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紅
(青州市玲瓏山生態林場,山東 濰坊 2625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解決上,要將其看作為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來審視,并且將其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樣才能夠引導農業農村進入到現代化的軌道上去。這就意味著,在未來我國政府將會有更加多的政策針對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迎來了新的生機。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理性的視角去審視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態勢,并且對于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進行展望,是很有必要的。
國家統計局公布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同比上年增長0.9%百分點,這是我國糧食產量連續第六年保持在1.3萬億斤的水準,這就使得我國國家糧食安全有著夯實的基礎。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還能夠保持有著這樣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不斷提升。從單產的角度來看,處于增長的狀態,在實際抽樣調查中發現,全國糧食作物單產為每畝地383公斤,相比較上一年增加了0.9公斤。品種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優質稻谷面積、優質小麥面積、優質玉米面積、優質大豆面積都在不斷提升;糧食主要產區的生產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全國不同作物優勢區域集中度在不斷提升,這就意味著區域生產素質也在不斷提高。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131元,實際增長達到8.3%。其中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很快,貧困人口比較多的區域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遠遠高于平均水準。這就意味著在此過程中,國家在扶貧方面做出的工作是有巨大成效的,這與我國堅持開發式扶貧、保障性扶貧、精準化扶貧政策是有著很大關聯的。從這樣的答卷中可以看出,農民收入在不斷增加,收入增速也遠遠大于預期。
經濟作物處于持續穩定增長的狀態。以2020年為例,棉花種植、糖料種植、油料種植、蔬菜種植等都處于穩定增長的狀態,無論是面積,還是產值都在不斷增長。畜牧業也處于不斷增長的狀態,牛羊肉、奶業生產穩定,全國肉類、家禽類、奶產品類總量不斷刷新記錄。漁業生產也保持持續的增長。在此過程中,鄉鎮企業不斷發展和進步,鄉鎮企業與農戶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市場主體,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繼而引導實際的經濟結構得以不斷優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人口累積達到16934萬人,同比增長0.3個百分點,2018年這個數值已經提升到1.74億人。在農村勞動力不斷外出的過程中,工資性收入會迅速提升,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就業是有深刻原因的: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投資需求增加,就業機會也會增多;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環境在慢慢改善,他們的一些權益也漸漸被保護,生存生活的質量也在不斷提升;鄉鎮企業有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優勢;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在不斷加強,他們自身的技能也使得他們能夠在城市有謀生的空間[1]。
2020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2468.3億美元,同比增長為8.0%,其中出口規模為760.3億美元,進口為1708.0億美元,貿易逆差為947.7億美元。從進出口貿易形式的角度來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以一般貿易的方式來進行的,進口規模為1488.06億美元,出口規模為643.09億美元,第二大貿易方式為保稅物流,進口規模為151.07億美元,加工貿易方式下的出口規模為82.66億美元。
圖1為2015年~2020年我國GDP以及增速走勢,從圖示中可以明顯看到在進入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格局之后,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加上國際市場的不穩定,使得我國在2020年的GDP總量增速明顯下降。雖然相比較上一年保持著增長的趨勢,但是經濟下行的壓力明顯比較大。也就是說,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中,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都處于嚴峻的狀態,此時經濟增長放慢是大趨勢,這無疑會對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圖1 2015年~2020年我國GDP以及增速趨勢
2021年全國兩會中明確提出,在取得脫貧攻堅戰勝利之后,需要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重心。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這就意味著國家在鄉村振興方面的部署將不斷落實下去。在此版塊的政策方向集中在: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之間如何有效的銜接、采取措施實現農業農村的深化改革、激發發展內生動力、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確保做到三權分置、適度流轉,盤活土地財產權利,實現鄉村建設用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再者在“三農”方面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其一,對于脫貧縣要設定五年的過渡期,確保幫扶政策可以朝著總體穩定的方向進展,確保資源支持向鄉村振興方向過度。其二,依照穩健科學執政理念,確保脫貧攻堅戰的成果可以與鄉村振興能夠不斷融合。從當前關于此方面的政策內容分析來看,鞏固脫貧成果,平穩過度夯實地基,拓展脫貧成果,平穩過度到添磚加瓦,建立有效的銜接機制,確??梢云椒€過渡到搭橋鋪路狀態。其三,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種子問題得以解決,引導農村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水電路煤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和其他基礎設施服務,能夠進入到更加理想的改革狀態,繼而達到農村繁榮的目標[2]。
“三農”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最為本質的就是確保農村勞動力能夠得到合理的配置,確保他們能夠順利轉移,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工資性收入對于農民增收的貢獻率超過50%,這就需要高度重視農民的就業問題。詳細來講述,農民工就業問題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缺乏適合的勞動力。也就是說我國勞動力資源是豐富的,但是合適的勞動力資源是匱乏的,總量重組的同時面臨著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農民工遭受的潛在風險是普遍存在的,表面上看農民工的工資在不斷上漲,社會用工荒的現象不斷加劇,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水平和就業結構特點,使得他們在產業升級過程中處于受沖擊的狀態,有的甚至因此會出現失業的風險[3]。其二,缺乏職業技能。在人力資本中農民工處于劣勢的狀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依照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外出農民工數量達到1.6億人,其中30歲以下的青年農民工占比超過六成,但是他們平均受教育水平僅僅為9.8年,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職業技能是匱乏的。其三,外出就業盲目性特點明顯。農民工就業渠道不多,信息渠道也比較狹窄,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很明顯的,多數都是依靠血緣、地緣或者人緣關系來維持,因此外出有著明顯的隨意性和自發性。在此過程中與政府相關管理部門之間的交互比較少,不同農民工之間相互幫助的可能性不大,政府管理出臺的幫扶政策往往也難以落實,對口幫扶難度也比較大[4]。
農業生產實踐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和動物疫病的影響,因此使得農業生產的風險處于較大的狀態。以2021年上半年為例,風雹、洪澇、地震災害、干旱、低溫、雪災、地質災害、草原火災等災害不同程度的發生,各種自然災害造成2801.9萬人受災,其中1.3萬間房屋出現倒塌,45.1萬間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2921.7千公頃,其中絕收達到237.7千公頃,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408.6億元。對于養殖業而言,部分地區很容易出現禽流感、豬高熱病、口蹄疫等動物疫病,這些病癥一旦出現,就可能對于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5]。
對于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歸結,在現狀科學研判的基礎上對于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審視,這樣才能夠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詳細來講述,主要可以將其歸結為三個方面。其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生態農業建設作為農業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演變為整個體系,并且發揮其在服務農民改變農民中的效益,就需要依靠信息技術。依靠信息技術,農民可以更加便捷的獲取農業技術和農業政策的相關信息,確保農民的個人綜合素質得以不斷提升,繼而使得農業經濟發展進入到更加理想的狀態。在網絡平臺上實現農產品的銷售,充分計劃現有資源,在此基礎上生成更加合理的農村經濟建設方案,改進農業設備技術,了解農村市場變化形勢,在此基礎上確保信息差的局面得以改善,這樣也可以營造更加理想的農業建設氛圍和環境[6]。其二,農業發展管理模式的現代化發展。農村經濟要想進入到更加理想的發展格局,并且與時代發展保持吻合,就需要將現代化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在此過程中,需要高度關注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確保農業進入到快速發展的軌道,依靠先進的管理模式,確保農業發展進入到更加快速的狀態,不斷了解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引導農村經濟朝著平穩健康的方向發展。農業維度,要正確看待當前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的問題,關注技術設施因素、地區因素、人口因素、經濟收益因素等,確保領導引導可以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進展,確保農業經濟管理的質量得以不斷提升[7]。其三,農業經濟管理趨向于生產化。政府管理機構在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方案的過程中,也意識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在采取措施實現農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鼓勵農民以更好的狀態融入進去。比如可以讓大型的農村投資建設企業參與進去,成為生產規?;蜆藴驶囊I者,制定現代化的經濟管理方案,以確保農業經濟管理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進展。農村企業在發展目標設定的時候,可以將工作與生產關聯起來,實現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提升,繼而確保農民經濟收入可以不斷增加,自然可以使得農業經濟進入到繁榮的狀態[8]。
在對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有著科學研判之后,就需要在未來的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此方面需要將關注點放在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切實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管理理念,確保依照農村經濟的發展規律、農村市場的運作機制,生成對應的農村經濟管理規章制度,樹立創新意識,確保改變以往的農業發展觀念,確保引入新型農業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使得農產品進入到多元化發展的狀態。關注農業觀光園、采摘園、生態園、旅游園的構建,確保農業經濟模式與旅游業,文化行業關聯起來,使得農業的經營模式進入到多樣化的狀態,這樣也可以推動農業發展進入到更加創新的格局。其二,關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開展,確保在此方面增加更加多的投入,形成健全的農業基礎設施系統,這樣可以保證農業生產在更加理想的環境下進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還需要正確面對農業生產實踐中存在的設備管理和應用存在的問題,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思考設備的訴求,確保設備可以進入到良好的運行維護和管理狀態。尤其是一些地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投入少,資金也處于不足的狀態,先進設備引入的難度比較大,這樣自然會對于農業生產造成不良影響,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也難以進入到農村地區。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確??梢约夹g能夠與農業實踐融合起來,這樣才能夠引導農業進入到快速發展的狀態[9]。其三,形成特色鮮明的農村發展模式。在農村建設方案設計的時候,需要從多層次多角度來思考,確保進入到深度探討的狀態,這樣才能夠生成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農村發展方案。此時需要不斷歸結農業經濟管理的經驗,將經濟建設相關的規定切實的落實下去,并且嚴格依照對應標準來進行,引導經濟管理工作朝著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進入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格局,確保滿足當地經濟發展訴求,生成更加科學合理的建設方案,確保歸結出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農村經濟才能夠進入到更加穩定的狀態。農村經濟部門要懂得立足農業,關注農業發展,確保各方面的農業資源可以得到優化配置,繼而進入到特色化的發展格局。其四,確保農業管理制度可以得到不斷優化。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多數以小戶經營為主導的,管理方式往往難以進入到設備大規?;a格局,農村經濟發展也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10]。為了確保農業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可以讓各個農業部門相互配合,強化土地流轉管理,繼而使得農產品制造能夠進入到更加理想的狀態。其五,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入。人才管理方面,農村經濟管理部門需要切實地發揮引導的效能,積極引導不同行業的人才進入到農村經濟建設中去,開發適合農業農村的發展項目,在此基礎上吸引更加多的人進入到農村建設中去,確保保存更加多高質量的勞動力,這樣可以為后續農村基礎建設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切實地開展新時代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關注區域的實際情況,結合種植情況和生產情況,引入一些新技術或者新作物,積極組織開展專業化大家教育培訓,確保更加多的農戶可以知曉如何去理解技術,如何去使用技術,繼而確保技術與農業生產實踐可以很好的融合,這樣也可以使得農民的技術素質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和進步[11]。
需要看到的是,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在新一輪的機遇和挑戰中,要懂得切實地利用一切的政策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做好優化配置,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于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研判,在此基礎上生成更加理想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此環節需要解決好人才的問題、經濟管理制度的問題、規模化經營的問題、特色化發展的問題、科學技術引入的問題,繼而確保實際的農業農村的發展環境朝著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