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奎 張麗
摘要: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產生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生自我職業認知的偏差密切相關。工匠精神培育對于緩解這一現象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以此緩解農村生源大學生“慢”就業現象。
關鍵詞:“慢就業”;工匠精神;農村;大學生
近年來,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慢就業”問題普遍呈現,也備受關注。對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進行分析,挖掘其表征背后的深層原因和內在規律,結合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索“慢就業”破解之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分析
(一)外在表征
所謂“慢就業”是指大學畢業生因各種原因延長工作選擇的時間,導致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沒有參加較為正式、相對穩定的工作的現象。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通常表現為觀念上的“慢”和行動上的“慢”。觀念上的“慢”主要是指對就業缺乏主動性,沒有積極的就業態度和緊張的就業狀態。一般分為四種類型:一是迷茫型,表現為缺乏職業目標和職業方向;二是遲鈍型,表現為對于學生角色到職業角色的轉換沒有做好思想準備;三是自卑型,表現為缺乏信心,擔憂求職失敗,不敢進行求職嘗試;四是依賴型,表現為不愿自己做出求職準備和職業選擇,等待家長或老師的安排。根據行動“慢”的不同原因,也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轉變觀念型,表現為轉變“先就業再擇業”的傳統就業觀念,選擇更加注重個人理想、現實舒適度和心理愉悅度的個性化擇業方式,為擇業而“慢”就業;二是備考備戰型,表現為為獲取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成為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或進入銀行、電信等統招統考系統工作而屢敗屢戰,放棄其他就業機會,因備戰備考而“慢”就業;三是創業準備型,表現為因打算自己創業而在畢業前期進行市場考察、形勢評估、政策學習、資金籌集、人員招募等前期準備工作而暫緩就業;四是享受啃老型,表現為部分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為避免激烈競爭和求職就業過程中的辛苦勞累而選擇在家待業享受。
(二)成因機理
1. 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不斷改善,他們不僅不需要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快速進入工作崗位,而且對工作崗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滿足物質文化需求而且要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良好的家庭經濟基礎不僅使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更加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理想目標的達成,也為他們解除了延長求職時間在家“啃老”的后顧之憂。
2. 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一方面,部分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熟悉了校園生活和學生身份,對于自己從學生角色轉變為職業角色沒有提前做好準備,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有清晰的定位,產生了職業角色認同迷失。另一方面,部分農村生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未對自身的職業能力、職業興趣、職業傾向和職業目標進行了解和定位,求職過程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導致出現“慢”就業現象。
3. 職業評價扭曲。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因受農村傳統就業觀念和家長攀比心理的影響,產生了扭曲的職業評價標準。一些大學畢業生認為,只有成為公務員或進入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才算找到好工作,對其他經濟組織皆持否定態度,從而放棄其他工作機會。也有一些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認為,大學畢業后就應該離開農村,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認為返鄉回村或到基層從事一線工作是很丟臉的事情,因此,他們情愿選擇待業也不愿“降低”求職標準。
4. 個人職業期望與自身素質不匹配。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期望越來越高,不僅對薪酬待遇有較高要求,還對工作地點、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等多方面都有要求,而且對個人價值和個人理想的實現程度也有較多關注,往往忽視了職業發展的長期性和自身能力素質的匹配性。他們因受自身成長環境限制,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相對欠缺,組織協調、言語表達、溝通合作等方面能力不足,求職過程中所需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都不占優勢,影響了其過高職業期望的實現。
5. 擇業價值觀偏離。部分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過分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未能將自己的擇業就業行為與整個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和穩定聯系起來,沒有為國家、民族、社會發展貢獻自身力量的覺悟和認識,不關注自身的社會價值的實現情況,從而導致了消極的狹隘的擇業就業行為。他們對因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而導致的結構性就業矛盾認知也存在偏差,不愿隨著國家、市場和社會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就業計劃,導致不將就的“慢就業”現象的產生。
6. 就業方式多元化。在我國新的經濟環境下,多途徑的就業資源和多元化的就業方式不斷被開發,對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產生了較大影響,他們的擇業方式更加多樣也更加靈活。“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技術、平臺和資源,也對他們的創業意愿產生較大影響。因此,部分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摒棄“畢業即就業”的傳統觀念而選擇暫緩就業、自由職業、自主創業等更加個性化的就業方式。
二、高校工匠精神培育對緩解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價值體現
1.工匠精神蘊含著敬業樂業的職業意識,不僅表現為對職業的敬畏、堅守和執著,而且包含從平凡的工作中獲得快樂的能力,具有“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職業情感和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夠幫助大學生糾正對職業的不合理評價,使他們認識到職業無高低貴賤之分,并培養他們在普通工作中甘于平凡和獲得快樂的能力,提升職業情感。由此,可有效緩解因非公務員系統、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不進,非大城市不去等原因造成的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
2.工匠精神蘊含著勇于擔當、兼濟天下的職業價值觀,不僅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且注重社會價值的達成。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知識和技能,提高求職競爭力,助力個人價值實現;另一方面可以激發他們為國家社會的發展和家鄉的建設貢獻力量的意識,引導學生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由此,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緩解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因過度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和自我理想的匹配而產生的“不將就”現象。
3.工匠精神蘊含慎思篤行、知行合一的職業素養,重視過程、重視技藝、重視實踐。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獨立思考,發現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提前熟悉和適應職業環境,為畢業時的擇業就業做準備,緩解就業恐懼心理,另一方面可使學生對自身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傾向有更加具體的了解,促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4.工匠精神蘊含敏銳創意、不斷精進、敢于顛覆傳統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不僅體現為精湛的技能,更體現為技能養成后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僅要求專業、標準、規范,更要求創新、突破、改革,不僅需要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更需要自我否定、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培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幫助他們形成敢于探究、勇于批判的創造性思維,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緩解他們畢業后因較長時間的創業考察和猶豫不定而產生的“慢”就業現象。
5.工匠精神蘊含堅韌不拔、追求至善的職業品質。一方面要求我們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沉穩專注、不急不躁、不屈不撓,另一方面要求我們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而造福于人。工匠精神的培育可增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們的職業期望從不切實際回歸到腳踏實地。求職就業的過程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要勇于抵制外界不良思想傾向的干擾,不攀比,不浮躁。同時,要遵循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不以物質性報酬作為衡量職業的唯一標準,從平凡的崗位中發現意義,憑借專注與執著從平凡走向卓越。
三、工匠精神培育視域下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慢”就業問題破解之道
(一)以工匠之敬業激發就業內驅力
很多農村生源大學生的“慢”就業都與敬業精神的缺失有關系,他們對職業沒有發自內心的價值認同,求職過程流于形式,既沒有對崗位進行深入研究也沒有情感投入,更沒有對工作崗位的堅持,就業內驅力不足。因此,高校首先要指導大學生對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強化他們對職業的情感投入和價值認同,以此激發就業動力。其次,引導學生提前認識國家制定的各類行業標準、管理制度、行為規范等,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過程中將遵守職業倫理和職業道德內化于心。
(二)以工匠之樂業塑造積極樂觀的就業心理
在農村生源“慢”就業大學生群體中,不乏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等心理品質較差者,他們或遇到困難即退縮放棄,或單打獨斗不善團隊協作,或不能審時度勢錯失良機。因此,高校要加強專業認同、專業興趣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習實踐過程中加深對自身職業發展的認知和規劃,培養職業樂趣,增強職業幸福感。同時,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創新創業訓練營、戶外素質拓展、營銷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言語表達、及時應變、抗壓抗挫折等能力,在過程中增強職業體驗,幫助學生形成樂觀、堅強、靈活、自信等積極的心理品質。
(三)以工匠之創新培養自我認知能力
工匠精神既有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專注,也有自我否定、超越傳統的創新。這種素養對于提高農村生源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緩解因缺乏對自身的合理認知產生過高職業期望而形成的“慢”就業現象尤為重要。高校要注重學生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的思維方式培養,引導學生不斷審視自身,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合理的自我認知。同時,要注重激發他們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識,引導他們按照科學的規劃、合理的目標有步驟、有選擇的行動,即使行動失敗也會分析結果、吸取經驗、反思自我,為下一次的擇業就業提供更為優化的方案。
(四)以工匠之擔當引領就業價值觀培育
“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之一,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遠大的職業理想為抓手,強化學生對職業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認知,讓農村生源大學生將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民族的振興、國家的發展和家鄉的建設結合起來,將個人價值實現與社會價值達成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更加注重職業背后的意義價值,不單純以薪酬、地域、環境等外在物質條件為職業評價標準,幫助他們形成合理的職業追求。
(五)以工匠之專注提升就業力
關注是一種嚴謹求實、一絲不茍、不斷完善、追求卓越的職業態度和鉆研精神,對提升農村生源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在農村生源大學生的日常學習中融入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督促學生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深知識儲備,提高理論修養,為求職就業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視農村生源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強化技術技能,磨礪意志品質,以精益求精、不斷鉆研的實踐過程強化職業體驗,增強職業自豪感,提升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鄭曉明,王丹.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成因與治理策略[J].社會科學戰線,2019(03):276-280.
[2]鄭東,潘聰聰.大學生提速“慢就業”的服務策略[J].江蘇高教,2019(02):81-84.
[3]熊蕾.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機制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7(12):76-81.
[4]朱厚望.論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及其培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1):5-7.
*基金項目:2017年攀枝花學院高教研究所項目“應用轉型視角下我校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項目編號:GJ2017-14);2016年四川省教育綜改試點項目“攀枝花學院整體轉型發展” 。
(作者單位:攀枝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