慧。
四、對接學生個性認知屬性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高中英語教學必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具有基礎性特點,同時要滿足不同層級、不同能力的學生個性化需求,遵循多樣性原則。閱讀不是對知識進行復制和全盤吸收,而是在個性理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進入知識的核心區域,它是思維創新的過程。在時間、認知、地點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對同一知識點的理解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正是學生個性的具體體現。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學形式,而是要設計層次性內容讓學生深度思考、暢所欲言。
學習牛津譯林英語模塊1 Unit 3 Looking good,feeling good的reading B的Dying to the thin...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學生全身心投入,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根據文章的主題,教師設計討論話題:“Do you like to be thinner or fatter?What will you do to make yourself look thinner?”。這個問題是女生的最愛,她們的討論熱情異常高漲?!癟he same clothes,thin wear is better than fat wear,so I prefer thinner.”“Thin is good-looking,but nothing need to pursue the extreme,too thin will give people a feeling of malnutrition,so everything should be moderate.”學生各抒己見,課堂學習氛圍異常濃郁。在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認知,個性特征逐漸顯現出來。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度上升。教師抓住這一有利教學引導契機,讓學生展開系統梳理和深度探索。面對差異化的學習主體,教師營造了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表達學習困惑和感受,進而采取針對性策略逐層突破。
五、對接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與其他學科相比,英語教學更加注重實用價值,以往淺層化的學習形式難以將英語的重要地位突顯出來。要想切實發揮英語閱讀學習的價值,多元交互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探索是十分必要的。設置實踐訓練是最常見的交互形式,既能檢驗學生對文本知識掌握情況,還能碰撞出更多閱讀學習思維火花,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升級。因此,教師應豐富英語閱讀訓練滲透切點,組織學生對某一知識進行深度鉆研,從而在拓展性學習中獲得更多思維啟迪,建立對知識點的綜合性、全面性認知。
例如,在學習牛津譯林英語模塊1 Unit 3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的word power部分types of sports C時,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提升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給出更多選項,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內容進行填空。這樣的設計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為后續課外拓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訓練活動結束后,教師沒有著急進行下一個環節,而是給出另一則相似素材,讓學生自主完成。因為有了前面的訓練作為鋪墊,學生對知識的熟悉度自然更高,完成速度也更快。在強化訓練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得到了夯實,綜合素養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升。
高中英語訓練設置有更多選擇,聽、說、讀、寫都能給訓練活動注入嶄新活力。具體操作時,教師要在利用好教材編排的閱讀素材基礎上,整合投放更多有價值的學習素材,確保學生對閱讀內容保持新鮮度,確保學生在實踐閱讀中完成英語知識的正向遷移和多極遷移。
總之,英語閱讀活動設計不是隨意而為之,需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對接各個要素,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對接之前,教師要對英語教材有全面清晰感知,在深度解剖的前提下提升學生英語閱讀學習的思維活力,促使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實踐參與中找到探索方向。教師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設置及時有效的對接任務是必要的,因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滿足學生的探索需求,學習活動的效能才能充分呈現出來,也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鐘穎芳.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J].天津教育,2021(21).
[2]謝萍.“綜合視野”下高中英語閱讀課中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培養研究[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1(06).
[3]唐曉暉.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探究[J].中學生英語,2021(24).
【作者簡介】李 靜(1985— ),女,江蘇靖江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高級中學,主要從事高中英語教學研究。
(責編 卓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