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浩
互聯(lián)網和科技進步為發(fā)展高質量教育帶來了全新的契機,翻轉課堂因其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成為互聯(lián)網+時代教育變革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使命。因此,本研究結合雨課堂平臺優(yōu)勢,設計出能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合作能力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一、雨課堂平臺國內應用現(xiàn)狀
在移動教育互聯(lián)網與教育大數據的發(fā)展背景下,清華大學于2016年4月正式對外發(fā)布推出了一款名為智慧課堂的移動教學信息工具,即“雨課堂”應用,旨在給學生提供一種面向數據化、智能化的課堂教學信息系統(tǒng)支撐。
“雨課堂”教學平臺基于PPT和微信,將“課前—課上—課后”三者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信息處理技術和同步輔助課堂教學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教學優(yōu)勢:一是采用“雙通道教學”(指同步和異步兩條通道),根據教師授課時的需要,自由選擇教師同步教學或選擇異步輔助教學。例如,對教學基礎知識同步講解的同時也可以直接將其放在課前或課后讓學生“異步”學習完成。一些課程需要學生重點同步掌握,可以直接將其放在一個班級里“同步”。二是全景式記錄教學大數據,包含學生上課出勤情況、什么時間進入課堂、課前預習視頻是否觀看和觀看次數、哪些幻燈片還不懂等等。
“雨課堂”平臺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變革,促進了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發(fā)展。課前將資料推送到學生終端,課中實時答題、彈幕互動,課后提供個性化的、針對學生個人的學習報表。基于“雨課堂”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實現(xiàn)“教師—學生—內容”的多重互動,利用“雨課堂”平臺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行反饋,促進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該平臺支持教師和學生自主探索與發(fā)現(xiàn),支持團隊協(xié)作,支持游戲化的學習,提供練習及反饋,幫助老師和同學們開展素質評價。
二、基于雨課堂平臺的初中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1.課前分層預習
(1)采集學生信息,進行結構化分組
在整個課前階段,學生和教師各司其職。相對來說教師的工作量要大一些,在最初始的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數據收集。首先,結合“雨課堂”的試卷發(fā)布功能向學生進行基礎信息采集,對學生的成績、性格及班級職務有大致了解,然后根據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和學生成長記錄檔案,對學生進行結構化分組。為貫徹“先進帶動后進”的教學原則,除按照學生的成績進行分組外,還需考慮學生性格等其他因素。一般根據班級整體人數進行分組。如果是小班制教學,可以分為5人一組,按照“一優(yōu)三中一后進”的基本格局,依據學生情況進行分組,也可以性別穿插開來進行分組,以便有效帶動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
(2)整理教學資源,進行個性化預習
基于學生學習情況不同,在課前預習活動前,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xiàn)和成長記錄檔案,預設本節(jié)課的內容,將教學資源進行難度分層,可以設置基礎難度和拓展難度兩個版本。基礎版本難度較低,預習時間較短,學生可以輕松掌握;拓展版本為知識進階,可以是內容廣度的拓展,也可以是內容深度的拓展。學生可自由發(fā)揮進階式學習,由易到難,充分滿足部分學生的興趣點或難度標準。在資源制作模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及視頻。雨課堂有插入慕課視頻和網絡視頻的選項,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功能,在前期預習推送環(huán)節(jié),介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獨特性,在內容推送模塊多設計對應的小技巧短視頻之類的資源,這樣可以較好地引發(fā)學生的觀看欲望。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編制相應的測試題,對學生前期預習情況進行判斷。學生通過“雨課堂”實現(xiàn)對資源的個性選擇。在預習過程中,可以在不懂的地方點擊“不懂”按鈕進行實時反饋,在感興趣的地方點擊“評論”按鈕參與討論,完成預習測評后提交。還可以實時觀測到自己的預習答題情況,同時向老師匯報問題和撰寫學習心得,從而實現(xiàn)個性化預習。教師可根據預習反饋數據,以學定教,優(yōu)化教學活動設計。
2.課上精彩展示
(1)小組展示,組間互評
在經過自主預習、小組合作和實踐操作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課堂內容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接下來需要將本組的成果展示出來。展示可以通過雨課堂投屏的方式,也可以直接通過教師上傳至雨課堂平臺,同時每個小組需派出代表進行講解,其他小組可以進行提問或質疑,進行匯報的小組需要回答問題或對抗質疑。教師要做好問題記錄,適當地進行問題延伸,引發(fā)學生思考。在抽選到相同問題或任務的小組進行內容匯報時,要注意區(qū)分兩組匯報內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所有小組匯報結束后,學生通過“雨課堂”平臺的投票功能對進行打分,教師進行記錄。
(2)后測鞏固,總結評比
在小組對抗互辯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總結評比,評選出冠軍小組,并在“雨課堂”平臺中進行標識。對本節(jié)課教學結果進行教學成果檢驗,可以采取在PPT中添加單選題、多選題等形式,也可以通過試卷功能,直接發(fā)布試卷進行成果檢驗,教師將隨堂測試推送到學生移動終端上,由學生限時完成并提交。習題數據立體化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可以進行實時診斷和反饋。老師根據學生題目完成情況的統(tǒng)計數據,有針對性地開展講解與點評,讓學生能夠根據分析與講解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教師統(tǒng)計檢測結果,對本次教學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最后由學生利用投票功能,對教師教學滿意度進行評價。
(3)課后討論線上幫扶
信息技術課一般不布置課后作業(yè),當堂布置拓展性的任務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課堂上進行舉一反三的知識遷移訓練,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和提升,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因信息技術課程多是實操課程,考慮到學生的時間問題及部分學生家庭因素,盡可能不布置作業(yè),主要利用雨課堂的班級討論區(qū)功能,推動學生進行對學互幫,同學必須在討論區(qū)進行提問或者回答問題,兩兩一對。教師可以在討論區(q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答案進行點評、糾正,也可以記錄相似問題,作為下節(jié)課的教學復習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學習數據調整后續(xù)教學,學生根據評價及學習數據調整后續(xù)學習。
(4)評估總結,善于反思
在進行綜合測試評估階段,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多角度測試”。將雨課堂平臺上的大數據與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相結合,采用教師評價、自我評估、小組評估、學生互評等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評價,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綜合評估。評估時需要把握的幾個關鍵點主要包括:一是評估(最后終結性)先行;二是要求學生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充分理解標準,并在實踐中自覺看齊;三是過程性的評價要求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重在指導和引領學生學習,獲得促進學生成長的依據;四是終結性評價絕大多數采用量規(guī)的方式。
總之,如何更好地“以學生為中心”,利用好新階段的信息技術轉變教育模式,“雨課堂”給出了答案——連接每一位教師和學生,讓課堂不下線,讓數據不流失,讓師生能平等、高效、有趣地互動。首先,“雨課堂”解決了課堂活躍程度方面的問題,學生會積極使用“雨課堂”瀏覽PPT課件并了解教師的講課進度。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同學們也可以觀看其他學生的PPT,了解下一組要講的內容,以便更好地參與進來。其次,彈幕功能是為了解決學生之間互動的問題,無須打斷任何發(fā)言者的發(fā)言。此功能符合當代年輕人的使用習慣,學生們都會積極地投入課堂的活動中。最后,可以有效地收集學生的反饋,滿足他們的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一些重點的講解,達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當前,翻轉課堂已經成為教育變革的成功模式,因其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未來,一線教師應繼續(xù)深入研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增強翻轉課堂在本土的實證研究,綜合考慮中西文化差異,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更好地適應我國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