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外國語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00)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通過合并、重組或者獨立升格而新建成的普通本科院校,自建校以來,這類院校一直致力于應用型高校的轉型和建設。郭芳等對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與老本科院校相比,學習者學習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1]本研究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以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現狀為出發點,總結學習者學習特點,為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外語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教學改革依據。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取得更好的語言學習效果而采取的策略,既包括為了更好地完成某個學習活動或學習任務而采取的微觀策略,也包括對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結果進行計劃、調控、評估等而采取的宏觀策略,以及學習者對語言和語言學習的認識。[2]早在1995年,文秋芳教授使用個案分析的定性方法,研究了語言學習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在語言學習策略使用方面的差異[3];程月芳、馬廣惠和董娟通過分析中國理工科大學生學習策略數據,發現學習者在學習策略使用的廣度和頻度上均存在差異,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運用學習策略的范圍較廣、頻率較高[4]。國外學者Oxford將學習策略分為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5]文秋芳和王立非指出,影響學習策略的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學習者因素、學習風格和性別,其中環境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學習條件、教學環境、學習任務,學習者因素包括學習動機和努力程度,努力程度受學習動機的影響,這些因素混合作用對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6]高一虹等對國內30所大學不同專業的2278名學生進行了英語學習動機類型的調查,總結出興趣動機、成績動機、出國動機、學習情境動機、社會責任動機、個人發展動機和信息媒介動機7種學習動機類型。[7]
(1)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者學習策略偏好的具體特征?各年級之間呈現何種差異?
(2)哪些學習動機會影響學習策略的使用?
(3)哪些學習策略能夠預測學習者的外語成績?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某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大一至大四學生,研究工具是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個人信息、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三個部分,共83題。個人信息部分涉及學生性別、年級、所在專業、四六級英語考試參加和通過情況,共4題;學習策略調查采用的Oxford的SILL語言學習策略調查表,涉及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共50題;學習動機情況調查采用的是高一虹等人(2003)的學習動機問卷,問卷將外語學習動機分為內在興趣動機、成績動機、學習情境動機、出國動機、社會責任動機、個人發展動機和信息媒介動機,共計29個題。問卷均采用了“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本研究使用問卷星編輯、發放、搜集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562份;利用IBM 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
總體來說,各年級學習者英語學習策略均值均不是很高,基本都在3.00以下,大一至大四英語學習者6種學習策略使用均值總體呈上升趨勢。大一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均值介于2.67至3.00之間,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交策略使用均值較高,分別為3.00、2.93和2.85,記憶策略均值最低為2.67;大二學習者的策略均值均呈現較低態勢,在2.63—2.92之間,補償策略使用均值最高,記憶策略和社交策略均值最低;大三學習者策略均值在2.64—2.91之間,補償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均值最高,記憶策略均值最低;四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使用均值在2.62和2.99之間,補償策略和元認知策略使用均值最高,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使用均值較低。

表1 研究對象描述

表2 學習策略組間、組內差異
筆者利用spss單因素方差進一步分析不同年級學習者6種學習策略差異性。方差齊性檢驗結果顯示,6種英語學習策略方差齊性檢驗計算出的概率p大于0.05,在給定顯著水平a為0.05前提下,通過方差齊性檢驗,即不同年級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來自相同方差的不同整體,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統計結果見表2)。如表中所示,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前提下,各年級在6種學習策略使用上呈現的差異不具備顯著性特征;另外,方差齊行檢驗結果顯示,在記憶(P=0.033)和補償策略(P=0.006)使用上,男生平均值低于女生,且差異具有顯著性,其他策略使用差異顯著性不具備統計意義(P值均大于0.05)。
綜上,在學習策略使用方面,大一至大四學生總體呈上升趨勢,補償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均值最高,記憶策略均值最低,各年級在6種學習策略使用上并沒有呈現顯著性差異。戶進菊的研究表明,學生補償策略(3.45)和元認知策略(3.39)的使用頻率最高,社交和情感策略使用最低。[8]本研究中的補償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與戶進菊的研究結果一致,但本研究中的策略均值明顯低于戶進菊的研究數據,這再次驗證了新建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者學習策略使用較低的結論。本研究使用頻率最低的是記憶策略,與戶進菊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姚婷等人也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在使用頻率最低的策略方面,她的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即學習者記憶策略使用頻率最低。姚婷等人認為,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基礎薄弱,英語學習動機不足,主要通過機械記憶英語單詞而記憶策略使用有限。[9]
為了進一步研究動機和策略使用的關系,筆者將動機與策略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系數顯示,內在興趣動機與6種學習策略相關性在p<0.01,水平均呈現出顯著性,且正相關;學習情境與情感策略相關性具有顯著性(p<0.05),呈正相關,與其他策略的相關性不顯著;成績動機、出國、社會責任、個人發展和信息媒介這5種動機與6種學習策略的相關性均呈現顯著性特征(p<0.05),均呈正相關。這表明學習動機不足影響學習者學習策略的選擇和使用,這與文秋芳、王立非的結論一致。本研究也驗證了姚婷的關于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習者動機不足對策略使用影響的猜測。值得一提的是,學習情境動機與情感策略呈顯著正相關,即學習者英語學習教師、教學質量、教材和學習伙伴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對于一線任課教師來說,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課堂氛圍的調節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研究學習策略和成績之間是否有預測關系,筆者首先將參加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篩選出來,并分成G1(通過組)和G2(未通過組),然后使用SPSS線性回歸對數據進一步分析。
SPSS一般線性模型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模型摘要德濱沃森值為0.223,接近0,表明殘差項間呈正相關;回歸方差F值為2.282,對應的顯著性是0.040,這表明所建立的回歸方程有效,至少有一個策略對成績產生影響;回歸系數表顯示,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的回歸系數所對應的顯著性均小于0.05,這表明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與成績之間有明顯的線性關系,有較強的解釋能力,而其他4種策略P值大于0.05,這表明他們與成績之間的線性關系不具有顯著性特征;6種策略的膨脹因子VIF值在1.739—4.642之間,均小于5,且共性診斷的特征值都大于1,這表明6種變量其線性較弱,區分性較強,6種策略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共線性。殘差統計表的標準誤是0.426,小于2,殘差是正態分布,符合線性回歸。綜上,在6種學習策略中,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與學習成績正相關,能夠預測學習成績。結合學習策略使用的統計情況,本研究中的學習者在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使用方面均呈較低態勢,這可以解釋學習者四級通過率較低的現狀。
對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者的研究表明,學習者學習策略呈較低態勢,學習動機較弱可以部分解釋這一現狀;學習策略總體呈上升趨勢,補償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均值最高,記憶策略均值最低,各年級在6種學習策略使用上并沒有顯著差異。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能夠預測學習成績。
本研究帶給我們以下啟示:對于從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學的教育者來說,教學中應結合實際情況,在完善教學法的同時,從學習者自身入手,加強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引導,激發學習者內動力,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未來將進一步研究一線英語教師學習策略教學現狀,以及教師學習策略教學對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