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0年10月24日,由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承辦,遼寧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支持單位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振興”國際論壇在沈陽舉行。根據現場速記,將與會專家學者發言的主要觀點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關鍵詞〕東北亞 區域經濟合作 東北振興 對外開放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提出的“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推動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暢通雙循環中的東北振興與制造業轉型升級,2020年10月24日,由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承辦,遼寧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支持單位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振興”國際論壇在沈陽舉行。來自中央部委、國家級智庫、遼沈地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干部,遼寧省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東北地區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日本、韓國駐沈陽總領事館外交官,以及來自新華社、中新社、遼寧電視臺、遼寧日報、沈陽日報等媒體的代表,以及日本、韓國智庫專家學者共300余人出席論壇。
此次國際論壇分為“主題論壇”和“圓桌會議”兩個環節。上午的主題論壇由東北大學校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趙繼主持,與會專家圍繞“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振興”發表了精彩演講,下午的圓桌會議以“暢通雙循環中的東北振興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為主題,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主持。根據現場速記,將與會專家學者發言的主要觀點整理如下。
一、把握大趨勢,抓住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逆潮以及疫情沖擊的雙重影響,為東北亞經濟合作帶來了新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和新冠疫情疊加影響將世界經濟拖入嚴重衰退,后疫情時代國際經濟環境可能更趨復雜、多變和嚴峻,產業鏈供應鏈調整區域化將為中日韓經濟合作帶來新機遇。
東北亞區域合作領域豐富、前景廣闊。韓國中央大學國際關系研究生院特聘教授安忠榮認為,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日韓三國合作抗疫,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原院長吉野直行認為中日韓三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中小企業融資、老齡化社會治理等很多領域都可以進行合作,三國通過合作,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地區合作關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日中經濟協會專務理事杉田定大認為,如果能夠將日本的資金、技術,中國、朝鮮的勞動力,俄羅斯和蒙古國的能源、資源,韓國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相結合,東北亞經濟圈將得到巨大的發展。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能夠產生深遠影響。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認為,無論從當前看還是從長遠看,中日韓合作潛力巨大。公益財團法人環日本海經濟研究所理事長河合正弘指出,中日韓三國經濟聯系非常密切,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如果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能夠盡早簽署,將對東北亞地區未來的經濟合作,特別是中日韓的合作具有重大影響,也會進一步對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在內的東北亞區域合作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共同打造供應鏈產業鏈安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疫情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著重構的風險,未來制造業可能會形成三大板塊,亞洲板塊、歐洲板塊和北美板塊,亞洲板塊以中日韓為主體。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院原院長金道熏認為,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各國開始注重供應鏈的安全性。中日韓三國由于相互的貿易依賴度較高,在確保區域性供應鏈安全方面,應建立產業合作聯盟共同維護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其中,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署是這個聯盟中最重要的環節。
二、立足中日韓,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
以經濟合作為重心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認為,雖然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面臨著一些問題,但中日韓之間經濟聯系非常緊密,有條件深入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在新形勢下推動東北亞地區的合作,第一,在以經濟合作為重心的基礎上拓展合作領域,真正按照三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推進全方位合作;第二,確保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可持續;第三,面向未來,推動構建中日韓三國新型經濟關系。趙晉平建議,一是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規劃和戰略對接和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二是要促進“補鏈型”相互投資,構建安全穩定的區域生產網絡,增強區域產業整體的國際競爭新優勢;三是要加強數字產品制造和數字服務領域的新技術、新模式研發創新合作;四是要加強中日韓經濟合作新模式的頂層設計;五是要旗幟鮮明地踐行多邊主義政策。
在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加強合作。安忠榮建議,東北亞國家應攜手合作,一是共享疫情防控數據,共同開發疫苗;二是共同確保東北亞地區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安全;三是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人員出入境的便利性;四是更積極地推動游客自由往來;五是盡快簽訂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六是共同治理環境污染問題。
以綠色復蘇的模式開展東北亞經濟合作。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周瑋生認為,在新冠疫情之后的經濟復蘇中,通過加強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全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使社會發展轉向更堅韌的模式。周瑋生指出,可以通過建立中日韓友好城市合作計劃,聯手解決遇到的共同問題,推進可持續的城市開發。
三、面向東北亞,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東北地區在與東北亞國家的合作中具有優勢。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面對經濟全球化逆潮以及疫情沖擊的雙重影響,東北地區應利用與東北亞更加接近的地緣條件,在推進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中打造國內市場與東北亞市場的重要連接點,形成東北擴大開放的新優勢。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認為,東北亞各國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東北地區毗鄰俄羅斯、朝鮮、蒙古國、日本、韓國五國,位于東北亞的核心地帶,東北亞各國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合作伙伴,東北地區在面向東北亞各國的開放中存在比較優勢。
國際環境變化給東北參與東北亞合作帶來機遇。于洪君認為,國際大環境劇烈變動和亞太地區形勢發展,對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發展,對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都是重要的歷史機遇。陳文玲認為,對于東北來說,在大變局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要抓住機遇重振制造業,創造東北制造業的集成優勢。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KIEP)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尚勛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韓國的“新北方政策”在東北地區存在很多交匯點,東北地區可以在地方產業、制度創新、人文交流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與韓國展開合作。
參與東北亞區域合作,推動東北全面振興。于洪君建議,東北地區積極貫徹“雙循環”發展方針,通過積極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深化并擴大東北三省間的聯動發展,攜手并肩共同建設黑龍江、遼寧兩個自貿區,同時廣泛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環渤海灣經濟區發展構想,持續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營商環境,積極改進人才培養使用體制機制,奮力開創東北振興新局面,全力打造東北地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新格局。遲福林建議,第一,以推進中日韓自貿進程為契機形成東北擴大開放新動力;第二,適應服務貿易發展合作大趨勢,務實推進東北地區與日韓在服務業項下的自由貿易進程;第三,適應東北亞合作新趨勢,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遼寧省政協常委、遼寧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研究員姜曉秋建議,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把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和招院引所相統籌,把加強展會平臺建設與強化對制造業的輻射力相統籌。最重要的是通過制造業國企深化改革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讓知識、管理和數據參與企業收入分配的制度要求落地,以激發創新動力。李凱建議,“十四五”時期,東北要抓住經濟逆全球化、中國向北開放戰略、服務貿易開放、北極航道開通等機遇,發揮沿邊沿海的優勢條件,從“新格局、新領域、新機制和新動力”四個方面破題,打造東北對外開放新前沿。第一,以大連、哈爾濱和丹東為重點,聚焦南、北、東三個方向,形成全面開放、“深耕東北亞”的國際開放格局;第二,要將對外開放與中心城市戰略相結合,形成東北振興的區域動力源;第三,抓住FTA服務貿易開放的機遇,形成服務業開放新領域;第四,支持東北與東北亞國家開展次區域合作。
四、融入“雙循環”,推動東北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
在開放的格局中推動東北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認為,東北地區應對雙循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應對中國區域格局競爭能力、應對產業合作升級競爭格局能力、應對產業科技人才競爭格局的能力的不足。在面對疫情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數字經濟新發展模式的歷史機遇下,應該通過深化與東北亞國家的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產業的合作實現東北地區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丁曉燕認為,雙循環格局對東北地區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是一次重要機遇。針對產業鏈供應鏈重組,應提升東北制造在全國產業鏈分工的地位;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強化東北在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作用。一是要打造好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逐步融入國際產業鏈;二是要建設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推動建立東北亞自貿區網絡;三是要推進東北亞區域市場經濟規則的先行先試。
構建制造業轉型升級開放格局,推動東北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東北大學原校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原院長趙繼認為,影響東北經濟發展的原因,其中一條是東北經濟轉型相對滯后,制造業優勢尚未發揮出來。應以新一輪信息技術和制造業高度融合為目標,以主攻智能制造、推行綠色制造、發展服務型制造為重點,促進制造業發展模式加速變革。一是要促進東北制造業融入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大格局;二是要促進東北制造業融入中日韓“自貿區”大市場;三是要促進東北制造業融入國家“一路一帶”大進程,加強與俄羅斯及東北亞地區的合作。
以數字化轉型推進新舊動能轉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產業生態,數字化轉型日益成為新動能成長的主要驅動力。加快東北經濟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鏈數字化和現代化水平,以數據流吸引人才流、資金流,釋放東北經濟的追趕潛能,實現“變道超車”,對東北振興具有全局性戰略意義。面向未來,東北地區要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數字化應用場景,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優化數字化創新生態,為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路徑,注入新動能。
加快構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環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銀溫泉認為,東北地區制造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轉型升級緩慢,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比較滯后,表面上看是研發投入占比少、開放不足,但背后深層次的是體制機制原因,制度環境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十四五”時期,要推進四個方面的改革:一是要構建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二是要構建激發經濟活力的制度政策;三是要構建推動創新的制度政策;四是要構建有利于高水平開放的制度政策。
以效率與效益為標準推進東北國有企業改革。大成企業研究院副院長陳永杰認為,效率與效益是衡量國有資本管理水平的最根本、最主要的硬指標,而東北國有企業的整體效率與效益水平低于全國同類指標平均水平。提出五條東北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路徑,一是樹立一個大觀念,二是開展一番大調整,三是推行一項大改革,四是改進一項大評價,五是推進一項大公平。
激活各類市場的主體活力,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鞍鋼集團黨委常委、總會計師謝峰認為,制造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所系,要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優做強,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打造競爭合作新優勢,加速融入新發展格局。第一,建議加大區域內的鋼企重組整合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第二,建議降低鐵礦石資源包括還有其他資源的稅負。第三,建議進一步豐富發展資本市場,提高股權市場的活躍度,充分發揮多級資本市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大作用。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