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昌 孫略倫 李曉寧
〔內容提要〕中歐班列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旗艦項目。2017年9月,沈陽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行中歐班列。經過四年多的發展,中歐班列(沈陽)已實現常態化平穩運行,并取得良好成效。本文在梳理總結中歐班列(沈陽)發展現狀及分析存在不足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國家關于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有關要求,以創建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為著力點,提出推動中歐班列(沈陽)高質量發展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關鍵詞〕中歐班列 集結中心 高質量發展
中歐班列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旗艦項目和金字招牌,是深化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全方位互聯互通的重要載體。2017年9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沈陽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外運”)合作開行中歐班列。經過四年多的努力,中歐班列(沈陽)已經實現常態化平穩運行,為遼沈企業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筑了國際物流新通道,打造了開放合作新平臺。
一、中歐班列(沈陽)發展現狀
(一)取得成效
截至2021年10月,中歐班列(沈陽)累計開行1185列,貨運量50532箱(箱:40英尺集裝箱,下同),進出口貨值約47億美元。2020年,中歐班列(沈陽)開行數量居東北第一、全國第七位,班列重箱率、兌現率達到100%和90%以上,居全國前列。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1.形成“1+5+8+N”物流網絡體系。沈陽充分發揮地處中歐班列東、中通道咽喉要塞的區位優勢以及鐵路發達、路網覆蓋度高等交通優勢,相繼開通沈—滿(滿洲里)—歐、沈—連(二連浩特)—歐、沈—綏(綏芬河)—歐及沈陽至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通道,形成中歐班列(沈陽)東、中、西“三通道五口岸”全覆蓋發展格局。積極構筑面向歐洲各國的北向物流網絡,在漢堡、杜伊斯堡、馬拉舍維奇、華沙、恩斯、別雷拉斯特、明斯克、馬德里等8個歐洲城市設立終到站,貨物輻射至歐洲10余個國家40余個城市。構建面向日韓等國家的南向物流網絡,實施“區港直通”海關監管模式創新改革,暢通日韓等國家貨物經大連港、營口港運抵沈陽集結,搭乘中歐班列運往歐洲的國際中轉貨運通道。利用中外運國內物流資源,面向以虎門、南沙、蛇口為中心的華南區域,以太倉、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區域,以青島、威海為中心的山東區域,以天津為中心的京津冀地區,以及沈陽都市圈、遼寧6港等國內主要節點城市,建立了完善的國內物流網絡體系。目前,中歐班列(沈陽)已經形成“1(沈陽始發站)+5(5個口岸)+8(8個歐洲城市終到站)+N(日、韓、蒙、俄等東北亞及國內主要城市物流節點)”的國內外物流網絡體系。
2.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目前,中歐班列(沈陽)貨物品類涵蓋了汽車零部件、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工業原材料、日用品等20余種,其中,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工業原材料貨值占比超過80%,為保障遼沈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做出重要貢獻。2018—2020年,中歐班列(沈陽)箱均貨值由6.32萬美元提升至10.6萬美元。截至2020年底,汽車零部件貨運量6922箱,貨值14.63億美元,占總貨運量和總貨值的比例20.7%和47.7%;機電產品貨運量7525箱,貨值6.79億美元,占總貨運量和總貨值的比例22.6%和22.1%;工業原材料貨運量6736箱,貨值2.87億美元,占總貨運量和總貨值的比例20.2%和9.3%。
3.服務能力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目前,中歐班列(沈陽)累計服務遼寧企業447家,其中:沈陽都市圈企業203家(包括沈陽企業140家)。截至2020年底,遼寧企業貨運量18893箱,貨值18億美元,占比56.6%和58.6%,其中,沈陽都市圈貨運量15107箱,貨值15億美元,占比45.3%和48.9%(包括沈陽企業貨運量14297箱,貨值14.46億美元)。在服務本地企業的同時,中歐班列(沈陽)累計服務省外企業2500余家,對東北三省、京津冀、華東、華南等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4.加快物流、商流、資金流聚集。中歐班列(沈陽)的開行吸引了德鐵、俄鐵、遠東路橋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與沈陽企業合作發展,國橋遠航國際貨運(上海)有限公司等10余家物流商貿企業在沈注冊,2020年實現進出口貨值約2億美元,呈現出以班列為平臺,物流、貿易、貨代、金融保險等企業組成的產業生態圈雛形;2500余家省外企業使用中歐班列(沈陽),加快了外埠貨物和資金在沈陽集結;中外運投資1億元在遼寧自貿區沈陽片區注冊成立“中外運(沈陽)國際班列有限公司”,打造輻射東北亞、面向歐洲的多式聯運物流體系。
5.降低企業國際物流成本。目前,中歐班列(沈陽)已實現定時定點、常態化平穩運行,平均每周開行10列左右,到達俄羅斯、德國平均時間分別為12天、16天左右(約為海運時間的1/3),為沈陽和遼寧老工業基地融入全球經濟,直接對話世界級企業,提供了安全、穩定、高效的國際陸路運輸新通道,平均降低企業國際物流成本約20%以上。同時,沈陽海關積極實施“延時、錯時+7×24小時預約通關”“中歐班列綠色通道”等一系列通關便利化措施,中歐班列(沈陽)通關效率位居全國前列。
(二)存在不足
經過四年多的努力,中歐班列(沈陽)已經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與國內先進城市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開行數量相對較少。2020年,雖然中歐班列(沈陽)開行數量達到381列,居全國第七位,但是與成都、重慶、西安、鄭州等城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二是口岸功能尚不完善。中歐班列(沈陽)口岸為鐵路臨時口岸,雖然具備中歐班列到發能力,但是尚不具備海關指定監管場地功能。相比之下,西安、重慶、成都、鄭州中歐班列設有整車進口、進境糧食、肉類、藥品等海關指定監管場地,口岸功能更加完善。三是國際物流網絡尚需拓展。目前,全國中歐班列已通達德國、西班牙、捷克、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22個國家。相比之下,中歐班列(沈陽)僅通達德國、波蘭、俄羅斯、白俄羅斯等10余個國家,面向歐洲的國際物流網絡還有較大拓展空間。四是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中歐班列(沈陽)尚未建立互聯互通的信息平臺,未能實現班列業務線上辦理,無法對集裝箱運行進行實時監控,獲取信息不夠及時。相比之下,重慶、鄭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均已建立中歐班列信息平臺,實現了班列業務線上辦理。
二、“十四五”時期推動中歐班列(沈陽)高質量發展工作目標
2021年6月20日,在中歐班列統一品牌五周年之際,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中歐班列專題協調機制在京召開工作座談會,針對新時期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提出要著力增強中歐班列設施保障能力、著力提升中歐班列開行質量效益、著力推進中歐班列市場化發展、增強中歐班列持續發展動力、著力加強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著力確保中歐班列安全穩定運行等六方面重點要求。為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要求,“十四五”期間,中歐班列(沈陽)將以創建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為著力點,加快完善班列基礎設施,構建“干支結合、樞紐集散”境內外物流網絡體系,提升班列運行規模和質量效益,培育中歐班列產業生態圈,推進中歐班列市場化運營和高質量發展,為沈陽主動融入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參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到2023年,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具有1束2線及以上集裝箱裝卸線,集裝箱作業區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海關特殊監管區域5萬平方米以上,具備多式聯運監管功能;到2025年,具有2束4線及以上集裝箱裝卸線,集裝箱作業區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以上,其中海關特殊監管區10萬平方米以上。
——開行規模與運行質量雙提升。到2023年,中歐班列(沈陽)到發列數力爭達到600列/年以上,箱均貨值保持在5萬美元/40英尺集裝箱以上;到2025年,中歐班列(沈陽)到發列數力爭達到1000列/年以上,箱均貨值保持在7萬美元/40英尺集裝箱以上。
——國內外運營網絡日益健全。到2023年,中歐班列(沈陽)境內二級業務網點達到20個以上,境外有業務關聯的網點達到10個以上;到2025年,中歐班列(沈陽)境內二級業務網點達到35個以上,境外有業務關聯的網點達到20個以上。
——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管理信息系統日趨完善,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作業區視頻監控率達到100%,班列在途運行實時監測率達到85%,班列集裝箱全程跟蹤率達到70%,加快應用區塊鏈、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智能型技術裝備應用場景日益豐富。
三、“十四五”時期推動中歐班列(沈陽)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
(一)完善基礎設施
按照“存量設施整合提升為主、增量設施補短板為輔”的原則,擬依托全國18個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之一——沈陽于洪蒲河物流基地,規劃建設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規劃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1億元。其中:一期規劃占地面積20.6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700萬元。主要包括:海關特殊監管區規劃面積5.6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410萬元,主要建設海關圍網、海關智能化信息系統、海關監控系統、卡口地磅設備、海關檢驗檢疫設施、場地硬化等,實現中歐班列集裝箱到發、海關監管、查驗、通關、堆存等功能。集裝箱作業區規劃面積19.65萬平方米(包含海關特殊監管區),利用蒲河物流基地原有集裝箱作業區和笨重貨物作業區場地,實現集裝箱裝卸、堆存、到發等功能。集裝箱拆拼箱作業區規劃面積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390萬元,滿足集裝箱拆拼箱和修箱服務需求。同時,在沈陽綜合保稅區桃仙園區建設5000平方米保稅倉庫和5000平方米集裝箱堆場,購置多式聯運轉運設施,總投資約900萬元,滿足日韓等國際貨物中轉業務、集裝箱裝卸、堆存、海關監管等功能需要。二期項目根據中歐班列(沈陽)發展需要,計劃到2025年底前,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擴建至10.5萬平方米,新建11.2萬平方米集裝箱作業場地,總投資約6900萬元。
(二)健全境內外物流運營網絡
拓展國際物流網絡。加強與大連港、營口港、丹東港等省內港口貨物集散合作,以公鐵、海鐵聯運等方式,構建日韓及東南亞地區經沈陽至歐洲的國際貨運中轉通道。探索開通沈陽至東盟國際班列,加強東盟十國對歐洲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分撥。依托招商局集團旗下位于白俄羅斯的招商中白工業園、位于莫斯科的別雷拉斯特物流中心、位于歐洲的KLG EUROPE HOLDING B.V.旗下七家物流業務公司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支機構,形成境內外互動的“樞紐對樞紐”運營網絡。
完善國內物流網絡。落實沈陽市政府與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阜新、鐵嶺等沈陽都市圈城市及沈撫示范區《共建共享沈陽中歐班列戰略合作協議》,加快培育形成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集疏運網絡,服務沈陽及周邊城市。依托遼寧內貿港口,以公鐵、海鐵、城際班列運輸等方式連接華中、華東、華南及京津冀等國內主要地區,構建輻射京津冀及東南沿海地區的集疏運網絡。
加強交通集疏運體系建設。發揮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區位優勢,結合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規劃,2025年底前,計劃新建和改擴建道路50條左右,規劃建設京哈直通線、沈秦聯絡線、沈白高鐵;2030年底前,規劃建設沈金鐵路、東南環線、吳家屯鐵路中心站等。
打造特色精品線路。推動運輸通道多元化,2023年底前,計劃常態化開行中亞班列及連通日韓和東盟地區的國際中轉貨運班列,中歐班列(沈陽)運行線路超過30條。重點打造沈陽—滿洲里—萊比錫/雷根斯堡等2條歐洲方向汽車零部件進口特色精品線路,以及沈陽—滿洲里—杜伊斯堡機電產品出口特色精品線路;到2025年,打造沈陽—滿洲里/綏芬河—新西伯利亞地區板材進口特色精品線路。
(三)加強班列業務創新
促進“樞紐對樞紐”運輸。充分發揮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大型樞紐作用,增加開行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至明斯克、莫斯科、馬拉舍維奇、漢堡等境外大型國際樞紐班列密度,提升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國際集散規模和全球服務能力。支持回程班列開展內外貿貨物混編運輸業務。采用公鐵、海鐵等多式聯運方式,有效利用通道和換裝能力,合理組織班列去回程貨源,發展加掛補軸、階梯集結等中轉集結班列,促進形成境內外互動的“樞紐對樞紐”合作模式。
組織開行“喂給班列”和集拼運輸。加強中外運與遼港集團協同聯動,推動搭建大連、營口等省內港口城市至沈陽中歐班列的“喂給班列”體系,構建以沈陽為中心樞紐,多點協同、優勢互補、運轉高效的中歐班列發展格局。利用中外運完備的國內物流網絡資源,通過海鐵聯運模式,形成華南、華東與遼寧沿海港口之間“天天班”服務能力。加強與招商安通、信風海運、中谷新良等內貿船公司合作,分季節、分貨類開展集拼捎貨,高效利用中歐班列(沈陽)運能運力。
加強與境外產業園區合作。落實中外運與招商局中白商貿物流園戰略合作協議,推進中白商貿物流園為中歐班列(沈陽)提供俄羅斯、白俄羅斯境內銷售、操作、倉儲、運輸等服務,將明斯克建設成為中歐班列(沈陽)重要的境外轉運中心。加強與莫斯科別雷拉斯特物流中心的合作,將別雷拉斯特物流中心建設成為中歐班列(沈陽)境外樞紐港,提升境外物流節點聯運、轉運和集散能力。
大力發展“班列+”模式。推進“班列+綜合保稅區”融合發展,深化“區(沈陽綜合保稅區)港(國際中轉貨物入境港口)直通”改革,推動中歐班列(沈陽)進出口企業在綜合保稅區開展保稅倉儲、保稅加工、商品展示交易、跨境電商等增值服務。發展“班列+冷鏈”業務,推動中外運與毅都(沈陽)冷鏈物流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展中歐班列冷鏈運輸業務,在溫控、冷藏箱箱源、運輸路線、運輸時效、運輸成本等方面進行規劃布局。探索實施“跨境電商B2B+中歐班列(沈陽)+境外企業/海外倉”模式,與菜鳥、中外運等國內知名物流企業合作,探索開通跨境電商中歐班列。推動中歐班列“運貿一體化”發展,以中歐班列(沈陽)為平臺,積極引進物流、貿易、貨代、金融、保險等行業龍頭企業在沈投資興業,探索與綠地集團等國內知名企業合作,設立中歐班列(沈陽)沿線國家商品展示展銷中心,舉辦中歐班列沿線國家進出口商品博覽會。
(四)提升班列服務效能
提供定制化全程物流服務。依托中外運全球網絡,完善多式聯運服務,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全程物流解決方案。研究開發虎門(南沙)—莫斯科(沃爾西諾或別雷拉斯特)小商品專線,開發俄羅斯—沈陽—太倉木材專線等班列產品,實現從賣艙位、賣產品到“運萬物、連世界”的戰略突破。針對板材、整車、汽車零部件、耐火材料、工程項目等制造業企業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物流解決方案,提高物流時效,降低物流成本。
開發集拼增值市場。針對鐵路運輸時效快于海運,價格低于空運的特點,在已經運營的沈陽—漢堡集拼服務基礎上,開發沈陽—莫斯科以及其他班列樞紐的集拼服務,更好地滿足客戶碎片化的服務需求。借助中外運在日韓的海外機構和與日韓國際物流公司良好的合作關系,加強日韓乃至東南亞國家國際中轉貨物貨源組織,擴大國際中轉貨運班列規模。
(五)提高班列開放水平
在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一期海關特殊監管區內,完善場站相關設施設備,通過布設監控攝像頭實現全區域無死角可視監控;上線智能卡口、場站及海關監管信息系統,與海關系統對接,實現信息共享。推進進出口“提前申報”,加快“兩步申報”“兩段準入”通關模式改革。推動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到發的國際聯運集裝箱貨物,實行始發站、中轉站和目的站的監管互認。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模式,鼓勵企業建設海外倉,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
(六)大力發展樞紐經濟
現代物流產業。以建設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為契機,圍繞“通道+樞紐+網絡+平臺”發展方向,依托中外運豐富的國內外物流資源,聯動沈陽都市圈、遼寧6港以及東北亞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建設陸、海、空、網“四位一體”的多式聯運中心,實現“一單到底、物流全球”。積極引進中集、日通國際、招商美冷、拓領中國等國內外知名現代物流企業在沈設立區域總部,著力打造東北亞總部型商貿物流基地和運營中心。
現代商貿產業。依托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積極發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大宗商品交易,搭建服務貿易展示交易、保稅展示交易、跨境電商等服務平臺,打造輻射東北亞的大宗商品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定價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發展轉口過境貿易,實現東亞、東南亞特色商品通過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中轉至中西亞和歐洲地區。研究申建中歐班列(沈陽)進境糧食等海關指定監管場地,培育形成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經濟增長點,增強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能力。
供應鏈金融。依托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發展融資租賃、設備檢測維修、國際離岸服務外包、總部結算、離岸金融等產業。聯合在沈金融機構,圍繞中歐班列(沈陽)客戶企業,整合金融、物流、貿易資源,為生產型、貿易類企業及電商企業提供融資、采購等供應鏈金融服務。發展特色金融,完善公共服務、投融資對接服務和物流供應鏈融資增值服務等功能,打造物流金融服務生態圈。
先進裝備制造等產業。依托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服務業等多業聯動,加快外向度較高的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整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制造業產能集聚和產業轉移。積極引進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型企業,協同發展集裝箱制造、加工包裝等物流配套加工制造業,提高物流配套服務能力。鼓勵物流企業與汽車及配件銷售企業合作,以汽車租賃、二手車業務和汽車金融領域為重點,加快聚焦行業龍頭企業,推動汽車后市場產品服務化、場景化、體驗化。
(七)提高班列信息化水平
依托中外運“運易通”物流電商平臺,建設中歐班列(沈陽)多式聯運物流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構建集物流交易、物流履約、物流資源集約、數據及金融為一體的全國性物流服務平臺,提供國際國內訂艙、陸運、關務、鐵路、空運、拼箱及多式聯運等全鏈條智慧化物流服務,打造具有沈陽特色的“數字班列”。
1.平臺定位
旨在優化整合國內外物流信息資源,以中歐班列(沈陽)為核心,依托“運易通”平臺、遼寧港口集團、中歐班列(沈陽)等資源,打造干支結合、樞紐集散、一站式服務、智慧化的中歐班列(沈陽)運貿一體化服務體系。“干支結合、樞紐集散”,即實現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與遼寧6港鐵海聯運無縫對接,促進物流資源整合和物流產業聚集,將沈陽打造成為東北地區中歐班列樞紐中心,集散周邊地區各類貨物資源,集中存儲、裝卸、發送,促進物流資源整合和物流產業集聚。“一站式服務”,即提供一站式通關、外匯、物流、退稅、金融等服務,實現一次委托、一次報關、一次查詢、一次放行?!爸腔刍?,即綜合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核心技術,打造數字化、信息化班列,提高綜合物流效率。
2.平臺功能
貿易功能方面,形成“2+2”(2個一體化,2個平臺化)功能,即:業務財務一體化、業務風控一體化、產品服務平臺化、資產資金平臺化,打造集貿易、代采、代銷、進出口與物流于一體的生態體系,形成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提供采購執行、集中采購、精益倉儲、JIT配送、外貿綜合、風險管理、外包服務、全程供應鏈、采銷一體化、分銷執行等服務。業務功能方面,將實現生產商、供應商、核心平臺、采購商與分銷商等在訂單、物流、發票及收款上的協同。生態環境方面,將與海關、自貿區(綜合保稅區)、電子口岸、碼頭、貨站、鐵路、船公司、銀行、保險等資源緊密銜接,充分優化與整合國內外班列生態資源。數據分析與數據展示方面,以可視化大屏方式,動態展示班列軌跡、班列計劃、運營統計、前后程監控、貨量統計、運行效率等內容。
3.建設方案
結合中外運“運易通”平臺架構,規劃分兩個階段完成中歐班列(沈陽)多式聯運物流服務平臺建設。第一階段:打造先進的中歐班列信息運營服務體系。2022年6月底前,實現進出口班列報價管理、班列計劃、班列發運、班列運營、場站操作、倉庫管理、口岸服務、箱管與關務、運輸管理、商務結算與運營分析,打造先進的中歐班列信息服務體系。第二階段:打造中歐班列為核心的運貿一體化服務體系。2022年底前,在中歐班列信息運營服務體系基礎上,建立以中歐班列(沈陽)為核心的運貿一體化服務體系,促進沈陽市外向型經濟發展,帶動產業集聚、優化和轉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統籌協調,成立沈陽市創建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工作專班,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沈陽海關等單位主管領導任組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交通、商務、財政、相關區政府、中外運(沈陽)國際班列有限公司等為成員單位,及時研究解決創建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班列發展內生動力,為集結中心建設提供堅實保障。推動成立由國內外物流、經貿、貨代等企業參與的東北亞國際班列物流協會,形成政府、企業、協會共同支持中歐班列(沈陽)發展的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原則,推進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建設,為中歐班列(沈陽)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積極爭取中央、省預算內投資對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場站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支持。鼓勵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依法合規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發揮各類投融資基金作用,以股權投資、債務融資等方式,支持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建設。在土地節約利用的前提下,優先保障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建設用地需求。
(三)加大對外宣傳力度
加大對中歐班列(沈陽)的宣傳力度,利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中俄博覽會、遼寧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以及非商業性境外辦展等重大經貿活動,開展中歐班列(沈陽)宣傳推介活動。利用中外運國內外物流網絡資源,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內主要地區,以及日本、韓國、俄羅斯、烏克蘭、蒙古國、德國、波蘭等國家開展推介活動,增強中歐班列(沈陽)國內外知名度。
(作者單位:沈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