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王金鳳

本文通過剖析螞蟻集團的業務本質,梳理近幾年國家對螞蟻集團這類金融科技企業的監管政策,認為應從回歸金融本質防范金融風險;機構監管轉為功能監管;重構金融科技監管系統;在鯰魚效應之下合規運營這四方面對螞蟻集團這類金融科技企業進行風險管控,完善我國金融科技企業的風險管控體系。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對我國金融的服務以及業務產生巨大影響,但是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進步,其風險弊端逐漸暴露,此時風險管控顯得尤為重要。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會議,會議強調當前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規范全面開啟。
過去十幾年時間,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面簡稱螞蟻集團)憑借龐大的網絡流量,抓住傳統金融痛點快速發展,計劃在國內A股和H股同時上市。然而2020年11月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布螞蟻集團暫緩上市的公告,同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公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接踵而至,公開征求意見,該項辦法要求對小額網絡貸款公司實施嚴格管控,這對螞蟻集團的未來發展形成嚴重阻滯。螞蟻集團對金融監管和科技創新來說都是新生事物,因此需客觀看待螞蟻集團的發展模式,一方面我們要鼓勵金融科技的發展,支持金融創新;另一方面需要形成規范的監管體系,避免監管不嚴帶來的風險問題。
二、螞蟻集團業務透視及行業定位
(一)螞蟻集團業務畫像
研讀螞蟻集團招股說明書發現,其集團收入主要來源于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數字金融科技平臺、創新以及其他業務。2020年上半年螞蟻集團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板塊收入占比36%,并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此板塊以支付寶平臺開展,以收取交易手續費為主要盈利方式。數字金融科技平臺2020年上半年收入占比63%,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平均漲幅為13%。此板塊為多元金融服務平臺,下設微貸科技、理財科技和保險科技三大業務平臺,以傭金和利息盈利,是螞蟻集團最大的收入貢獻板塊。創新及其他業務貢獻營業收入占比不到1%,以技術開發為主,通過服務費盈利,目前該板塊是螞蟻集團轉型的方向,增長潛力大,或將成為螞蟻集團新利潤增長點。
2020年上半年,螞蟻集團數字金融科技平臺板塊下的營業收入主要由微貸科技(39%)、理財科技(16%)和保險科技(8%)三類相關服務構成。通過中行、農行、工行、建行四大國有銀行的2020年半年度報告發現:四大國有銀行利息收入份額都超過60%,利息依然是商業銀行主要收入;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基本都在30%以上,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份額在15%-20%之間波動。
螞蟻集團數字金融科技平臺下的微貸科技、理財科技和保險科技三大業務,雖然三大業務都帶有“科技”二字,但本質卻是貸款、理財和保險。縱觀四大國有銀行和螞蟻集團的業務份額,國有銀行營業收入以利息和手續費及傭金為主,螞蟻集團以貸款利息和手續費及傭金為主,并且螞蟻集團數字金融科技板塊下的微貸科技平臺收入占比已超越數字支付和商家服務收入,成為螞蟻集團營業收入份額最大的業務板塊,利息和手續費及傭金構成螞蟻集團的主要營業收入。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螞蟻集團業務模式與四大國有銀行逐漸趨于相似態勢。
(二)螞蟻集團行業定位
2016年3月,金融穩定理事會通過金融科技專題報告初步定義“金融科技”這一概念,將“FinTech”譯為“金融科技”。理事會提出將信息技術產品與金融服務創新融合,為金融系統帶來了極大的轉變,給金融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
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服務通過互聯網技術引領金融體系改革,倡導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數智時代的科技產物對市場、技術、產品等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實現金融與科技的有效結合,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快速發展帶來創造性和顛覆性的轉變。所以螞蟻集團作為我國金融與科技的混業化企業,應接受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
三、金融科技企業政策研判
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推動下,金融科技公司憑借個性化的利基服務、數據驅動的解決方案、創新的文化和靈活的組織結構,通過區別于傳統金融公司的特色業務迅速占領市場。然而金融科技企業為金融系統帶來轉變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破壞性,行業的混業性、多變性等特征增加了監管難度,分業監管模式易形成監管重疊、監管不到位的監管風險。我國政府發布一系列監管政策,推動金融科技企業的合規建設,相關匯總如表1所示。
上述監管政策不僅從根源上為規范公司有序發展提供了有力武器,同時也為實現金融風險管控設置了法律屏障。進一步推動了金融科技的繁榮,使其以更高的服務質量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金融科技企業合規管理的實現路徑
通過對螞蟻集團涉獵業務的政策來看,我國對于金融科技的監管一直處于摸索階段,目前還未形成規范的監管體系。監管部門一方面支持金融科技企業的科技屬性發展,寬松監管促進科技創新對金融行業的顛覆性轉變,另一方面當出現風險事件時卻試圖將金融科技歸入已有的金融監管中,監管部門的做法阻礙了科技金融的發展。筆者從螞蟻集團的現實情況以及目前國內合規監管現狀出發,認為應從政策監管和螞蟻集團兩個層面去考量金融科技企業風險管控的實現路徑。
(一)回歸金融本質防范金融風險
螞蟻集團本質是金融科技企業,金融科技的良好運行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舉措,能夠有效促進中國產業升級。金融科技發展規劃要回歸到金融本質上來,具體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入手,以協同發展理念設計和制定相關制度。在宏觀層面需要確定發展目標,穩定推進政策創新,中央政府制定金融科技發展戰略,各地政府和金融機構參考中央政府的戰略規劃并根據自身發展情況需求制定發展規劃。各地需繼續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金融科技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微觀層面需要加強研發機構、社會教育機構及高等院校之間合作,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式,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同時也需要提升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技術與手段,加強科技監管的應用,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
(二)機構監管轉為功能監管
金融機構監管由特定監管部門實施監督,功能監管則是根據不同的金融機構業務類型與功能進行劃分。金融科技企業不同于傳統金融機構,其是具有“混業”、“跨界”特點的技術創新。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金融企業混業化態勢愈加強烈,機構監管難以迎合時代發展,有效監管混業化的金融機構。反觀機構監管能夠人為地將金融機構劃分為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強制金融機構分業經營、分業管理,一方面難以明確各機構的職責歸屬,容易造成不同監管機構的職能沖突,很難對混業化的金融科技創新實施高效監管,另一方面監管者為能夠有效履行監管職責極有可能采取行政行為干預,這一舉措將不利于金融科技創新積極性與創新性的發展。然而功能監管關注產品的功能屬性、依據其基本功能確定監管機構,促使金融科技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協調統一,是一種“先創新后監管”的方式,配合沙盒監管模式,能夠鼓勵金融科技企業創新、更好地界定不同監管機構的權責歸屬。
(三)重構金融科技監管系統
目前我國金融科技行業朝著混業化態勢發展,國家政策呼吁金融供給側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不能再通過單一的監管部門進行風險管控,跨行業的金融經營模式與目前我國分業經營的金融監管態勢產生沖突,監管部門務必以確定監管部門權責歸屬為目標,重新構建我國的金融科技監管系統,明確法規條例,使得我國的金融科技監管系統做到有據可依。目前我國對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依舊是依托于金融監管框架下,沒有形成金融與科技相融合的監管系統,未來的監管需要將科技的特點凸顯出來,高效運用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甄別金融風險,通過對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分析,感知金融科技行業的發趨勢,提前做好風險管控工作,將科技手段嵌入到監管中來。監管部門需要在發放金融機構資質牌照方面形成統一的準入要求,避免金融科技企業利用地區差異逃避監管規則,弱化金融投資者的安全隱患。
(四)鯰魚效應之下合規運營
傳統金融機構利用強大的客戶資源和牌照優勢穩健發展,幾十年來在法律監管下循矩發展。隨著互聯網科技逐漸強大,金融科技的力量逐漸凸顯,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試圖分得傳統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螞蟻集團就是典例。當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中,金融科技企業產生巨大的鯰魚效應,帶動傳統金融機構進行企業創新,思考未來發展之路。螞蟻集團利用科技方式深入挖掘長期被銀行忽視的客戶群體,降低客戶準入門檻,擴大業務的受眾群體,為金融體系的發展帶來全新的體驗。然而,我國未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致使螞蟻集團等金融科技企業未能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螞蟻集團的業務準入、業務范圍以及經營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的監管漏洞,《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出臺對金融科技企業形成行為規范。因此,螞蟻集團需發揮鯰魚效應,在監管允許的范圍內,兼顧支持創新與經濟穩定、防范風險,帶動新舊金融體系變革、產業換代,促進經濟健康發展,這是螞蟻集團接下來發展的重點。
(作者單位:山東工商學院)
本文受到國家社科基金:政策性金融助推環保技術擴散的動力機制及效應研究(20BJL041)和年山東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案例庫立項建設項目(SDYAL18092)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