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旭
〔內容提要〕由于近年來綠色經濟政策的不斷出臺,我國經濟呈現出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格局,同時我國的產業結構也逐漸向綠色轉型升級。雖然近年來遼寧省在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上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在綠色發展方面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本文在對遼寧省綠色金融和產業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發展綠色金融升級產業結構的建議,為遼寧省產業結構綠色轉型提供思路。
〔關鍵詞〕遼寧省 綠色金融 產業結構
隨著我國綠色金融政策不斷出臺與環保意識的覺醒,我國綠色金融增量在各個省市和一些試驗區快速增加,資源型低附加值產業結構的比例不斷下降,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產業等高附加值產業結構的比例不斷上升。未來,綠色金融的首要任務是推動重點行業和領域的綠色改造。
一、綠色金融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
(一)資源配置機制
企業生產經營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充足的資金,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的內部資金無法滿足擴大再生產之需時,則必須借助外部資本,然而外部資本成本遠大于內部成本,因此就形成了金融機構對企業的外部融資約束。基本上金融機構在兩條路線上對綠色金融的資源進行直接配置,一是對環保綠色節能類型的產業實行便利政策、優惠政策,從融資便利性以及利率等方面為企業降低成本;二是對“三高”產業設限,例如設置企業貸款額度、提高貸款利率等,增加企業融資成本,倒逼企業改革,使得企業主動進行“綠色”轉型。
(二)科技創新機制
產業結構綠色升級需要科技創新作為支撐。科技創新需要企業的應用創新,更需要科研單位和高校的原始創新。科學技術的創新最重要的就是科研資金和科研人員的投入,而金融機構和政府政策的支持能夠利用資金資源的配置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轉化科技成果,滿足產業結構綠色升級的科技需求。
(三)風險分散機制
企業發展綠色項目一般都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因為綠色項目一般都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回收期比較長,且后期項目效果也無法精準預測,因此,很少有企業能獨自承擔如此大的風險。而綠色金融能夠有效分散這種風險,即通過政府—金融機構—企業這三方,形成穩定三角,在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層面上嚴格把控風險。
(四)綠色觀念機制
產業結構實現綠色升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政策的逐步指引,以及綠色發展觀念不斷深入人心實現的。綠色發展觀念不局限于企業端,還應涵蓋融資端的金融機構和消費端的消費者,“三端”的綠色發展觀念是產業結構從高污染、高消耗向低污染、低消耗綠色轉型的關鍵因素。
二、遼寧省綠色金融與產業結構現狀
(一)遼寧省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在2021年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遼寧省“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就是“堅持綠色低碳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其中包括開展碳達峰行動、開展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建設碳交易市場等,倒逼產業轉型,加速遼寧經濟綠色轉型發展。近年來,遼寧省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臺了關于綠色信貸的指導意見、循環經濟試點方案、清潔生產方案等一系列相關的指導政策。遼寧省在2005年創設了我國首例綠色信貸工具——遼寧省清潔生產周轉金,該綠色信貸工具由歐盟和遼寧省政府共同出資創設,由此,我國的綠色信貸應運而生。截至2019年6月份,遼寧省綠色貸款余額為2181.2億元,同比增長2.68%,較年初增長了21.9億元。全省綠色貸款占企業貸款余額5.93%。
近年來,遼寧綠色金融助力遼寧綠色發展。截至2020年7月末,農業發展銀行遼寧分行綠色信貸貸款余額為149億元,支持項目多達71個,涉及清潔能源、鋼鐵行業、綠色供熱以及綠色生態等項目。2020年,遼寧出臺了《遼寧省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由于遼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建設效率高、礦地和諧的礦區尤為重要。2020年為“遼寧綠色礦山建設推進年”,其中綠色金融主要在特色信貸產品、保險、擔保基金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支持,推進綠色礦山項目進行。2021年8月末,中國建設銀行沈陽鐵路支行提供6.2億元綠色信貸資金給沈陽鐵路局,用于支持通大鐵路電氣化改造綠色交通項目的建設。
(二)遼寧省產業結構現狀

2014年之前,遼寧省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見圖1),以2014年為二、三產業的交匯點,遼寧省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逐漸加快,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一直較為穩定,占GDP10%左右;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逐漸下降10%左右,在2016年開始趨于穩定,占GDP40%左右;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后趨于穩定,于2015年超過第二產業,占GDP50%左右。遼寧省產業結構比由2010年的10.6∶51.7∶37.7轉化為2019年的8.8∶38.2∶53,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呈現出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的結構特征。雖然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相對下降,但在遼寧省的經濟發展結構中仍處于重要的位置,制造業和重化工業比重仍然較高。
三、遼寧綠色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遼寧省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后,我國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指導綠色金融的政策性文件。遼寧省應盡快做好一系列關于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設計和規劃,形成有效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實現遼寧省“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目標。應制定面對企業的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政策,促使“三高”企業加強對環境污染風險方面的管控,形成外部成本內部化。重視綠色金融的評價結果,并作為重要參考內容,建立有效的長效機制。
(二)打造遼寧省的特色綠色金融體系
綠色金融是引導資金資源向綠色環保發展領域配置的重要工具。針對遼寧省經濟運行與生態環境的具體情況,政府應把發展綠色金融的主體對象和相關綠色金融鏈做詳細的規劃,創新擔保產品,降低投資風險,以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到綠色金融體系中。在擴大綠色金融規模的同時,要保證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業務中的盈利。一方面,盡量豐富綠色金融產品結構,利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基金對傳統重工業、傳統農業和傳統服務業進行升級改造。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應提供綠色金融的技術指導和投資指導,減少由于主觀原因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增加投資者信心。積極探索“普惠金融+綠色金融+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沉到中小企業,聚焦產業特征實施不同的方案,實現產業鏈的整體聯動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升級。
(三)完善信息共享平臺
構建有效的跨部門信息共享平臺能夠促進信息共享、及時溝通問題。例如,可以在政府的財政、環保等部門與各類型金融機構之間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或者建立“金融+企業+環境數據庫”的模式,方便部門之間的經驗交流和問題反饋,對不環保項目、違反行業標準以及違法違規的項目情況進行披露,建立公開透明的監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以確保政策和資源傾向環保類企業,遏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業發展。同時,各地應建立各自區域的綠色項目庫,并在省級層面上整合資源,為金融機構的綠色投資提供合格的標的物。
(四)培育企業綠色發展意識
綠色經濟的發展需要由點及面進行連接、自上而下進行指導、由里到外進行改變,綠色發展理念以及綠色消費意識的養成是綠色金融能夠促使產業結構從量變到質變的驅動因素。因此,遼寧省應大力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培育企業的綠色發展意識,從源頭解決綠色發展問題。例如,公布綠色生產和綠色服務的白名單,利用各種補貼等措施激勵企業進行綠色生產。開辦綠色經濟、綠色金融、產業綠色升級的相關講座、沙龍,營造綠色的發展氛圍,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注: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65M202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