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創新型國家成為國家戰略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創新型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目標,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省內各地級市在創新發展方面積極表現,并做出喜人的成績。為了研究河南省城市創新能力,本文通過參考相關文獻,進而設計以創新環境為前提、經濟基礎為支撐、創新投入為動力、創新產出為核心建立指標體系,對河南省十八個地級市運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城市創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和排名,進行實證分析。從整體上看,河南省內城市創新能力差距較大且發展不平衡,鄭州市排名第一,但其他城市與之相差極大,最后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對城市創新型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一、引言
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類型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需要改變傳統的發展理念,以創新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已成為潮流和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知識、信息科技為核心的創新要素已經成為決定城市和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這種以創新為驅動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加快推動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有利于其綜合發展、有利于增強城市的競爭力,所以需要結合鄭洛新一體化、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數據中心建設的背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現代化城市的進程。有關國內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本文以創新環境為前提、經濟基礎為支撐、創新投入為動力、創新產出為核心建立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十八個地級市創新型能力的發展。
二、河南省城市創新能力測度的實證分析
了解城市創新能力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競爭力,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從經濟基礎、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四個方面入手,選取了八個指標,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計算出各地區的綜合得分情況,根據得分的排序對河南省十八個地級市的創新能力進行綜合測度,其中的數據來源于河南省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
影響一個城市創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在參考張祝平[張祝平.鄭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中政府職能問題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9):3-5.](2016)、徐巍[徐巍.新時代加快推進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研究——以天津為例[J].經營與管理,2019(05):75-79.](2019)、李新安[李新安,張通.我國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的創新能力測度及提升研究[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9,32(01):1-7.](2019)、白珂[白珂.河南省創新型城市建設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3.](2013)等多位學者指標體系設計的基礎上,本著選取指標的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代表性原則,通過指標體系的篩選和整合,選取了從經濟基礎、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四個方面的指標,指標體系見表1。
(二)測度方法
對城市創新能力的測度方法有很多,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觀評價法,該方法主要是運用專家的主觀評價權重為標準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本文不采取此方法;另一類是客觀評價法,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由于因子分析法不僅可以通過少數變量表現原始數據的主要信息,還可以對樣本進行得分排序,該方法降維的基本思想符合我們要研究城市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數據的來源和處理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河南省十八個地級市的創新能力,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創新能力等都不相同,所以指標體系中選取相對數指標,通過相對數的比較可以增強不同地區的可比性,它們的取值均來源于2019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和201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實證分析部分在SPSS軟件中進行,由于各指標的量綱不同,直接對指標體系進行因子分析會對結果造成嚴重的影響。首先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通過標準化處理后各指標均值為0,方差為1,不會對因子載荷造成大的影響。由于一個城市的經濟基礎越好、創新投入越多、創新產出越多、創新環境越優,該城市的創新能力就越好,所以被解釋變量均為正指標,因子分析時不需要進行趨同化處理。
(四)適應性檢驗
在因子分析前要進行適應性檢驗,其目的是檢驗數據的結構效度,主要是根據KMO值和Bartlett球形檢驗的sig值進行判斷。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KMO值為0.746,一般認為KMO值大于0.7,即變量之間具有偏相關關系,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的sig值遠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拒絕原假設。綜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各個變量相關程度較大,可以找到多種變量背后的公共因子(公因子),從而達到因子分析的降維作用,即本文所選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五)因子分析
經標準化處理的數據經過適應性檢驗后,可以進入實證分析部分。該部分主要是通過對解釋的總方差、旋轉的成分矩陣進行分析,進而根據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對公共因子進行加權,最終得到河南省十八個地級市創新能力的綜合排名。
1.因子提取
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出解釋的總方差,見表3。通過旋轉后的累積方差百分比可以看出公共因子為兩個,即兩個公共因子解釋了原始八個變量的大部分內容:第一個公共因子解釋了總方差的62%,第二個公共因子解釋了總方差的28%;一般認為,公因子的提取需要使初始特征值大于1,并且相應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85%及以上才可以說明公共因子對所有變量的代表性較好,本文中兩個公共因子共同解釋了原始變量方差的90%(大于85%),數據中的前兩個因素是產生效果的關鍵因素,該結果也可以在碎石圖中得到驗證。
經旋轉處理后各公共因子的代表性更強,對公共因子進行命名具有實際意義。從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可以看出在第一因子載荷系數中人均生產總值、每萬人就業人員中研究與開發人員數、每百人中公共圖書館藏書量、每萬人中擁有公共汽車數的占比較大,即具有較高的因子載荷,表現為正數且都在0.8以上,可以命名為“創新能力支持”因子。人均生產總值較高,該地區的經濟基礎越好,在滿足正常生產活動的基礎上,越注重對創新型事業的發展;每萬人就業人員中研究與開發人員數越多,說明從事研究與開發人員占比越高,有利于擴大創新事業的人才儲備,創新型人才的存在使科技創新成為可能,人才是創新發展的巨大動力;公共圖書館藏書量、公共汽車數等指標體現城市的創新環境,一個城市創新環境越好,越能吸引人才,同時在全社會形成創新的氛圍。第二因子載荷系數中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每萬人中研究與開發單位數、每萬人中專利申請數、每萬人中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的占比較大,表現為正數且都在0.75以上,可以命名為“創新能力效果”因子。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可以宏觀描述該地區的產業結構,比重越高,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性越強;每萬人中研究與開發單位數、每萬人中專利申請數、每萬人中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體現的是創新發展成效,其數量越多,所體現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越強。通過對旋轉成分矩陣的分析,城市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八個指標進一步變為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
2.因子得分分析及排序
在進行得分計算時,可以用專家評分的賦權作為權重,但此方法具有主觀性,本文采用回歸法計算因子得分,具體可以通過SPSS軟件操作得到,即根據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對公共因子進行加權,綜合得分可以通過下面的得分函數得到:
式中為第一公共因子“創新能力支持”的得分,為第二公共因子“創新能力效果”的得分,F為城市創新能力的綜合得分。由于數據是進行過標準化處理的,所以因子得分的均值為0,方差為1。基于以上的得分函數,可以得到河南省18個地級市2018年創新能力各公共因子得分及因子總得分和排名情況,具體結果見表3。
表4為旋轉后的成分矩陣,經旋轉處理后各公共因子的代表性更強,對公共因子進行命名具有實際意義。從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因子載荷系數中人均生產總值、每萬人就業人員中研究與開發人員數、每百人中公共圖書館藏書量、每萬人中擁有公共汽車數的占比較大,即具有較高的因子載荷,表現為正數且都在0.8以上,可以命名為“創新能力支持”因子。人均生產總值較高,該地區的經濟基礎越好,在滿足正常生產活動的基礎上,越注重對創新型事業的發展;每萬人就業人員中研究與開發人員數越多,說明從事研究與開發人員占比越高,有利于擴大創新事業的人才儲備,創新型人才的存在使科技創新成為可能,人才是創新發展的巨大動力;公共圖書館藏書量、公共汽車數等指標體現城市的創新環境,一個城市創新環境越好,越能吸引人才,同時在全社會形成創新的氛圍。第二因子載荷系數中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每萬人中研究與開發單位數、每萬人中專利申請數、每萬人中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的占比較大,表現為正數且都在0.75以上,可以命名為“創新能力效果”因子。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可以宏觀描述該地區的產業結構,比重越高,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性越強;每萬人中研究與開發單位數、每萬人中專利申請數、每萬人中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體現的是創新發展成效,其數量越多,所體現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越強。通過對旋轉成分矩陣的分析,城市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八個指標進一步變為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通過參考相關文獻,進而設計評價城市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對河南省十八個地級市運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城市創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和排名,進行實證分析。從整體上看,河南省內城市創新能力差距較大且發展不平衡,鄭州市排名第一,但其他城市與之相差極大;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建立對城市的創新能力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鄭州、洛陽、南陽三個創新型城市發展極不平衡,洛陽市、南陽市的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分別為第四和第十四位,該地區應抓住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契機,充分利用相關政策促進創新事業的發展;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設立本著“一頂帽子大家戴”的建設發展思路,有助于形成帶動豫北創新事業發展帶,對全省創新事業發展的引領輻射起著帶動作用。
(二)建議
1.增強創新能力支持力度
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增強創新能力的支持力度是基礎,我們需要從政府角度和創新環境角度入手增強城市的創新能力。通過對各地區自身進行全面考察,根據自身特點建設相應的創新發展思路,增強各地區的創新競爭力,例如洛陽市的優勢為重工業和旅游業,企業和政府可以側重這兩個方面一起為推動城市創新能力的發展制定規劃。政府在對企業進行投資時,除了要利用優惠的財政政策、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外,還需要對企業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意識,改善創新環境,目前大部分的科技服務機構的市場的創新資源和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要促進相關技術之間的銜接,整合并利用好創新資源,相互協作、對外開放,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2.激發創新能力效果
目前河南省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過程還不成熟,我們需要從產學研相結合角度和人才吸引力角度著手,激發城市創新能力的效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構成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對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和創新競爭力有重要作用。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建設,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的機制,打造產學研戰略聯盟,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創新與協作交流能力,形成從研發到銷售一體化進程,提高創新轉化效率。人才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中堅力量,各城市在創新型建設方面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激發城市的創新活力;針對大量優秀畢業生流出的現象,應通過購房、落戶、補貼等優惠政策,吸引技術帶頭人、海內外跨領域的研發人才等開展相關的合作,加大對人才的激勵政策、吸引力和引進力度。只有將產學研系統與人才使用相結合,實現創新聯動發展才能實現城市創新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