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國國內職業院校通過增大對校企合作的投入,培養了一大批適應當地甚至全國經濟發展的技能人才,但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機制尚處于發展階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基于目前校企合作現狀,根據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對職業院校的發展、新時代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甚至是社會經濟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職業院校;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職業學校和企業通過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機構、共享資源等方式實施的合作活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用人標準的精準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因素。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以優化職業教育體系,加強校企合作深度及效果,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具體要求。通知中指出了,開展校企合作應當堅持育人為本,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致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堅持依法實施,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合作協議,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權益;堅持平等自愿,調動校企雙方積極性,實現共同發展。
一、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機制能有效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職業院校傳統的培養模式將理論培養放在首要地位,學生實踐能力得不到較好的培養,導致學生在校所學難以適應社會所需。校企合作模式是職業院校結合企業所需探索出來的新的培養模式。通過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能提早樹立職業目標,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根據企業所需有針對性高效的培養職業技能,以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學生在校頂崗實習期間可提前感受企業管理,通過師徒結對模式體驗企業的規章制度及服務需求,避免學生沉浸于象牙塔式職業幻想,又能提早感受工作的艱辛、創造勞動價值的歡樂。通過在頂崗實習中對學生吃苦耐勞能力、抗壓能力及社交處事能力的培養,學生能提早適應職場競爭環境,以滿足市場所需。
(二)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學校培養社會所需人才
職業院校目前大多處于尷尬的境地:一是招生難、生源一般,成績等各方面優異的學生會前往本科院?;蚋咂脚_;二是前期投入、社會口碑等歷史遺留問題制約著學校的發展;三是畢業生水平不夠,實際就業率低。要解決這些困難,學校需跳出傳統辦學模式思維,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開創職業院校發展新局面。
校企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學校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醒教師忌固步自封、照本宣科,反思自身不足,根據市場所需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校企合作,可在校期間提前具備職業素養,通過頂崗實習,學生在實際生產、服務過程中接受企業的管理培訓,切身感受嚴格的企業制度、高標準的職業要求,在體會工作辛苦的同時能同時感受自身價值的提升,使所學與所用接軌。此外,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會獲取一定的勞動所得,職業人的身份能提升自我認同感及約束力,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自我約束,以便正式進入工作崗位前就能形成較好的組織紀律觀念和踏實負責的工作態度。校企合作模式搭建了學生內心象牙塔和現實社會的橋梁,為學生職業生涯提早做好準備,能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學生從課題進入社會工作崗位的心理落差和不適應感,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通過企業反饋與需要,有針對性培養人才,結合市場導向,注重學生 實踐技能,更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校企合作模式能幫助企業降低人力成本
招工難、培養成本提升、新招員工素質參差不齊是企業一直以來面臨的困難,隨著近幾年人工成本的上升,員工的不適應和流動直接影響公司的效益和發展。新員工應聘進入公司,一般都要進行一段時期的崗前培訓,自己企業內部培訓需耗費人資成本,和第三方培訓機構合作也要在提供新員工工資的同時另外花費一筆開銷。
校企合作模式能使學生在實習期間就接受企業的在崗培訓,培養符合企業所需人才。第一,公司方能以較小的培訓成本,有效的遴選自身出色的學生,從而降低招人的風險和成本;第二,通過校企合作,企業能無形的將自身品牌和口碑輸送給學生甚至教師群體,可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企業品牌影響力,以達到免費的廣告宣傳、培養潛在客戶群效用;第三,校企合作項目可使企業借助學校這一平臺,將企業人資的開發與學校教學相結合,同時,公司方可委托校方協助培訓自有員工,以降低企業自身員工培訓成本;第四,企業人力資源及技術人員在與學校教師、學生的合作過程中,也能互相切磋共同促進,不斷加強自我能力的提升。
總體上講,校企合作模式能使學校得到發展、學生獲取技能、公司獲取人才,學校通過該模式,自身得到有效發展的同時也能更好的服務于經濟社會,彰顯學校的社會職能,校方和企業方能有效利用雙方資源、融合彼此文化,彼此學習和促進,以達到學校、公司、學生、社會等多方共贏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專業課程設置穩定性差
校方通過校企合作需根據企業用人要求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企業需求是導向,當學校合作的企業發展變更時,學校因要培養與企業需求相符的人才,其專業課程設置也需同時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學校所設專業及課程難以具備較好的穩定性,不利于專業設置的穩定發展。
(二)教學資源重組頻繁
因合作過程中校方需配合企業崗位所需實時調整師資結構和實訓場地,若合作項目有變動,校方所配套的培訓內容、師資力量、培訓場地都需跟隨改動,造成教學資源頻繁重組,甚至是培訓場地荒置、前期投入擱淺等資源浪費。
(三)企業參與熱情不高
基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企業參與熱情不高等諸多現狀,目前大多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僅限于表面模式。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校方處于被動模式,甚至是“剃頭擔子一頭熱”。公司方衷于實際效益,但與學校合作前期需投入大量成本,因此在沒有強有力政策推動下參與熱情不高,即使合作也難以長久維持,合作力度不大,雙方沒有進行深入運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職業院校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創立的新型育人模式,是精準培養市場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向優質技能型人才轉變的可取之路。校企合作模式的發展及壯大,需要職業教育工作者們的不斷創新、探索及努力!
三、完善校企合作機制的建議
(一)加強利益驅動機制
從屬性角度分析,學校屬公益性、企業具盈利性,二者合作時目的難免存在沖突,大部分學校在向企業尋求合作時屬 “剃頭擔子一頭熱”,難以滿足企業的利益追求,從而很難形成長久合作機制 ,因此,要解決學校在校企合作中被動處境的根本問題,需從利益角度出發使學校和企業目標一致。
對于校方來說,要摒棄企業為自身服務的理念,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加強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高所提供人才的服務質量。校方應放低姿態,認真聽取企業人資及技術總監的建議,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開展、專業群建設等各方面著手,全面改進傳統純理論化與市場脫節的教學模式,同時可根據自身需求引用現代學徒制,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此外,根據《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第一章第三條:校企合作實行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合作機制。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進支持政策、服務平臺和保障機制。職業院校培養人才宗旨是服務本土經濟,不管是從地方經濟建設角度,還是地方院校需求層面,政府都應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投入。如針對校企合作方面表現優異的企業給予表彰甚至提供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把校企合作實際情況作為企業評定的標準之一等等,使企業真正在校企合作中獲利,增強參與積極性。
(二)完善評價激勵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模式如需保持互利共贏、良性發展的合作格局,制定完善的評價管理制度是必要條件。第一,增設合理的激勵機制;第二,設置合理的評價指數體系;第三,設置以政府方為主導、校企多方參與的管理制度。
(三)健全校企合作法律管制體系
2018年2月5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但我國目前職業學校的辦學依據仍然是199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在與時俱進,二十多年前的很多規定顯然已不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要使校企合作規范化,有法可循、違法必究,根據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出現的新情況、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法律條文以保障校企合作各方的合理權益迫在眉睫。因此,政府各層面應加快健全體系,以確保校企合作在更規范良好的制度環境中發展。
四、結語
校企合作加強了學校與市場的溝通,使學校培養人才避免單項化和盲目性,利于企業定向培養自身人才需求,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使一個對學校、學生、企業、政府多方共贏的有效合作模式。各方應在現有模式下進一步完善合作模式、加強合作深度、拓寬合作渠道,以產業帶動專業、專業服務產業,積極鼓勵并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加入校企合作模式,打造更具特色的職業人才培養基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馮仰生.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的現實困境與保障機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06):84-87.
[2]萬兵.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問題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15):32-38.
[3]魯小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19(24):102-103.
(作者單位:長沙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