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龍
(甘肅省生態環境統計與數據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生態環境統計最早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多年來,生態環境統計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基本反映了污染現狀及治理水平等情況,摸清了部分地區的環境變化規律,在環境管理中發揮了服務作用[1]。隨著環境管理對生態環境統計需求的提高,生態環境統計調查內容和范圍也在不斷完善,目前生態環境統計主要有排放源統計年報、季報、專項調查、普查、4種形式。排放源統計是生態環境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排放源統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治理情況,為各級政府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和計劃、加強生態環境監督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據[2]。目前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統計制度體系、技術體系,但尚未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生態環境數據質量是生態環境統計工作的生命線,直接影響環境統計數據對環境管理支撐的有效性[3]。董廣霞[4]等認為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強對數據的審核,是解決環境統計主要問題的對策。生態環境監測統計數據審核是保證環境監測質量的重要一環,能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可靠[5]。張震[6]等通過對普查大數據的分析,探討了大數據在生態環境統計質量控制中的應用。本文通過分析排放源統計年報數據特點,總結了數據常見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審核要點。
排放源統計年報調查指標較多,一般工業企業調查指標就有116項,污水處理廠調查指標有50項,生活垃圾處理廠調查指標有101項,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集中處理廠調查指標有105項,使用工業鍋爐企業、有熟料生產線水泥企業、鋼鐵與煉焦企業等特殊行業還要填報專項報表,數據量較大,涉及內容較廣。此外,同一個調查對象可能會有多臺鍋爐、多個污染物治理設施、多個排放口及多項污染物排放信息需要填報,最終匯總起來的數據量相當大。
排放源統計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需要遵守特定的調查制度和技術規定[7]。調查內容包括工業企業基本情況、產品產能產量、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產生排放等內容;農業、生活、機動車的基本情況、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產生排放等內容;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的基本情況、運行及污染排放等內容[2]。涉及范圍廣,對填報和審核人員專業技術要求較高。尤其2020年度排放源統計報表制度和填報軟件都發生了較大變化,為避免一些低級錯誤,軟件內置了一些規則,同時也細化了填報內容,對污染物產排量的核算,通過填報核算過程有效避免了亂填亂報。但軟件的精細化在提高數據質量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填報難度,部分大企業有環保專工,可以完成排放源統計系統填報,但部分小企業人員較少,對軟件操作不太熟練,理解排放源統計制度和技術規定比較困難,造成數據填報與實際情況有一定偏差。污染物產排量屬于間接獲取的指標,需要選用合理的方法核算,而且部分指標核算所需參數較多,例如一家燃煤的供熱企業,采用系數法核算二氧化硫產排量,需要在核算環節輸入燃煤量、硫份、脫硫設施處理工藝、脫硫設施年運行小時數、鍋爐年運行小時數等指標,一個參數的錯誤就會導致核算結果的錯誤。此外,在排放源統計年報數據審核過程中,排污環節是否有遺漏、污染物指標是否填報完整及異常值的判定等問題,都需要大量專業知識作為支撐。
排放源統計部分指標間有較強的邏輯關系,填報和審核過程中的疏忽容易造成數據邏輯不符。例如,污染物產生量應大于等于排放量、總氮產排量應大于等于氨氮產排量、總鉻產排量應大于等于六價鉻產排量及煤炭消費量大于等于燃料煤消費量等邏輯關系。此外,部分污染物產排量采用產品產量或原輔材料(燃料)使用量核算,產品產量或原輔材料(燃料)使用量的變化直接影響污染物的產排量。
統計調查涉及面廣、任務重、時間緊﹑調查對象虛報、瞞報統計數據的現象難以及時發現和予以糾正[8]。排放源統計調查涉及企業多,時間緊、任務重,由于時間、經費及人員有限,無法對企業進行逐家審核,調查對象填報的基礎數據與臺賬數據是否一致、污染治理設施處理工藝與實際處理工藝是否一致、排放口填報是否完整等問題,審核人員無法僅通過填報的數據判斷,部分企業因為缺少專業人員或者為了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少報、漏報的可能性。
對于調查指標中的工業總產值、取水量、煤炭消費量、焦炭消費量、治理設施運行費用等可以從臺賬或生產設備資料中獲取的基礎性數據,企業填報常見問題為單位換算錯誤。
常見的邏輯關系錯誤有污染物產生量小于排放量;有廢氣排放量無廢氣污染物排放量,或反之;有廢水排放量無廢水污染物排放量,或反之;總氮產排量小于氨氮產排量;總鉻產排量小于六價鉻產排量;綜401表污水廠處理工業廢水量小于綜101表工業企業排入污水處理廠水量等。
上傳監測數據不規范,上傳數據未達到技術規定要求;廢水回用率數據無支撐材料,填報不規范;企業系統填報基本信息與生產運營臺賬不一致;企業填報監測數據與生態環境部門掌握數據不一致等。
由于核算方法選取不合理、調查制度理解不夠透徹、核算參數填報錯誤、排放口漏報等原因,造成污染物產排量核算錯誤。
生態環境統計質量控制的總體目標是在環境統計數據的全面性、真實性、準確性、合理性、有用性等方面全面提高[3],基于環境統計質量控制的總體目標及排放源統計年報數據常見問題,為提高排放源統計年報數據質量,在現有調查制度和軟件功能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工作,提出以下幾個審核要點。
區域宏觀數據審核主要指區域整體數據的一致性、合理性、邏輯性審核。包括主要行業產品產量與統計部門數據是否一致;固廢、危險相關指標與固體廢物管理部門掌握數據是否一致;各項指標結果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等的占比結構是否合理;綜表中各項指標與近幾年相比變化是否合理;各項污染物產生量與排放量關系是否符合邏輯等。
完整性主要包括調查范圍完整性、指標完整性和報表完整性。調查范圍完整性審核主要指轄區內符合納入重點調查單位要求的企業是否有遺漏,對照調查年度重點排污單位名單、排污許可重點管理企業名單、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企業名單、超標企業名單等,審核是否有企業遺漏,確保大型排污企業納入排放源統計調查。
報表完整性審核指有鍋爐/燃氣輪機的工業企業、有熟料生產工序的水泥企業、有煉焦工序的(行業代碼為31和2521)鋼鐵與煉焦企業、有燒結/球團工序(行業代碼為31)鋼鐵企業等特殊行業是否填報專項報表相關指標,在這個審核過程中尤其注意選擇了相應專項報表,但專項報表未填報數據的情況。
指標完整性主要審核企業指標是否漏填,例如企業填報了基102表鍋爐專項表,但基101表中無鍋爐相關信息;部分企業污染物指標填報不全等。
部分指標邏輯關系系統已內置審核規則,但系統正在逐步完善中。目前,部分指標間關系是否符合邏輯還需要人工審核。結合軟件的審核功能,在審核中對上文提到的邏輯關系錯誤問題應重點關注。
合理性審核大部分需要專家經驗判斷,例如:年生產時間、灰分、硫份等指標是否合理;對系統內置審核中提示的超出質控數值范圍的指標重點核實;排序查找廢水(廢氣)污染物產排量特大或特小值審核是否合理。
對上文3.3節中提到的問題應重點審核,此外還應注意基101表中排入的污水處理廠名稱和代碼是否存在于污水處理廠表中,或與污水處理廠表中的名稱代碼是否一致。
對于火電4411、水泥、鋼鐵、熱力生產和供應等行業,同行業或類似行業部分指標有相似性,對重點行業主要指標除縱向比對近幾年數據外,還應該橫向比較行業內數據,計算單位產品污染物排放量(單位原料污染物排放量),對偏大或偏小數據重點審核。廢水(廢氣)污染物產排量排序前5的行業,該項污染物排放量為0的企業重點審核。
排放源統計涉及面廣,審核中遇到的問題不一而足,本文立足排放源統計年報數據的主要特點,對常見問題進行了分析,在現有軟件功能的基礎上梳理了審核要點,以期提高排放源統計年報數據質量,更好地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