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旭源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近二十年,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逐步發展為當下社會語言學領域的熱門研究話題,被廣泛應用于符號學、社會學、心理學及應用語言學等領域。語言景觀研究包括公共空間和場所中的語言使用,語言使用的特點、規律及其深層次的政治取向、權勢和身份等。Landry&Bourhis(1997)最早使用并提出了語言景觀的概念:“出現在公共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樓宇的公共標牌之上的語言共同構成某個屬地、地區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
以被譽為全球小商品市場義烏的語言景觀為研究對象,通過語言標牌的創設原則及語碼取向對多語現象的解讀方法,探究該地區語言景觀與政治、經濟、文化的內在聯系。
采用Spolsky(2009)的公共標牌語言選擇理論(又稱語言管理理論),分析義烏市多語語言景觀的現狀。語言景觀是一種依賴于言語社區中個體成員的一致信念的語言現象,它分為語言實踐(language practices)、語言信念(language beliefs)和語言管理(language management)三大部分。這三部分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參與者的語言選擇,而語言實踐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語言域通常以社會空間命名,有屬于自己的語言政策,一方面受內部控制,另一方面受外部制約。語言域中通常有特定的參與者、地點及主題。語言域的參與者不僅是個體,而且包含個體的社會關系。
語言景觀研究作為公共空間的語言符號研究的一種,同樣適用于Spolsky研究框架。語言景觀研究有著屬于自己的參與者、地點和主題,主要參與者包括了標牌所有者、期望讀者和政府。政府在地區語言景觀建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標牌除了傳達文字信息之外,更多的是選擇反映或全部反映了全部參與者的意志和價值。因此,語言景觀為探索城市多文化生態和研究語言選擇提供了有價值的方法。
研究的主要問題為:義烏市的語言景觀是如何分布的?如何體現其義烏的發展?對義烏市語言環境建設有什么建議?
研究抽樣區為義烏賓王商貿區及義烏異國風情街。浙江義烏異國風情街是義烏市按照不同國度客商的民俗風情開辟的繁華商業區,吸引各國風味餐館和娛樂機構進駐,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國客商的飲食和娛樂需求。立足本地,面向國內外,體現義烏時尚、包容、開放的特性。賓王商貿區是20世紀90年代規劃、興建起來的一個商業集合街區,經過十幾年的積累發展,這里集中了大量時尚服裝商鋪、賓館酒店,還有許多特色餐飲、咖啡、休閑娛樂、攝影藝術等場所。這里已成為義烏最具特色的街區之一,市民購物、消費、娛樂、餐飲的“樂土”。隨著外商逐漸進駐,義烏賓王商貿區已成為外商到義烏采購商品的臨時下榻或長期駐扎洽談生意的“商務會所”。
研究采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在2019年8月,調研小隊來到義烏實地調查,利用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拍照,并將所獲得的照片存入電腦,經過篩選后,去除不清晰照片并重新拍攝,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共收集有效語碼標牌440塊,其語言搭配使用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義烏市賓王商貿區語碼標牌使用情況表
研究發現,在義烏賓王商貿區的多語標牌使用中,純漢語標牌占37.27%,而漢英語牌和純英語語牌分別占33.63%和10.45%。當地還存在著阿拉伯語的大量使用的情況,漢-阿拉伯語標牌占2.73%,漢-英-阿拉伯語標牌占12.50%。該數據充分展現了義烏作為國際小商品市場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并凸顯了義烏與國際接軌的程度。阿拉伯語的廣泛使用,也反映了在義烏的外商當中,阿拉伯商人是主要群體。據《環球時報》報道,2014年發往阿拉伯國家的貨物出口額就已經占義烏出口總額的51%,這一數字仍在不斷攀升,而法語(1.13%)、韓語(0.23%)、日語(0.45%)、意大利語(0.45%)及蒙古語(1.13%)則為該地區的弱勢語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語言群體在義烏多語群體的人口中處于劣勢地位。
語碼標牌可依據語言景觀中語碼數量,分為單語標牌、雙語標牌及多語標牌。標牌中含有漢字-拼音的組合算作雙語標牌,含有漢繁體字和漢簡體字的組合算作雙語標牌。雙語標牌和多語標牌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是當下經濟全球化區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語碼種類數據見表2。
通過數據對比可發現,在抽樣區中,純漢字的單語標牌比例僅占37.1%,說明僅以中國居民為服務主體的商鋪、公共牌及警示牌已無法成為邁入國際化發展的義烏市的主流。純外文單語標牌占比11.54%,一方面象征著外商進駐義烏的日趨密集化,另一方面也印證了作為人口主體的中國居民知識文化水平的提升。此外,雙語標牌和多語標牌分別占比38.91%和12.44%。

表2 義烏市賓王商貿區語碼類型使用情況表
語言標牌的存在象征著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對文化的包容度及開放程度,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國際接軌的程度越來越深,城市對外來文化的兼納性也越來越強,義烏作為全國聞名的國際小商品市場,尤為明顯。當地合理制定對外來政策,教育并鼓勵居民接納外來文化,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改變城市風貌和環境,而且使民眾在豐富多彩的多語標牌中感受到時代的脈搏,提升民族認同感。
義烏市為中國國際商貿的先鋒和帶頭人,應使商貿店牌、公共語牌符合國際化的表述,更應集中體現國家和民族意志。商店的經濟效益既取決于口碑與質量,也與作為門面的店名有關。研究發現,義烏的店名翻譯和路牌翻譯大致分為兩種類型:拼音+英文和全英文。前者在翻譯取向上更注重當地受眾的接受性,后者則側重信息傳播的準確性。

表3 語牌英語翻譯情況表
從表3可以發現,拼音數字混合英文翻譯的模式在該地區占11.65%,而純英文的通識翻譯占88.35%。前者的翻譯多集中于私人醫院、超市等私營企業,如“偉強超市”譯為“WEIQIANG SUPERMARKET”,這種翻譯模式考慮了本土居民的認知模式和能力,接受程度更高;后者的翻譯運用廣泛,集中于外資企業、外來服務業,國際認可度較高。
在語碼標牌的使用形式上,如何凸顯語言優勢及凸顯語言內容,都是作為標牌使用者規劃經營需要考量的內容。調查中將語碼標牌分類為漢語優勢風格(漢語在標牌的醒目位置,其他語種次之)、外語優勢風格(外語居于標牌的上端或中心位置)。研究發現,在多語標牌的風格使用中,漢語優勢風格占據了極大的比例,在332塊漢-外語碼標牌中,漢語優勢風格占92.47%,英語優勢風格占5.42%,阿拉伯語優勢風格占2.11%,其他語言如日語、韓語、法語等在當地的多語標牌中多呈現輔助作用,這一結果說明漢語在當地多語社區仍占據主導地位,英語和阿拉伯語緊隨其后。
實地調查發現,語言景觀所闡釋的現象可以從語言轉換規則、外來語言規劃和拓展語言調查三方面為城市國際化進程提供建議。
調研發現,義烏市的標牌翻譯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如翻譯不規范、中式英語等問題比比皆是。如“果汁”翻譯為“fruit juice”,而使用“juice”則更為準確明了;“商貿區菜市場”的翻譯有極明顯的拼音拼寫錯誤,應當寫為“SHANG MAO QU FRESH MARKET”而不是“SHANG MA QU FRESH MARKET”;“花藝”的英譯應譯為“floriculture”,而非中式英語的“flower art”。
語言的合理轉換,恰當的翻譯,不僅體現了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水平,而且大眾也是當地的門面,對吸引外商投資、發展第三產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義烏市城市文明進程的提速,語言翻譯問題應引起重視。
在當下的城市建設中,有關城市語言的法律體系仍處在不成熟的階段。大部分語言法都屬于柔性法,對其違反者的處理以批評教育為主,導致法律沒有強制力、監管力度薄弱等問題。此外,對于語言管理、語言使用的宣傳還處于萌芽階段。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自2001年起投入使用,到目前為止未進行修訂工作。語言景觀作為城市國際化進程的工具,應當對其做出統一規定,按照語言域理論和語言管理理論,制定適宜的法律法規,對其做出合理監管,以維護城市形象。
科學的語言調查是制定合理的語言法規的前提和基礎。由于語言規劃的出現往往在語言使用之后,因此,廣泛地收集樣本并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為未來的城市語言規劃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城市形象建設離不開語言規劃,而語言規劃也離不開語言調查。因此,語言景觀研究應該納入語言調查,集中社會力量,投入社會資源,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吸引更多的關注。人們關注探索語言景觀的過程,也是民族意識自我提升和迸發的過程。
對義烏極具語言特色的“異域風情街”和賓王商貿區的語言景觀的研究,包括數據統計、比較和分析發現,義烏的語言使用呈百花齊放的狀態,其中漢語處于主導地位,英語、阿拉伯語緊隨其后。語言景觀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直接寫照,透過語言景觀,可以看到義烏在全球化進程中蓬勃發展和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如何處理好權力機構與語言環境建設的關系,是當前“一帶一路”倡議下政府機關必須思考的要點,也是我們必須持續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