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俞鑫
摘要:自新媒體時代到來后,我國計算機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愈加普及應用到社會方方面面,為新媒體與各個領域的融合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切實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必然成果,在所有新興行業中發展勢頭強勁,不過網上支付受多種不穩定因素影響,如今電子商務行業正面臨著如何在新媒體融合環境下增強支付安全性能的重要任務。鑒于此,文章首先對新媒體與電子商務的融合進行了簡單概述,從實際出發思考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電子商務目前存在的支付安全問題,并提出了新媒體與電子商務融合下提升支付安全的可行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支付安全;新媒體;電子商務;安全問題;融合
近兩年,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升溫,人們使用電子商務平臺網絡支付的頻率和次數逐漸增長,這一過程的支付安全問題也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所在。數據顯示(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8年上半年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7.7%,網絡支付用戶規模已高達5.69億人,相較于2017年末快速增長了3783萬人,此數據也充分表明電子商務發展中網絡支付已經成為我國網民比較青睞和使用比例較高的支付形式之一。而頻頻爆出的網上交易詐騙案件、網絡支付陷阱等電子商務網絡支付安全事件,反映出新媒體時代下的電子商務網絡支付面臨著諸多安全風險隱患亟待解決,現已嚴重威脅了網民財產安全和網絡支付環境安全性。由此可見,探討新媒體與電子商務融合下的支付安全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新媒體與電子商務的融合概述
所謂新媒體,簡單來說就是以手機、衛星、數字電視、電腦、計算機網絡為移動終端,將服務和信息提供給用戶的一種傳播形態,是相對應于傳統媒體所提出的新概念,新媒體依托無線網絡技術和數字壓縮技術,憑借良好交互性、實時性與超大容量獲取了用戶支持和青睞,目前已經成為實現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媒體形態。
新媒體與電子商務的融合,能夠運用新媒體表現形式多樣、媒體個性化突出、信息發布及時、受眾選擇性增多等優勢特點,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改革創新,改變電子商務傳統的銷售理念和方式方法,基于新媒體融合下的電子商務企業,在宣傳產品時可通過抖音官方賬號、微博大V推廣等多種多樣渠道,達到宣傳效果好、宣傳成本低的事半功倍效益,是電子商務行業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與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新媒體環境下電子商務目前存在的支付安全問題
黨的十九大會議在2017年10月18日正式召開,會議期間的會議報告內互聯網被提到8次之多,會議上圍繞信息化戰略與互聯網費發展做出了一系列指導以及重大安排,在構建國家總體安全方面,明確強調了將網絡安全提升至國家安全高度,針對目前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新媒體與電子商務融合趨勢,從網絡訂票、網絡約車等方面,肯定了新媒體融合下電子商務服務業態為社會群眾出行等提供的極大便利,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的推動力量,對信息消費潛在需求的帶動和滿足作用,同時也加大了對新媒體環境下的電子商務支付安全問題重視度。最近幾年,關于網約車、網絡訂票等電子商務網絡支付過程的信息竊取、資金被盜等事件常有發生,電子商務支付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大眾的熱點關注問題,具體來看其中的安全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系統安全問題
首先,病毒入侵帶來的系統安全問題。計算機系統病毒通過網絡能夠快速且大范圍傳播,在非法入侵用戶PC端同時,也會對用戶平板手機等電子移動設備造成系統安全風險,一旦用戶使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通信軟件,無意中點擊攜帶病毒代碼的網頁鏈接,系統則會被病毒快速傳播感染,鏈接瀏覽過程的用戶隱私信息會被黑客直接收集竊取,嚴重情況下存在借助病毒達到黑客對用戶系統直接下達指令或監視系統的可行性。
其次,黑客攻擊帶來的系統安全問題。現如今,黑客已經將國內外各大品牌的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官方抖音賬號上銷售鏈接視為主要攻擊對象,電子商務服務器向品牌電子商務服務器進行非法入侵,此過程需借助黑客專業程序實現,并把服務器系統存儲的數據信息盜取出來。總結系統安全受到的黑客攻擊形式主要包括安裝竊聽軟件、破譯服務器密碼、中斷網絡等。
(二)網絡安全問題
首先,網絡跟蹤的支付安全問題。跟蹤用戶在電子商務網站的操作痕跡,通過跟蹤監測軟件應用,對用戶終端支付情況進行監測,此過程用戶的支付密碼電子商務平臺登錄賬號信息存在被盜取風險,不僅如此,用戶賬號中的個人財產也面臨著被盜取的安全風險。
其次,業務拒絕的支付安全問題。攻擊者找到電子商務網絡系統存在的漏洞,利用用戶賬號信息通過非法大量進行系統訪問的請求操作,系統在超大量訪問請求以及支付密碼故意重復輸錯的操作下,由于負荷過大凍結賬戶,此時賬戶合法用戶訪問系統的請求與網絡支付請求便會遭到拒絕,埋下財產安全隱患。
最后,釣魚平臺的支付安全問題。網絡釣魚者利用篡改網站、將欺詐性電子郵件發送給網民、仿冒URL地址等途徑進行網絡釣魚活動,一般情況下網絡釣魚者選擇知名銀行或知名企業作為偽裝對象,通過與真實網站還原度極高的網站違建,讓用戶在違建網頁的產品選購和支付中,輸入銀行卡賬號、真實原網站的登錄密碼、用戶名、支付口令等重要信息,被釣魚者盜取信息進而造成個人財產損失。
(三)監管安全問題
盡管黨和國家大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愈加重視各個領域法律法規體系的健全完善。然而,不可否認目前新媒體融合下的電子商務網絡支付相關法律法規仍舊處于有待完善的局面,且缺少專門、執行有力的監管工作,無法給電子商務平臺消費者合法權益提供有效維護和法律保障。
(四)支付系統協議安全問題
現階段電子商務系統網絡交易以安全電子交易協議和安全套接層協議為常用標準體系與常用協議,對比之下二者的缺點和優點都比較突出。其中,安全電子交易協議規范了收支方銀行、持卡人、商家的資料傳送程序,對支付過程中數據的安全與完整性給予了較強保護,優勢已獲取國際標準化組織肯定,不過實踐操作較為復雜,生疏者無法有效運用。安全套接層協議則具有操作更加便捷的優勢,通過建立加密手段為客戶向商戶傳遞賬戶信息的環節搭設了安全通道,便于電子商務平臺商家對客戶相關信息進行快速驗證,不過在具體使用中,無法向客戶提供商家合法性的驗證,缺少對客戶利益的有效保護,難以避免商家惡意欺瞞客戶的現象。
三、新媒體與電子商務融合下提升支付安全性的可行策略
(一)加強系統安全保障
首先,嚴厲打擊黑客。對黑客組織和黑客個人的非法行為加大處罰措施執行力度,對于逮捕的黑客不法分子在嚴懲不貸基礎上,向社會公示其破壞他人利益的惡劣行徑,并將處罰結果示眾,提升對社會其他黑客不法分子的警示作用,使其能夠主動投案自首,還電子商務網絡系統一片安全健康凈土。
其次,做好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令青少年可以正確認識黑客行為危害,勵志奮發圖強學好知識,掌握更多技能為社會與網絡環境的健康安全發展貢獻更多力量。引導青少年樹立起正確價值觀,在今后的成長中能夠不為一己之私入侵他人計算機系統。
最后,進一步開發先進的系統殺毒軟件并加以推廣應用,盡可能避免系統受病毒與黑客入侵。通過殺毒軟件及時封殺系統存在的惡意程序和惡意軟件,加強對電子商務企業工作人員的教育培養,讓安全意識牢牢扎根于電子商務行業從業者心中,避免由于從業者自身的不認真、不負責引起系統崩潰等安全問題,令用戶網絡支付環節發生財產損失。
(二)加強網絡安全保障
首先,升級支付電子商務平臺支付安全級別。避免病毒在電子商務平臺網絡高交易率情況下找到可乘之機,同時重視并做好病毒預防工作,通過先進技術對計算機網絡內、硬盤內的病毒進行檢測、封鎖和徹底消除。
其次,更新防火墻技術。電子商務網絡支付安全風險中的病毒形式、黑客手段、入侵途徑等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發展速度和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與時俱進,這就要求網絡安全支付過程及時更新防火墻技術,保證計算機網絡的安全穩定運行,阻擋網絡惡意攻擊,搭建安全保護屏障,禁止未授權的網絡訪問者進行訪問,增強網絡安全性能。
(三)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有關部門要重視安全網絡支付環境的共同營造,搭建聯動合作機制,通過電子商務企業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深刻交流,一起促進我國電子商務支付法則健全完善。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電子商務與新媒體融合狀態下的市場監督優勢,構建自由競爭、健康安全的電子商務市場環境,在市場力量支持下及時將違法違規電子商務企業淘汰出局,令新媒體語境下的電子商務事業得以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四)優化網絡支付協議
電子商務企業面對目前國內外存在的各種各樣網絡支付安全問題,要立足于新媒體時代特點,根據我國電子商務網絡支付實際現狀,制定基于新媒體融合運營模式下的網絡支付協議,保證新型支付協議對我國用戶的適用性以及對新媒體語境的適應性。目前我國網民電子商務交易中的網絡支付較少使用信用卡,以借記卡網絡支付為主,所以更適用于推廣建立在安全電子交易協議基礎上的優化型新協議,避免不必要的支付操作,保證支付安全性,為電子商務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提供支付過程自主選擇權,使其能夠按照真實消費情況選擇相應的支付安全級別,更好的滿足各個層次消費者安全支付需求。
四、結語
總而言之,推進新媒體與電子商務的融合勢在必行,電子商務行業發展過程中,要緊隨黨的引領和號召,依據我國電子商務支付安全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并實施可行解決對策,不斷提升新媒體與電子商務融合下的網絡支付安全水平。
參考文獻:
[1]汝子報.新媒體時代的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研究[J].金融與經濟,2020(04):98.
[2]段立.電子商務發展中網絡支付風險探究[J].商情,2019(45):76.
[3]閆亞飛.新媒體環境下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戰略[J].現代營銷,2020(02):145-146.
[4]張穎.電子商務環境下交易安全與支付的途徑及保障措施——評《電子商務安全與支付》[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9,29(04):190.
[5]楊東,黃尹旭.《電子商務法》電子支付立法精神與條文適用[J].蘇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01):62-69+191.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