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玲
摘 ?要: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審美樂趣。
關鍵詞:文本閱讀;貼畫;簡筆畫;模型演示
一、用“文本閱讀+貼畫”代替課件演示
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中的第一段,“青蛙坐在井里。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針對這一段話教學,我聽了很多教師的公開課,大家使用的方法都差不多,即用動畫課件演示一只青蛙坐在井底,再飛來一只小鳥落在井沿上;或是直接出示一幅圖片,青蛙坐在井里,小鳥落在井沿上。這樣學生不用朗讀文本,也不用理解文本的意思,也能知道本段的課文內容了。我放棄了課件演示的過程,采用圖文結合,以讀帶講的方法,即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個“水井”,手上再拿個“青蛙”和“小鳥”的卡通畫,提示學生邊讀課文第一段,邊理解文本內容,邊思考“青蛙”和“小鳥”貼在什么地方。然后,先請學生口頭填空:“青蛙坐在(),小鳥落在()。”再請學生上黑板張貼,引導學生通過文本中的“井里”和“井沿”這兩個詞語,突出了青蛙和小鳥所處的不同位置。
二、用“文本閱讀+簡筆畫”代替課件演示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詹天佑》中“開鑿隧道”這一部分時,我先引導學生對“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和“八達嶺隧道長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關隧道的三倍長”這一文本的理解及思考,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八達嶺隧道”和“居庸關隧道”的山勢示意圖。然后再引導學生對“中間鑿進的辦法”和“決定采用中部鑿井法,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外面兩端也同時施工,把工期縮短了一半”這一文本的理解及思考,再讓學生畫出“開鑿八達嶺隧道”和“開鑿居庸關隧道”的示意圖。根本不用課件進行演示,學生通過文本閱讀,更深刻地理解了詹天佑開鑿兩個隧道的艱難。
三、用“文本閱讀+模型演示”代替課件演示
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中“雪地捕鳥”,“雪地捕鳥”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中的一件事,當教學“雪地捕鳥”這部分內容時,我先讓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再讓學生想象文本內容所描繪的景象:好大的一場雪,地上、房子上、樹上全都蓋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雪,我便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然后,我問學生想不想現在來演示一下捕鳥?請學生再讀文本,說說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呢?我則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地拿出大竹匾、短棒、長繩和掃帚等。最后,請學生說說自己認識的鳥類或禽類。
四、結語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全國語文教研員(小學)部編本教材使用培訓會上的講話(記錄稿)《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值得注意的11個問題》中也強調:“不要濫用多媒體。濫用多媒體,是語文課的‘煩瑣病’,是一種災難。少用多媒體,祛除煩瑣病,這也是新教材使用應當給大家的建議。”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 黃銘嫻.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J]. 課外語文(上),2021(01):139-140.
[2] 秦文婷.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教學方法研究[J]. 學周刊,2021(0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