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兵
(云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尋甸 655200)
云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是以保護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Grusnigricollis)及其棲息生境為主要目的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六哨、甸沙、金所和仁德四個鄉鎮交界處的橫河梁子。橫河梁子是一片位于高海拔的山原臺地,臺地周邊溝壑縱橫,坡度較大,尋甸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高山區域的降水通過溝壑,匯入昆明市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之一的清水海。
2013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復建立云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東西寬9.9 km,南北長10.4 km,總面積7217.32 hm2。2016年5月,林業部門成立了云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管護局成立之后,開展了黑頸鶴監測,投食,保護區日常巡護,工作人員業務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對社區群眾進行保護宣傳教育等多項保護管理工作,管理機構職能初見成效,保護區管理工作逐步規范化。
鑒于保護黑頸鶴的緊迫性,保護濕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2019年管護局在國家相關資金的支持下,繼續開展黑頸鶴監測。圖1為自然保護區監測點位布置圖。

圖1 自然保護區監測點位布置
黑頸鶴(Grusnigricollis)是唯一的一種終生生活在高原的鶴類[1]。云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昆明市東北部尋甸縣中西部,位于六哨鄉、甸沙鄉、金所鄉和仁德鎮之間隆起的高山臺地上,屬高寒山區。
保護區的地貌為典型的切割山原地貌,地勢北高南低,具有上部下部不一致的雙層傾斜結構,出露地層以上古生界石炭、二疊系的石灰巖與玄武巖為主體,伴有中生界與新生界地層。區內山體高大,頂部平坦,最低海拔2017.1m,最高峰小海梁子2996.2m。在低洼區域,積水形成多塊沼澤化草甸濕地。這些亞高山沼澤化草甸濕地,冬季不形成亮水區,僅在小面積區域內形成潴水濕地。強化對黑頸鶴越冬地的保護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2]。
保護區的基帶氣候屬于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帶,四季不明顯,干濕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太陽輻射強,日照偏多,多風多云霧等氣候特點。
保護區位于滇東高原的北緣,區內山地上較豐富的大氣降水匯集成河溪,分別集中于塊河(小江一級支流)兩條上源的河道中。修改意見保護區大部分范圍內,出露的巖石以玄武巖和砂頁巖為主。
保護區建立之前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記錄陸生脊椎動物118種,隸屬4綱19目48科,其中獸類8目17科38種;鳥類8目20科53種;爬行類1目5科16種;兩棲類2目6科11種。在記錄的物種中,受國家法定保護的陸生脊椎動物共有15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種(均為鳥類),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種(包括2種哺乳動物、9種鳥類和1種兩棲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18)附錄I的哺乳動物1種,鳥類2種;被列入附錄Ⅱ的哺乳動物3種和鳥類9種;被《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收錄的“三有”野生動物,其中哺乳動物有12種,鳥類24種,兩棲類和爬行類26種,加上15種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確定的國家Ⅰ級和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保護區記錄的118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中,受國家保護的共有77種。
在保護區范圍內黑頸鶴主要活動區域,布設6個固定監測樣點,3條固定監測樣線。分別在2019年1~3月份,10~12月份開展兩期越冬黑頸鶴監測。每月監測2次,每次監測1 d,共計12次野外監測。5~7月份在保護區范圍內布設3條樣線,保護區周邊地區布設3條樣線,開展2次4 d保護區春夏季繁殖鳥類監測和調查。
在固定監測樣點采用掃描取樣法和焦點動物法觀察黑頸鶴活動行為與生境利用,沿樣線觀察記錄黑頸鶴的位點和數量。大霧、大雨、大風天氣不做監測。監測者沿固定樣線行走,速度為1~2 km/h,觀察記錄樣線兩側和前方看到或聽到的黑頸鶴數量,以及活動生境和坐標位點。
3.2.1 監測樣線
按照布設好的監測樣線,使用10×40雙筒望遠鏡觀察記錄樣線兩側和前方出現的黑頸鶴與其他鳥類,記錄種類、數量、棲息生境。使用手機的戶外助手軟件記錄樣線軌跡。共布設7條監測樣線,樣線總長度約45km。每次野外監測,安排監測人員沿樣線行走,觀察記錄黑頸鶴以及其他鳥類的數量,活動位置和位點坐標。
3.2.2 監測樣點
在保護區黑頸鶴覓食活動范圍內,選擇視野開闊,便于觀察的地點作為固定觀察樣點,使用雙筒望遠鏡觀察黑頸鶴的覓食活動與生境利用,并對數量進行統計。共布設13個固定觀察點,每次監測安排調查人員,在固定監測點對黑頸鶴的覓食行為等進行觀察記錄。
3.2.3 訪問調查
野外監測期間,訪問保護區的護林員,在保護區勞動或放牧牛羊的村民,了解他們看見黑頸鶴活動的地點和夜間棲息地點,作為黑頸鶴活動位點的補充數據。
3.2.4 位點采集和制圖
使用手機戶外助手軟件記錄樣線軌跡,觀察位點地理坐標,黑頸鶴活動位點的地理坐標。在室內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做圖,把監測樣線、觀察樣點,黑頸鶴活動位點標注在地圖上。
黑頸鶴是世界上現存15種鶴中主要分布于中國的鶴種,也是唯一一種終生棲息于高原的鶴種。在科學上它是發現最晚的鶴種。此后100多年,人類從科學上對它的了解十分有限,故它自1980年以來成為國際上最受關注的瀕危物種之一。最近20多年來,學者和保護機構對其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和保護,中國在黑頸鶴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建立了多個自然保護區,采取多種保護措施,科研院所、大學以及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對黑頸鶴開展了相對詳細的研究,黑頸鶴種群數量逐漸增長。
黑頸鶴在中國青藏高原和印度的拉達克地區繁殖,在中國的繁殖區域為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高海拔地帶的湖泊和沼澤濕地。繁殖期分布的海拔為2950~4900 m。約有500只黑頸鶴在不丹越冬,3000多只在云貴高原越冬,其中300~450只在云南西北部納帕海越冬,2700只在云南東北部以及貴州西南部高原湖泊沼澤越冬。4500只在西藏南部的拉薩河、年楚河河谷地帶農耕區越冬,越冬期分布區的海拔為1900~3950 m。目前全球種群數量約為11000只。學者將黑頸鶴分成了3個種群。
(1)東部種群:繁殖于四川若爾蓋和甘肅南部,越冬于云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該種群往返于四川諾爾蓋與貴州威寧草海、昭通大山包,會澤大橋等地。遷徙路線為經松潘草地沿邛崍山脈、岷江南下,經雅安、樂山、宜賓到達烏蒙山區越冬,遷徙直線距離800 km左右。
(2)中部種群:在青海南部玉樹及其通天河地區繁殖,越冬于云南西北部的香格里拉市的高原湖泊草甸。沿金沙江河谷及雀兒山、沙魯里山,經四川西北部石渠、甘孜、理塘偏東南下,在云南納帕海等地越冬,遷徙直線距離約為700 km。
(3)西部種群:繁殖于新疆東南部、青海西部、西藏中西部,其中新疆和青海西部繁殖的黑頸鶴通過唐古拉山口,在西藏北部繁殖的鶴向南或向東南遷徙到西藏中南部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越冬,部分個體飛越喜馬拉雅山到不丹越冬。青海湖繁殖的黑頸鶴在西藏東南部的林芝地區的尼洋河河谷越冬。
加強在資金和人力上面的投入。另外,由于尋甸的黑頸鶴生活在以草地為主的地方,所以在保護區內要有意識地加強對于植被的保護,對各種造成植被破壞的因素要逐漸消除。尤其要加強濕地的功能發揮,使濕地在真正意義上發揮出調節氣候、調節生態環境的功能。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加強宣傳,安排專門人員加強對游客和當地民眾的宣傳,并在保護區內的醒目地方設置專門的宣傳牌,通過不同的渠道來加強宣傳力度。另外,根據中國重要濕地的標準“一種或一數亞種水鳥總數的 1%終身或生活史的某一階段棲息的濕地”的規定,確定項目區有的黑頸鶴數量,據此確定該濕地是國內黑頸鶴的主要繁殖地之一,為將該濕地列入國家重點濕地保護地提供可靠依據。
人工投食能吸引黑頸鶴在投食區域逗留活動較長時間,減少在農地里覓食受人為驅趕的影響。但目前投喂食物僅限玉米,食物種類單調,建議以后每年冬季的投食,應適當增加蕎麥、小麥之類的糧食作物和小塊馬鈴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