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展立 康笑寧



摘要:文章以2017年居民具體的消費支出數據為依據,利用主成分分析與對應分析模型對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農村消費結構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不均衡,總體上存在地區差異大的特點;就每個省級行政區消費結構來看,大部分地區仍集中于食品、衣著、居住等基本層面消費,造成地區消費結構較為單一、不合理。最后,文章針對如何優化消費結構給出建議。
關鍵詞:農村;消費結構;主成分分析;對應分析
一、引言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一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我國農村居民人口數量眾多,農村的消費狀況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大力、全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等系列線上農產品交易平臺,實施鄉村振興等系列戰略,在眾多地區積極開展精準扶貧項目,促使我國農村消費市場迅速擴大、消費支出持續穩步增長,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然而,與城鎮相比,我國農村居民總體收入不高導致消費水平總體不高,消費結構存在區域差異大、單一、不完善、不合理等問題。因此,分析農村消費結構狀況并針對性提出相關合理建議對改善及優化農村消費結構進而促進農村消費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基于農村消費結構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國內不少學者對此進行分析與研究。縱觀眾多文獻,在農村消費結構研究方面,大部分是利用相關數據建立模型,運用經濟分析、數理統計等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關于優化農村消費結構的相關合理建議。文章在上述文獻研究的基礎上,以2017年居民具體的消費支出數據為依據,利用主成分分析與對應分析模型對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的農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
二、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分析
參照《中國統計年鑒2018》中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統計指標的具體內容,文章選取“食品煙酒”等為實證分析變量,并對其進行符號定義如表1所示。
(一)主成分分析
對上述選取的各個變量之間作相關性分析,發現部分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強,其中變量x3與x4之間的相關系數較大,達到0.86,如果對這些變量作綜合評價,會造成信息重復,使得評價喪失客觀性,因此選擇可以將多指標降低維度轉化為少數不相關綜合性指標的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農村整體消費結構進行評價。
利用MATLAB作分析,得到主成分分析相關結果如表2所示。
其中,由前面四個特征根的累計貢獻率達到92%以上可以看出主成分分析在文章中應用效果較好。結合表2,選擇累計貢獻率達到96%的前5個主成分進行綜合評價,得到5個主成分分別為:
由上述系數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反映第一個變量即食品煙酒方面的信息,第二個主成分反映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方面的信息,第三個主成分反映交通通信,第四個主成分反映教育文化娛樂,第五個主成分反映衣著、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方面的信息。文章構造綜合評價模型如下:
Z=63.8787y1+12.8325y2+9.2694y3+6.7759y4+3.4754y5
將各地區的對應變量數據代入上式,得到各地區消費水平綜合評價值及排名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農村消費水平較高的地區會促使該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例如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區的消費水平十分領先。另外,從求得的主成分值可以看出這些領先地區的綜合評價值較高在于第一主成分值較高,即食品煙酒消費較高、恩格爾系數較高。就全國來看,我國各地區消費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由此造成了我國農村總體消費結構不均衡。
(二)對應分析
把消費支出內容和地區作為兩個屬性變量,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8》的分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表即為一張兩個屬性變量的列聯表,將8個消費支出內容看作變量點,將31個省級行政區看作樣本點,利用MATLAB對該列聯表進行對應分析得到表4。
由表4可見,前兩個特征根的累計貢獻率達64.94%,表明前兩個公因子可以代表原資料的主要信息,且第一個公因子(Dim1)占比42.35%,第二個公因子(Dim2)占比22.59%。由散布圖(見圖1)結果可以將我國各省級行政區樣本點和8個變量點分為三類:第一類:地區樣本點包括天津、江蘇、河南、河北、陜西、湖北、山東、山西、遼寧、寧夏、新疆、湖南、甘肅、青海、云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消費內容變量點包括衣著、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務;第二類:樣本點包括北京、浙江、上海、廣西、貴州、安徽、重慶、四川、江西、廣東、福建、海南,變量點包括食品、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第三類:地區樣本點:西藏,無變量點。
從上述對應分析中可以看出,與以前年份分析結果相比,有更多的省級行政區農村消費由最基本的衣食轉向教育文化娛樂,由物質層面消費轉向精神層面消費。但是這些散落在娛樂消費周圍的省級行政區樣本點更集中分布在衣著、交通通信周圍,加之另一部分集中在食品、居住周圍的省級行政區可以看出,我國絕大部分農村消費仍然集中于基本層面消費。
三、總結及建議
上述實證分析表明,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整體上存在地區差異大的特點,其中東部地區如北京、上海、天津等整體消費較高,西南部地區如貴州、云南、西藏等整體消費相對落后,造成我國農村總體消費結構不均衡。就每個省級行政區消費結構來看,精神層面消費盡管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地區仍集中于食品、衣著、居住等基本層面消費,造成各個地區內消費結構較為單一、不合理。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基于農民收入、農民消費觀念、消費環境等多方面的,為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高全國各地區的農民整體收入,包括縱向提高農民實際收入水平和橫向縮小我國各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差距
收入是消費的來源與保障,提高收入是農民保證基本消費后轉向精神文化需求消費的重要措施。在鄉村振興、科技興農等戰略實施背景下,各地政府應給予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實現規模經濟的同時達到農民、企業與政府的共贏。對于落后地區,土地是大部分農民的收入保障,政府應大力發展脫貧攻堅項目,注重梳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實施“土地入股”等新興土地政策。
(二)轉變農民傳統消費觀念
不少農民受到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在基本生活上的消費傾向較高而精神文化消費比重較小且增長與收入增長不同步。轉變傳統農民消費觀念對于改善與優化農民消費結構具有重要意義,讓收入增長的部分更多投入到精神文化消費中有助于打破消費單一化的局面。為此,政府應該保證基礎文化娛樂設施建設,讓農民更好體驗新生活方式,同時加強宣傳文化娛樂的重要性。
(三)改善農村市場環境
傳統的農村消費市場主要局限于集市,大部分村民在消費中面臨著市場小、可消費對象種類少且交易信用低的風險,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村民面臨的可消費對象越來越多,農民消費市場得到擴大,然而網上交易存在眾多風險,諸如交易風險、信用風險等問題亟待解決。對于電商平臺交易市場環境的改善,可以借助于大數據、智能化服務等進行交易檢測,為農民降低交易風險。
參考文獻:
[1]余岫澂,白輝.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優化探討[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4(Z1):15-17.
[2]王美力,王珍琦,付亞章.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5):5-6+38.
[3]曹澤洲,吳泗宗.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廣義灰色關聯度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5(11):18-20.
[4]王英.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30):121+123.
[5]賈瑤,張杏梅.基于ELES模型的晉南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9(01):52-55.
[6]曲雙紅,李科學.我國各地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對應分析[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11):85-86.
[7]韓永軍,王寶成.我國省級行政區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對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5(S1):18-21.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