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男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百年黨史波瀾壯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知語文教學對踐行黨史滋養學生的心靈起著重要作用。教學相長,教黨史的過程就是我學黨史的過程,如何將黨史學習融入初中語文課是我探索的方向。
一、學黨史要立足語文課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學習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對于黨史的學習不可缺失。文學源于歷史,同時又記錄了歷史。簡單地記錄時間、地點、事件或許過于枯燥,文學則塑造了鮮活的人物,讓歷史更生動真實。例如:《回憶我的母親》中,朱德的母親養大八個子女,并照顧家庭和做農事,同情貧農,反感為富不仁的人,節衣縮食供朱德讀書,勉勵朱德參加革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勞動婦女的平凡和偉大,也深深地感受到中國革命的必要性。同學們才理解朱德“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初心的形成。
任何文章都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完成的,除了文字本身,我們還應挖掘其社會背景,這些都是珍貴的黨史知識。例如:《土地的誓言》寫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已過去整整十年,抗日戰爭仍處于艱苦卓絕的階段,作者端木蕻良流亡在關內,目睹故土淪陷,懷著對東北廣袤的黑土地的思念寫下了這篇文章。當同學們了解了這一段黨史,不僅僅感受到東北的富饒與美麗,更感受到了作者對國土淪喪的悲痛、對美好家園的眷戀,以及保家衛國的決心。那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都觸動著同學們的心弦。
語文教材是黨史教育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可以通過語文課堂培養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學黨史要開展豐富活動
對于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同學們來說,或許難以真正體會革命先烈的思想及情緒,而課外活動是對語文課堂中黨史學習的有效補充,舉辦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必不可少。
(一)朗誦比賽
詩歌對滲透黨史教育具有特殊的意義,為增強同學們的愛國情感,應定期組織以“愛國”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沁園春·雪》《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愛這土地》等詩歌都很適合朗誦。當學生穿上統一的服裝、帶著精美的妝容站在舞臺上,認真而又嚴肅;當或是豪邁、或是深情的音樂響起,背景屏幕上呈現出封存于歷史中的畫面,神圣而又莊重;當課本中的文字,通過同學們字正腔圓地朗誦,句句都激蕩著同學們的愛黨愛國之情。
(二)課本劇
課本劇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為劇本,學生在此基礎上改編的,并進行表演。學生的參與熱情高,因此課本劇在黨史學習中發揮著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最后一次講演》《鄧稼先》《藤野先生》等文章內容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同學們通過了解其歷史背景增加所需補充的劇情,感知歷史的厚重;通過了解當時的人們的衣食住行知曉人民的生活,呈現歷史的真相;通過對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的揣摩,感受革命者的艱辛。
除此以外,還可以舉行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借助靈活多樣的語文活動滲透黨史教育。化單一為多樣,提高同學們參與黨史學習的積極性;化平實為生動,集中同學們的注意力,激發其潛在的愛國情感。只有這樣,黨史學習才能做到了入腦入心。
三、學黨史要依靠名著閱讀
課外閱讀是學生進行黨史學習的有效補充,紙質閱讀的過程就是精神洗禮的過程。初中語文必讀篇目中《朝花夕拾》《紅星照耀中國》《紅巖》等名著都深深烙印著黨的歷史。以《紅巖》為例,為了讓讓這部“紅色經典”銘刻于同學們的心中,可以采用以下兩種閱讀方法:
(一)做批注、寫隨筆
總有一些瞬間觸動著我們的內心,我們可以及時在書本中做批注;總有一些故事讓我們心潮澎湃,我們可以記錄下當時的想法,寫成隨筆。當閱讀獄中同志寫下的詩歌,我們可以寫下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情思,和革命者們一樣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二)把文字轉為畫面
對于英雄人物出現,當刻骨銘心的事件發生,不如把這些幻化成歷史的畫卷。如:殘忍的劊子手把竹簽一根根插進江姐的手指頭中,江姐始終堅貞不屈。當同學們閱讀到這,一定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不如把這一情景轉化為腦海中的畫面,讓江姐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
閱讀名著,讓同學們靜下心來,細細咀嚼文章中的每一句話,追尋紅色足跡;閱讀名著,深深感知每一段歷史,領會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學黨史要創造寫作機會
學生的閱讀是基礎,可以獲得真實情感體驗,但是如果沒有及時地將情感匯集成文字,很快就會淡化。有人說:“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內在的精神自我,另一個是外在的肉體自我,寫作便是那個內在精神自我的活動。”我們所閱讀的“紅色經典”只有通過寫作才能內化為精神財富。
因此,我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常常將黨史教育的內容滲透進去,讓學生接受黨史教育,體會革命精神,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寫文章。例如:以“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為主題,寫一篇文章;以“追尋紅色足跡”為題目,寫一篇文章。“作為中華少年的我們,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我們應以振興中華為己任,愿以我輩的青春守護中國的秀麗山河。”“若大好河山太平,中華兒女持書勤學,富強中華。”……當看到學生慷慨激昂之文,我也為之動容。
把黨史教育題材引入作文教學中,促使學生學習黨史,感受紅色精神的力量,從中體會革命的意義。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把黨史學習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革命領袖的精神內涵在中學生心中滋長。作為一線中學語文教師,在各個教學活動中,深深地感受到黨史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將黨史學習內容內化于學生的心中,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