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經濟法主要是為了保證公共利益,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作用與價值,避免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尤其是在我國法治社會建設持續深入的情況下,人們對于公共利益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如何利用經濟法較好的實現公共利益保護,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相關工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引言
在現代社會下,公共利益受侵害的現象頻繁發生,如何借由法律,保護公共利益,成為現下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對于維護公共、經濟秩序有著重要意義。經濟法的出現,為公共利益保護提供了更為明確且直接的參考依據,但由于其在法律層面的保護存在一定限度,難以最大程度上保證公共利益,影響法治社會與公共經濟秩序建設。因此,聯系實際分析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并提出具體的突破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二、公共利益與公共利益保護概念
公共利益主要是指,社會公眾都享有的,非獨占、屬于社會生存必須獲取的權益類型,也可以被理解為是“社會福祉”,是社會發展所必備的,主要包含合理合法、公共受益、公平補償三方面內容。目前我國憲法、刑法、行政法等,都有關于“公共利益”相關的保護條例與法規。雖然公共利益并不會直接作用于、屬于任何一個獨立個體,但卻會影響社會不特定人利益,公共性、社會性特征尤為明顯。在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而在建立之初,經濟法主要是以保護若是群體利益為目標、核心,在實行目標上,盡可能營造公平環境。然而,就現下社會發展而言,并沒有絕對的公平,從這一層面進行考慮,經濟法的本質,其實就是以整體利益公平為前提,維持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使之能夠以一種平衡狀態發展。針對公共利益進行保護,實際上也是對市場環境的一種保護,以保證市場秩序穩定為前提,推動市場經濟穩步發展。
三、經濟法對公共利益的保護方向
從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政府是公共利益的絕對提供者與守護者,具有較強的公共管理職能,只有切實的對公共利益進行維護,才能進一步保護公民個人權益不受侵犯,完全履行政府職責。經濟法的存在,為政府實現公共利益保護,提供了較為詳細的參考,而保護方向往往集中在弱勢群體與經濟秩序兩個方面,完全是基于經濟法自身特點做作出的延伸。首先,弱勢群體保護,目前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稅收,即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收入的人群,往往有著不用的稅收標準,即使在面對強勢人群時,也能結合經濟法中的法律內容,提出維護自身權益的具體依據,強化保護功效。其次,經濟秩序保護,從法律層面出發,經濟法是給予了我國市場經濟一定的限制,從而使得我國的市場經濟能夠穩定發展。受到人口基數的影響,我國社會建設、社會生活等,都會消耗較多資源,而為了應對可能帶來的資源枯竭現狀,國家也提出要進行可持續發展,為市場經濟制約,帶來極大便利,也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一個具有公平性、均衡性的社會經濟發展氛圍,減少社會潛在的負面產物。
四、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法律限度分析
新時期下我國已經基本步入了法治社會,針對社會生產、生活全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用法律來進行約束,從而維持社會的穩定性。公共利益保護作為一項關乎社會生存的重大工作項目,不管是憲法、刑法、行政法,還是經濟法中,都有較為詳細的規定,但從社會發展現狀以及法律自身來看,經濟法在公共利益保護方面仍然具有法律限度,作用無法全面發揮。
(一)經濟法自身存在局限性
從現下經濟法自身角度出發來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法律制度自身成熟與否和經濟發展自身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而目前社會又是正好處于降級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市場與經濟制度之間也存在著密切聯系,若是出臺全新的經濟法,不光無法較好解決現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甚至還會與當下市場環境形成相互沖擊態勢,無法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再加上經濟法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在市場層面缺少獨立性,難以較好實現公共利益保護,局限性特征十分鮮明。另外,現下個人主義的蓬勃興起,也與當前經濟法立法基礎產生一定沖突,進一步增加了經濟法的局限性,作用難以適應市場并較好發揮。
(二)經濟法缺少可操作性
隨著我國經濟環境日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經濟活動日益頻繁,導致各類經濟問題市場發生,公共利益保護作為一項市場內部的重要活動形式,本身也會受到影響。尤其是現行的經濟法,本身可操作性、可行性較差,存在兩方面問題:(1)公共利益保護劃分標準不明確;(2)問題處理措施缺少具體的參考依據,導致公共利益保護難以獲得理解與信服。若是想要較好實現公共利益保護,只能充分了解公共利益特點、內涵以后,再初步采取措施,整體難度較大,而采取措施更多的則是偏向于理論、形式,難以有效落實。
(三)未較好利用經濟法進行經濟調控
根據經濟法現階段的實行情況來看,理論與實踐往往存在沖突,審視是相悖,一方面宏觀調控與市場規則等手段偏重,另一方面則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存在較大差異,地方政府更多的是以自身利益為主,而中央政府則是以整體利益為主,在制定政策,且調制主體的優勢大于調制受體,為降低政策因素、市場因素等對自身的影響,調制受體可能會主動規避法律和政策,以維自身的利益,最終形成與調制主體相抗衡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環境、秩序等會更加復雜,很難以長期穩定的狀態發展,增加了公共利益保護的不可控性。
五、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法律限度突破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即使在經濟法視野下,我國的公共利益保護也存在較大限度,難以較好維護社會公眾權利,間接性影響公眾個人利益,必須要在今后從法律層次上突破這一現狀,提升公共利益保護強度。
(一)法律實體化
目前,公認且具有較強可行性的公共利益保護觀念,大致來自于三方面:(1)權力機關,以“一事一議”的方式,針對此類事物進行探討并給出具體結果;(2)以公共利益界定與劃分為參考,由司法機關針對這一方面的法律予以明確并規定;(3)法院結合相關法律體系,針對具體問題加以合理化解決。若是從經濟法角度進行分析,上述三種方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較為貼近,而當前社會群眾自身的法律意識明顯提升,再加上互聯網普及,為人們學習、了解相關法律知識提供了較大便利,因此以上三種方式,都能夠將法律實體化,使更多人接觸、掌握法律知識,為保護公共利益提供必要支撐。與此同時,我國法律也在不斷健全、完善,針對經濟法以及相關法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會根據現下社會的普遍現象、真實發生的案例,進行公平、客觀且綜合的分析以后,逐漸細化,實現生活經驗與法律法規的相互融合與借鑒,在保證弱勢群體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推動整個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工作的進展。
(二)程序實體化
若是想要在今后,全方位突破公共利益保護的諸多法律限制,政府就必須發揮自身的職能與作用,結合具體情況采取對應措施、策略,規范公民自身權利路徑,切實保證公共利益不受侵犯。一方面,政府部門在制定措施、政策之前,需要組織專門隊伍,開展相應的調研、調查、論證工作,要以滿足人們生活實際需求為目標,以保護公共利益為核心,制定政策法規,避免影響到公眾的參與積極性,規范群眾的權利行使權利與路徑。另一方面,為了使所有公眾都能了解公共利益保護方面的相關內容,在保護過程中,要遵循公開、透明原則,既能夠保證公眾的參與率,還可借此為人們普及與公共利益相關的法律知識,幫助人們規避自身可能存在的侵權行為,全方位提高群眾的個人法律意識,使公共利益保護從法律層面開始,貫穿于人們生活的各方各面。
(三)穩定經濟秩序
從經濟法的本質與最根本的目的來看,維護經濟市場為重中之重,若是市場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秩序混亂、不穩定等情況,政府就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據經濟法中的部分相關指導,扭轉市場經濟形勢與狀態,為市場穩步發展提供保障。比如,當物價出現不正常虛高時,國家就會采取有效手段,以市場豬肉漲價為例,在2019年豬肉價格明顯增加,最高可達到40塊錢一斤,為商戶、個人生活都帶來了較大壓力。這時,國家就會根據市場形勢、實際需求等,通過法律明文規定的方式,控制豬肉價格,避免物價持續走高,影響市場問題。因此,在今后若是想要較好的利用經濟法來維護公共利益安全,就需要結合經濟法的自身作用來穩定市場,規范市場整體的經濟秩序。為了保證這一突破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在經濟法體系內,還需要結合現階段市場需求,完善經濟法,并對其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調整,使得經濟法能夠較好的滿足市場運轉,同時相關行為、工作條例制度,也需要進行較大調整,保證整個經濟體系能夠較好運作,避免行為問題,為公共利益帶來較大損害。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進步下,法制化逐漸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公共利益維護關系到社會上每一個獨立個體,而人們對自身權益、利益的保護觀念逐漸強化,如何加強公共利益保護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雖然經濟法為公共利益保護提供了較為具體的參考,但實際上仍然存在局限性、可操作性不強、經濟調控較差等法律限度。因此,在今后需要通過法律實體化、程序實體化、穩定經濟秩序等有效方式,構建完善的公共利益保護體系,為其提供更為全面的法律保障,對于公共利益維護有著積極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