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容和人文內涵,音樂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段對于人才的培養具有特殊的美育價值,傳統音樂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學習和探究。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能讓大學生與優秀作品展現出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藝術之美產生共鳴,獲得深刻、豐富的的情感體驗,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達到理想人格的養成,增強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關鍵詞】音樂文化;美育價值;教育思維 ;民族自信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2-089-03
【本文著錄格式】白彬彬.傳統文化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的價值探索中國民族博覽,2021,11(22):89-91.
公共音樂教育是高校美育的重要體現,教育對象是非音樂專業的在校大學生。目前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以音樂鑒賞知識為支撐,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為主體,對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有著積極的作用。在以往的公共音樂教育中,欣賞和鑒賞類課程占據了大部分內容,課程大多圍繞優秀音樂作品鑒賞和音樂基礎理論展開,鮮少對音樂中傳統文化的內容強調和學習,使音樂類課程的學習過于專業化,能夠引發普通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的內容太少,也因此大部分學生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歷程的主要見證,可以體現“一脈相承、貫穿古今”的特性,中華文化雄立于世界東方,它的獨特性也在世界文化之林里一枝獨秀。利用公共藝術類課程使學生在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同時,有目標、有計劃地融入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也是未來公共藝術教育價值的體現。
一、中國傳統音樂不僅僅是音樂作品,還具有特殊的美育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藝術的教育對塑造健全人格有著重要作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容和人文內涵。從古至今,優秀的音樂家和技藝精湛的工匠們將中國傳統音樂與樂器融合、創造并發展起來,將它與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完美結合,從唐詩宋詞再到民間音樂,無不詮釋著我們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獨特性。音樂家們創作的作品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和價值觀,也和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共榮共存。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注重樂感,注重人與樂的相通相融,追求音響空靈,講究韻味悠長,結合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能增強欣賞者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這也是學校美育的重要途徑。
現代高校的培養計劃中,藝術類學科占有的比重一直少于科學類和技能類,這和我國古代育人的理念有著較大的差別。在現有的美育教育中有目的的融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完善、審美觀的建立。我國古代對于衡量人才的藝術修養的標準:琴、棋、書、畫,說明了音樂于教育強大的功能性,四藝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也泛指音樂。它與文人雅士的精神志向息息相通,被視為君子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琵琶、篳篥、二胡、古箏等樂器的發展也不同程度的影響并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它們在《陋室銘》、《琵琶行》中被記載,更在《廣陵散》、《陽關三疊》、《二泉映月》中被大家熟知和喜愛。
在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能讓大學生與優秀作品展現出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藝術之美產生共鳴,獲得深刻、豐富的情感體驗。好的音樂不但能激勵精神,溫潤心靈,還能提升審美修養,樹立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大學生對大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最終達到理想人格的養成的目的。
二、通過傳統音樂作品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音樂分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和戲曲音樂幾種類型,作為綜合型藝術的中國戲曲音樂種類繁多,且“雅”“俗”“貴”“賤”一應俱全。西方古典音樂非常注重結構的設計像蓋樓一樣,講究各層次結構比例和宏觀布局的關系,西方人將音樂比喻為一種音響的“建筑”,而中國傳統觀念則認為,音樂是一種陳述的“過程”或是“氣氛”,著眼點并不在形式和結構上。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注重心與樂的相通相融,追求音響的虛淡,講究韻味的深邃。無論是民間音樂的熱鬧歡騰或是文人音樂的超脫飄逸,它們的風格韻味很大程度上都來源于中國的語言特點,同一個劇種、同一個劇目、甚至同一個唱段或曲牌,不同的地區、流派就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和韻味,都有細節和風格上的差異,也就是說真正理解和鑒賞中國音樂,必須以“傳統文化”為依托。從《詩經》到《樂府詩集》再到《楚辭》在漫長的歷史中無一不滲透著濃厚的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果教育者的一切音樂行為、審美思想均由西方標準來評判,忽視自身音樂理論體系的深入探討和挖掘,學校的音樂教育就得不到實質性發展。
要產生文化認同通常以某種象征物作為標志來表示,不同民族的人們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 “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體制”來界定自己”。它使人們在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等方面達成一致,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自信首先是認同,只有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認同才能從觀念、心理和行為上認可、接受和融入。對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都是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認同內容。音樂的魅力來源于自身傳統文化的養分,根植于傳統文化之中,這不僅是用豐富的內容提升學習的積極性,也是從單純的音樂學習變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是大學生審美判斷力和審美觀念形成的過程,也是提升審美趣味和修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和傳承。首先是增強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進而增強對于民族和文化的自信。
三、如何將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公共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
要將傳統文化內容引入公共音樂的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教學方法有很多可以選擇和探討。下面列舉一些筆者在《大學音樂鑒賞》課程中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樂曲鑒賞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在介紹器樂作品如《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梅花三弄》時,融入樂器歷史的介紹及大家熟悉的關于樂器的古詩詞,加入作曲家的生平或作品的創作、演變歷程,乃至這部作品對于中國音樂史的意義,使同學們產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從心理上接納并理解作品本身,帶著情感去欣賞作品,可以大大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以《梅花三弄》為例:冰天雪地、萬木凋零,唯有梅花不畏嚴寒、亭亭玉立,報道著春天的訊息,在古代詩詞音畫中,有很多以梅花為題材的佳作,梅花和松樹、翠竹并稱“歲寒三友”,象征著挺拔、瀟灑、高潔、孤傲、堅韌等品格,琴曲《梅花三弄》是借景抒情、詠梅寓意因而為歷代文人雅士所推崇。《梅花三弄》又名《梅花曲》、《梅花引》、《玉妃引》。據1425年刊印的《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根據東晉音樂家恒伊演奏的笛曲《三調》改編而成。公元383年,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晉軍將軍謝玄、謝琰、恒伊以少勝多大敗苻堅。恒伊不僅是一位戰功赫赫的武將,同時也是一位名聞遐邇的音樂家,被譽為“東晉第一”。恒伊擅長吹笛能以笛代言、以笛抒情,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久聞恒伊大名,但一直無緣親耳聆聽,一日王徽之乘船赴京師,夜泊清溪側,正巧遇到恒伊坐著馬車經過,船中有人識得恒伊,便說:“這就是恒野王。”王徽之馬上派人傳話:“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雖然恒伊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名人,但為人謙和也久聞王徽之的名聲,便欣然前往拿出心愛的柯亭笛,吹了一曲《三調》,清新優雅、曼妙無雙的笛聲飄蕩在靜靜的水面上,眾人久久的沉浸在笛聲中,二人未說一句話,卻好似促膝長談了一宿,恒伊離去王徽之仍坐在船上回味在笛聲中,后人將清溪橋右邊的蕭家渡改為“邀笛步”,辟為古跡,以示紀念。雖《梅花三弄》之調是否真的起之《三調》,今已不可考,但美好的故事足以讓學生對此曲心生好奇,很好的開啟了鑒賞的大門。所謂傳統就是在不同時代的回響和繼承,本節課的推薦作品是音樂當代音樂家陳其鋼創作于1995年的作品《逝去的時光》。這首作品從曲式、結構、框架到旋律、音色、韻味都與《梅花三弄》有著深刻的繼承關系,音樂中隨處可見的五聲性和弦,讓這部作品在聽覺上呈現出現代又不失民族韻味,耳目一新的感覺,保留大量的傳統音樂思維的同時,將西方音樂和現代技法融入其中,讓“古曲”重新散發出時代的氣息。
再比如:在介紹中國民歌時,通過講解古代民歌和現代民歌的不同和相同之處時引入傳統文化內容。由于中國傳統音樂在農業社會一直是生活在自給自足的經濟基礎上,生活水平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之間,缺少信息和文化的交流。然而也正是這種相對封閉的生存狀態,才讓中國傳統音樂在客觀上保留了最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這不僅為我國的音樂研究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更讓我國的民族音樂成為世界音樂文化中獨具特色的部分。不同的社會群體和階層就需要不同的音樂,不同類型的音樂從內容、風格、結構上也有著各自鮮明的特征,這些在民歌中尤為明顯。《楚辭》不僅僅是古代南方楚地的一種詩體,更是當時楚國的民歌。當時楚國的地方音樂極為發達,它的聲韻、歌調、思想乃至精神風貌都帶有鮮明的楚地特點,樂歌已有“南風”“北風”之稱。《離騷》的解釋中除了文學上的解釋“遭受憂患”和“離別的憂愁”之外,它也是楚地的古樂曲名“勞商”的異寫,大家熟悉的《九歌》、《九辯》也是如此。這樣當學生再去欣賞近代的山歌和小調或是勞動歌“號子”時,就可以理解民歌中語言的重要性,它是民間音樂的精華,更是民間歌曲得以流傳的根本。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一些古代樂器如:陶笛、塤來作為課堂引導,從感官上讓學生先感知樂器外觀、音色后再去欣賞音樂,可以更好的提升欣賞體驗。
四、建構適應當代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體系
20世紀初,民國政府建立開創了我國普通學校教育發展的新局面,1922年教育部參照美國的學制進行改革,音樂教育開始成為“美育”的重要環節。新中國成立初期照搬蘇聯專業音樂教育體制,到了改革開放后又借鑒來德奧音樂教育模式。一路走來,我國本土的音樂教育有過以民歌為先導的革命民族音樂運動,有過提倡民間音樂的學習等舉措,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創作積累了累累碩果。所以隨著國學教育的興起,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也應隨之發生新的改變。一直以來高校公共音樂課程內容都較為單一,對于教材的選擇雖然不盡相同,但課程設計和培養計劃都非常相似,雖然一些帶有前瞻性的高校也推出過一些以傳統音樂文化為特色的課程,但目前依然以《大學音樂欣賞》或《音樂鑒賞》這類課程為主流。蘇聯音樂家、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中的材料,必須從民族音樂、古典音樂及現代音樂三個方面來選擇,但首先必須立足于本民族的音樂文化”,1995年的第六屆國民音樂教育會議上,也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如果在公共音樂教育中只有音樂作品和音樂基礎理論的學習,缺少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認知,學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本身。只有立足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傳統音樂的價值,轉變教育思維,讓更多能反映中華民族精神風貌、音樂語言和音樂風格的作品進入教材,將它們進行合理化的規范,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的傳統音樂在幾千年來的音樂教育中一直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到了近代這個方式逐漸被則被學堂樂歌所取代。然而“口傳心授”不僅不落后,還是一種極富有創造性和開放性的傳承方式。它是傳授者和繼承者之間直接的溝通,老師在教授過程中的示范、唱腔、姿態、語言等交流手段,都可以讓傳承者直接感受。學生在感受音樂、體驗音樂、領悟音樂的同時和教授者之間達到對音樂神韻的共鳴,這也是孔子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因此,在校園中在老師的帶領下成立一些跟吟誦、古樂演奏、詩詞歌賦朗誦、演唱有關的社團,可以更好的帶領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增強體驗感,提升公共藝術教育的效果。因此,我們不但可以沿用學堂樂歌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可以將傳統音樂的教學方式引入課堂,在反轉課堂、特色課堂或是校園實踐活動中去體現,將“著漢服、吟古詩、品古風、賞古樂”的傳統與音樂課堂結合起來。然而,如今的專業教師大多是在西方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包括民族樂器的學習也都不同程度的參照了西方的教學模式,所以對于傳統音樂文化教育而言,我們需要系統的培養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音樂教師團隊,不僅要有高超的音樂演唱、演奏的技能技巧,更要具有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才是傳統音樂教育體系建設里最為重要的環節。
中國傳統音樂經過數千年發展,積淀了豐富的民族藝術智慧,形成了鮮明的民族個性,處處閃爍著無窮的生命力,從現實出發尋找經典藝術作品和現實的連接處,吸收古人久經驗證的思想精髓。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品格,是其他任何一種音樂藝術所不可替代的,傳承是為了創新,是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可以像光源一樣照的更久、更遠、更廣。在我們借鑒并吸收外來音樂的形式技法的同時,發揚和傳承自身文化才能使中國音樂走上振興和發展的道路,借助藝術課程的特點和優勢,潤物無聲的將傳統文化與課程內容相融合,啟發大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美育課堂教學,貫穿道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也讓公共藝術課程更好地發揮其美育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
[2]張詠春. 音樂史學新探[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
[3]劉雪楓,吳斌. 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M].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1.
[4]張德玉. 音樂的歷史[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5]汪毓和. 中國近代音樂史[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白彬彬(1977-),女,河北邢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