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兵
摘要:基于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踐,重點分析貧困地區脫貧摘帽后農村信用體系創建路徑模式選擇、做法,探索可持續的農村信用體系創建路徑,以“信用+信貸”相結合破解鄉村振興融資難題。重點論述貧困地區應因地制宜,以長期扎根本土的農村金融機構為依托,創建可持續的農村信用體系,以“信用+信貸”模式破解鄉村農戶融資難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關鍵詞:新脫地區;鄉村振興;信用體系
一、農村信用體系創建實踐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農村經濟主體提高誠信水平和融資能力,改善“三農”金融服務的有效手段,對新脫貧地區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2009~2019年,人民銀行鎮沅縣支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用工程”和人民銀行縣級支行直接組織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創建模式,積極探索推進縣域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通過農村信用體系創建活動,有效改善了農村社會誠信觀念,樹立守信守法意識,促進了鎮沅農村誠信環境建設。在助推鎮沅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用工程”創建
主要是鎮沅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依托自身信貸業務評級系統,結合業務發展實際需要持續開展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由農村信用聯社統一組織采集農戶檔案、開展信用評級、進行授信放貸。實行動態管理,每三年組織農戶檔案采集,實現信息數據有效更新。依托信貸平臺,實現評級成果運用。
(二)人民銀行縣級支行直接組織農村信用體系創建
人民銀行鎮沅縣支行按照“政府主導、央行推動、多方參與、互利共贏”的原則,依托云南省人民銀行農村信用信息系統組織開展“鎮沅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人民銀行鎮沅縣支行作為鎮沅縣農村信用體系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積極組織縣級政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農村信用社通過集中采集全縣農戶信用信息、征集人員集中錄入農戶電子信息檔案、集中開展農戶信用評級、集中開展信用農戶授信“四集中”方式,建立農戶電子檔案4.18萬戶,占全縣農戶的91.38%。評定信用農戶2.58萬戶,占比56.34%;評定信用村64個,占比58.7%;評定信用鄉鎮4個,占比44.44%。授信信用農戶2.58萬戶,占比100%;有貸信用戶數2.01萬戶,授信額度156573萬元,貸款總額134869萬元。為搭建精準扶貧工作信用信息共享平臺,2015年起人民銀行鎮沅縣支行推動信用信息共享服務系統“互聯網+”,依托“云南省信用信息共享服務系統”,開展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農戶信用信息采集試點。2017年末完成人行昆明中支、普洱市中支、鎮沅縣支行掛鉤扶貧村鎮沅縣振太鎮文怕村、文東村683戶建檔立卡貧困農戶信息采集和錄入,推動運用信息評級結果授信放貸,實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推金融精準扶貧試點工作目標。
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最佳路徑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部,地處哀牢山與無量山之間。轄9個鄉鎮110個行政村,人口21.24萬人。2019年4月,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通過云南省考核驗收,實現在全省貧困縣中脫貧出列目標。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作為新脫貧地區,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將成為統領全局的戰備目標。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持續加大農村信用體系創建,對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破農村解融資難、貸款難,助力農村產業發展,推進鄉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信用+信貸”模式農村信用體系創建的主要做法
1. 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縣、鄉(鎮)、村三級信用村(鎮)創建領導小組。由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人民銀行縣級支行負責人、信用聯社負責人為成員,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全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規范、有序進行。
2. 多種形式宣傳推進
加強地方縣委、政府部門工作匯報爭取支持,與鄉(鎮)政府聯系溝通,組織召開村、組干部和社員代表座談會,結合“金融夜校”重點宣傳措,把信用工程建設目的、意義、作用宣傳到田間地頭,家喻戶曉;邀請電視臺攝制《綠海金橋》宣傳片在全縣范圍內播放;在各村委會布放金融宣傳欄,宣傳最新的金融政策、金融產品;統一制作《金融知識宣傳手冊》分發到各網點做好宣傳;建立片區微信群,及時宣傳并交流聽取客戶意見和建議。
3. 實地采集農戶檔案
結合信貸系統農戶經濟檔案統一制作《農戶信用檔案采集表》,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逐家逐戶進行調查摸底,逐項采集農戶信息。建立一戶一表,一組一冊,一村一本信用檔案,由農戶、村民小組長和村委會領導簽字確認,確保信息質量。
4. 評級成果定額度
按照信貸系統評分規則,結合農戶信用狀況、經營能力等將農戶信用等級劃分為“優秀”、“較好”、“一般”和“差”四個等級,不同等級核定不同的信用貸款限額。評定為“優秀”最高信用貸款限額可達30萬元,評定為“較好”最高貸款限額可達20萬元,評定為“一般”最高貸款限額可達10萬元。
5. 動態完善信用檔案
按照三年一次的頻率組織農戶檔案采集,進行農戶檔案動態更新。通過集中采集農戶檔案,形成農戶經濟檔案電子版。加強審核完善相關信息,組織按組批量導入信貸系統,對全部導入農戶進行批量評級、授信,調整信用額度。做到信貸系統信用限額調整與紙質版經濟檔案授信額度一致,最終達到農戶經濟檔案信息、評級、額度“三一致”。
6. 兌現優惠政策承諾
農戶憑身份證明通過《農戶經濟檔案》可直接到當地信用社辦理核定額度內的貸款。對信用農戶兌現承辦手續簡化:農戶通過手機銀行綁定中間業務,實現手機銀行放款和還款。兌現信用村組獎勵:信用村組創建(復查)三年一次,每次創建(復查)通過后,信用鎮獎勵5000元,信用村獎勵1000元,信用組獎勵600元,當年兌付。兌現信用村組貸款利率優惠:將貸款利率執行分兩個檔次,信用村組執行利率上浮比非信用村組低10%,鼓勵講信用。對于特殊客戶(優質客戶)貸款執行利率還可議價。兌現服務承諾:在服務方式做到資金需求旺季直接上門服務,并協商有關部門對信用村(組)提供技術、項目上的傾斜服務和支持。兌現優化信貸流程:加大對基社的貸款審批授權,按各業務品種合理對基社轉授權,低風險貸款先發放后報備,調整決策鏈條,優化審批手續。
(二)“信用+信貸”模式取得成效
1. 農戶建檔、評級全覆蓋
全縣總農戶數47804戶,建立農戶經濟檔案47804戶,建檔率100%。全部農戶信用信息納入信用社信貸評級系統,構建起“信用+信貸”的農村信用體系,建檔農戶覆蓋率達100%。全縣8鎮1鄉,109個行政村,1673個村民小組,全部納入信用村評定范圍。評定信用鄉鎮2個,信用村43個,信用組639個,信用戶29257戶。
2. 信貸可得率提升
積極對信用農戶授信,完成授信農戶46647戶,授信面97.58%,授信金額60.52億元,戶均授信13萬元;貸款農戶27840戶,貸款余額22.50億元,農戶貸款面58.24%。其中,授信綁定金碧惠農卡23577戶,授信額度31.14億元,用信18278戶,余額17.43億元;授信綁定金碧惠民卡2009戶,授信額度5.49億元,用信1356戶,余額2.48億元;授信綁定金碧惠商卡937戶,授信額度5.42億元,用信795戶,余額3.85億元。
3. 助力金融精準扶貧
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依據信用農戶評級結果,積極發放金融精準扶貧貸款。2019年末,鎮沅縣農村信用社發放精準扶貧貸款12682筆、13738萬元。發放已脫貧人口貸款9625筆、42868萬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074戶14226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63筆、9304萬元。
4. 金融風險降低
2019年末,鎮沅縣轄區金融機構平均不良率1.61%,保持歷史較低水平。鎮沅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不良貸款率2.5%,低于全市農信系統不良貸款率2.8個百分點。
5. 鄉村守信意識提升
結合金融扶貧工作,持續開展金融信貸扶貧政策宣傳。推廣“征信+信貸”信用體系試點工作,充分利用鄉村機構網點多、覆蓋面廣的優勢,擴大《征信業管理條例》、關愛信用記錄,關心征信權益,關注信息安全等征信主題宣傳活動,普及誠實守信理念和行使合法權利、保護個人征信信息安全知識。
三、“信用+信貸”模式實踐中存在不足方面
(一)激勵機制不建全
鎮沅轄區有8鎮1鄉109個行政村,農村人口14.16萬人,農村信息主體處于分散狀態,信息采集、更新難度大,農村金融機構創建農村信用體系成本高。目前地方政府尚款建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補償機制,以及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創建農村信用體系相關的激勵政策支持。
(二)涉農信用信息不全面
鎮沅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用+信貸”創建模式偏向滿足本機構實際信貸業務需求,基本信息采集范圍較窄。未將分散于財政、社保、農業科技、金融等多個涉農管理單位和部門信息進行整合,對信息主體信用評級結果有一定影響。
(三)創建成果應用范圍偏小
農村信用體系創建主體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用評級成果主要由創建機構開展信貸業務使用,其他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和政府部門無法共享。
(四)失信違法行為仍然存在
從司法機關公布情況看,失信被執行人違法逃廢債務情況時有發生,影響到農村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安全。損害消費者權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破壞信用秩序的違法行為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2019年,鎮沅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與信用相關在訴案件共131件,訴訟標的19866.36萬元、涉及貸款本金9536.27萬元,同比保持較高水平。
四、政策建議
(一)高度重視“信用+信貸”信用體系模式對縣域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
新脫貧地區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信貸支持,金融服務需要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信用+信貸”是直接聯接農村經濟體與農村金融的紐帶,要充分發揮縣級人民銀行、發改部門“雙牽頭機制”作用,推動鄉鎮人民政府部門積極推進“信用當地行”,以“信用+信貸”信用體系模式為抓手,整合信用資源,完善聯合信用懲戒機制,合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二)積極推動“信用+信貸”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要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農村信用體系創建的組織領導、凝聚力量、強化責任和加大政策支持,強有力地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更好地發展普惠金融,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小康社會服務。
(三)加強政策引導,完善“信用+信貸”激勵機制
積極探索推進實現創建成果在金融機構、政府管理部門實現信用信息共享。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建激勵機制,建立農村金融機構信用體系建設補償和激勵機制。加強對信用戶、信用村、農村鄉鎮信貸優惠政策宣傳,提高社會各方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積極性。
(四)多方聯動,創造“信用+信貸”信用體系和諧環境
要積極支持農村信用社清收逾期貸款,盤活不良資產,提高農村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要嚴厲打擊金融訛詐、惡意拖欠、逃廢債及失信行為,凈化農村信用環境,維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合法權益。
(五)加大信用知識宣傳普及,擴大“信用+信貸”信用體系建設社會公信力
充分發揮人民銀行普惠金融和信用知識宣傳機制,以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服務網點為依托,持續推動開展多種形式的信用知識、法律法規宣傳,促進農村信用意識和守法意識整體提升。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鎮沅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