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即時評價是“教師運用語言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方法、效果等方面進行即興點評的過程”。因為它的及時性,能夠使學生印象更深,產生趁熱打鐵的效應。即時評價也是衡量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一把尺子。教育家陶行知曾在《兒童用書選擇標準》寫過,判斷一本書之好壞,其標準:一是我們要看這本書有沒有引導人動作的力量,有沒有引導人干了一個動作又干一個動作的力量;二是我們要看這本書有沒有引導人思想的力量,有沒有引導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我們要看這本書有沒有引導人產生新價值的力量,有沒有引導人產生新益求新的新價值的力量。陶行知先生選擇兒童用書的這一標準,對于評判教師即時評價的優劣同樣適用。為此,圍繞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即時評價,筆者展開了相關探索實踐,并針對以下現象提出反思和糾偏。
問題一:評價語言空泛單一
教學中,有的老師在評價學生時只會用“很好”“你真棒”等大而空的語言,這是由于教師評價意識淡薄,或是語言功底缺乏,有時想評價學生,但又不知如何評價,致使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策略1 更新評價內容,從一維線性到三方整合
評價學生課上回答問題的好壞,一些老師習慣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這本無可厚非。知識技能掌握得如何本就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必須關注的。但如果老師在課上只關注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度,很少或根本不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那么,他(她)對學生所做的評價也只能在“很好”“你說得不錯”等幾個詞間循環往復,評價語難免枯燥乏味,激不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熱情。因此,課堂即時評價的內容必須從僅關注知識技能目標的一維的、線性的評價向全面關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的三方整合過渡,這樣,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面就會寬闊得多,其評價語言自然也就會豐富多彩起來。
策略2 豐富評價語言,從千人一面到個性紛呈
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但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等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他們接受老師評價的需求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喜歡老師熱情洋溢的語言激勵,有的則渴望得到老師一次輕輕的撫摸,而有的學生也許只需要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所以,老師在做出評價時,要因人而異、因課而異,針對學生的不同表現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例如表揚兩位聽講專心的學生,對他們的評價語言就不應該是完全相同的,而應有所區別,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獨特的關注。一位老師這樣說:“唐淋霖小朋友能堅持自己觀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陳佳小朋友能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還幫助同學講清了理由,我們也要向他學習。”這樣,就能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真正使評價語言發揮應有的魅力。
問題二:評價形式單調虛假
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上,有的教師喜歡采用模式化的語言或動作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如 “棒,棒,你真棒!”并輔以“啪,啪,啪啪,啪”的擊掌聲等,還有的教師采用物質獎勵的辦法,回答對了問題獎顆巧克力,動作規范腦門上粘個“蘋果”……這些評價形式其實都不科學。
策略1 重組評價手段,讓精神鼓勵與物質刺激并舉
課堂上,教師應該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除了要善于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外,還可以根據學生具象思維突出的特點巧用有形的鼓勵,用象征物對學生做出鼓勵性評價,以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榮譽感。當然,也可以用精神鼓勵與物質刺激并舉的方式。這位老師的做法值得學習:在預習課文這一環節中,這位老師首先采用挑戰賽的形式選出一名“小老師”,“有請某老師給我們示范朗讀!”接著,通過“小老師”示范朗讀、講解,其他學生以模仿的方式來完成朗讀教學任務。隨后,作為對“小老師”工作的回報,除了物質刺激:加紅星一至三顆(學生共同評價,優秀“老師”三顆星,次之二顆、一顆),精神鼓勵當然也少不了,那就是給這位同學冠以了——“小老師”稱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識高的人才能做老師。能夠當一回同學們的老師且被同學尊稱一回“某老師”,這是一種榮譽和實力的象征?!靶±蠋煛边@種評價形式既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展示自我的機會,更讓學生在做“小老師”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策略2 重視肢體語言,讓口頭語言與體態語言并舉
有人說:組織課堂教學,一流的教師用眼神,二流的教師用語言,三流的教師用懲罰。的確,有經驗的老師能將有聲語言、體態語言,能將預設語言、隨機語言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創造性地進行評價,讓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課堂教學評價應重視肢體語言的運用。例如,學生積極思考時可以摸一下他的頭;用親切的目光去捕捉學生的視線,利用眼神的接觸,有效地拉回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聲情并茂地回答完問題時,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還有,面部表情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帶著微笑,以熱誠、肯定、欣賞和真誠的表情評價能使學生倍感自信和愉悅,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學生在生動形象的體態語言感染下,會更有趣味地完成學習的任務。
問題三:評價主體地位失衡
沒有學生評價的教學不是完整的教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課堂教學評價大多是教師評學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師道尊嚴的舊觀念,是教師個人的主觀評價,并附加著教師的個人情感,使學生得不到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打消了很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策略1 教會評價方法,由單一評價走向多元評價
很多學生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喜歡玩、喜歡講、也喜歡嘗試,所以在評價中學習是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但不會安于 “我問你答”、被老師的“一言堂”評頭論足。老師不會評價是導致學生“無言”的主要原因。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去相互評價,有一定難度,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年紀較小,分析判斷的能力還處于低水平,給評價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容易出現“跟風”現象,從而影響評價的質量。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許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許多您以為他不能做的事。評價也是如此,只要教師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相信學生能做得很好?!皩W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自然也是評價的主體,因此在課堂上,應讓學生主動成為學習活動的有機部分。此時,教師就要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做好指導,為學生提供有效信息和評價語言,指導學生如何多角度地去看待問題,如何利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等。例:一位老師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疑惑?
生1:老師,我想問,大嬸拄著雙拐是失去雙腿,還是失去單腿?
師:你真會動腦筋,誰來為他解答一下?
生2:我覺得大嬸是失去雙腿,因為失去雙腿才用雙拐,而失去單腿只用單拐就可以了。
師:這位同學說的有一定道理,誰還有不同見解嗎?
生3:我覺得大嬸是失去單腿,因為失去雙腿要坐輪椅才能走,再說大嬸背著孩子走崎嶇的山路,如果失去雙腿是做不到的。
師:你的分析也合情合理……
交流與對話是課堂的基本方式,這決定了課堂評價不是簡單的是非判斷,而是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和教學機智融為一體的教學智慧。上述老師的“導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自評互評中,不但糾正了思維偏差,而且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得到了培養。
策略2 講究評價策略,由一一對應走向以點帶面
目前,有的老師課堂上的即時評價可能還處于一一對應的階段,即一位學生回答了問題后,老師或同學會對這位同學做出相應的評價,很少會關注這位同學以外的其他學生的表現,這樣很容易給部分自控能力較弱的孩子以“可乘之機”——反正老師和同學都在關注那位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正好趁機開會兒小差,時間一長,這樣的學生很容易成為課堂上的“邊緣人”,而且日漸淡出大家的視線。所以,老師的評價在關注那一個個評價主體的同時,也要兼顧到那些暫時作為“背景”的學生的表現,使評價不僅讓個別學生獲益,也能激發起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為了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傾聽習慣,在對個別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時,還可對其他學生的聽講態度作評價:“剛才第一小組的小朋友聽得最認真,個個聚精會神,相信他們以后也會像××小朋友一樣回答問題……”這樣,可讓學生意識到,老師不會因為在聽其他小朋友的發言而忽略自己,而是隨時隨地在關注著自己的表現。
實踐發現,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室的行走路線對課堂的即時評價也存在影響。因為教師主要行走在教室的前半部分,對后排學生的關注較少,導致即時評價不夠全面,這些都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改善。
總之,有效實施即時評價,可以為學生有效提供開啟智慧的鑰匙。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要“喚起興味,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整體”。教學中,我們要巧妙運用即時評價,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接受知識的快樂殿堂,這樣,“學生有了興味”,學習變成學生自己的需要,學習過程就會變得“無堅不摧”“無往不克”。相信,一個有內驅力的語文課堂,教學必將變得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