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琪 駱秦


普通話是全國通用語言。推廣普通話有利于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增進各民族地區的交流。從地理位置上看,重慶市屬中國西南地區。重慶方言,包括重慶主城九區及其他區縣居住者所使用的語言,大部分屬于西南官話。近些年,由于年輕人受到普通話的影響,一些方言詞匯的發音趨近普通話的發音,只有部分老重慶人才保留了傳統方言發音。從歷史角度來看,重慶在抗戰期間成為戰時陪都,大量移民涌入。重慶方言遂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
一、抽樣方案及樣本構成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由受調人員在調查員的指導下填寫。問卷調查主要從家庭背景、學校環境、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展開。家庭背景的調查主要用于調查研究重慶在校大學生本人及其父母掌握普通話、方言的情況,以及大學生所處家庭環境和父母雙方學歷水平;學校環境調查從學前時期、中小學時期和大學時期三個階段分別進行,旨在研究重慶在校大學生課堂內外的語言使用情況及學校相關規章制度實施情況;社會環境相關問題主要用于了解社會對于大學生使用普通話和方言產生的影響。
本次調查對象是重慶在校大學生。調查主要在位于重慶主城區的大學城及萬州區三所高校開展,共發放問卷216份,收回有效問卷216份,有效率100%。其中,重慶市受調生145人,占67.1%,其他受調生71人,占32.9%。
二、重慶在校大學生使用普通話和方言現狀及原因分析
雖然從調查結果來看,方言使用情況相當樂觀,但是重慶在校大學生對于方言情感較弱,大部分大學生更傾向于在日后要求下一代多說普通話。大學生雖使用方言,但并非代表他們了解并熟悉方言,尤其是方言中的特殊詞匯、特有語法等。正因為缺乏理論的支撐和系統的學習,方言當下的地位及日后的發展日漸式微,部分方言極有可能逐漸被同化甚至消亡。所以,即便是在方言明顯居強勢地位的川渝地區,保護方言并非杞人憂天。
(一)家庭背景
1.方言使用頻率高,輻射面積廣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重慶在校大學生使用方言的頻率頗高。當學生交流的對象為父母或家人時,方言使用率高達89.35%(見表1);學生中學時期在校使用方言的占比達到60.19%(見表2)。由此可見,重慶在校大學生在日常交流中,甚至在校期間均常使用方言與他人進行交流。
受調生與家人溝通使用方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長期處在同一語言環境下。大部分人接受的語言啟蒙,首先從父母的方言熏陶開始。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調生家長學歷水平并不高,37.04%為初中學歷,28.7%為小學學歷,對于普通話的系統學習經歷趨近為零。實際上,家長的語言表達對于孩子的影響極大,大學生從孩提時代到學前這段時期,在語言方面受到的更多是家長和社會方言的影響。換言之,學生的母語實為方言。
相較農村地區而言,城市環境更有利于普通話的推廣。本次調研有77.31%受調生來自農村,由于受地域限制,對普通話普遍不夠重視。雖然城市地區的學校或是農村地區的學校,包括社會都在積極宣傳推普工作,但是學生所處環境缺乏使用普通話的必要性。特別是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多處于家鄉當地讀書、生活,普通話除在校園內(甚至是課堂內)有使用需求外,其余場合并無使用需求。這就導致大學生不重視普通話學習,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以至于普通話水平普遍較弱。加之,周圍有著濃厚的方言氛圍,學生為了融入其中,也會高頻率使用方言。不僅如此,66.67%的學生還認為方言能夠更好地表情達意,能使表達更加生動、貼切、豐富。
2.對于方言保護意識較弱
受調生對于方言的使用多出于習慣,這是因為他們從小生長于方言的語言環境中。雖然 65.28%的受調生認為方言使用人群在未來會逐漸縮小,但對于方言的保護意識仍較弱。
(二)學校環境
除了上述主觀因素之外,客觀因素同樣對大學生的語言使用產生影響。
1.普通話使用頻率提升,但水平偏低
根據受調生調查情況顯示,在校期間,54.63%的受調生使用普通話。雖然相比學前時期和中小學時期,使用頻率顯著提升,但是普通話水平偏低。以普通話水平測試為例,大部分受調生未考級。參與考級學生中,22.22%為二甲,30.09%為二乙(見表3)。
2.學校規定具有非強制性
根據受調生反饋,54.41%的中小學校均有使用普通話的相關規定,包括受調生所屬高校均開設了普通話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二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教育教學。”《幼兒園管理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不難發現,包括幼兒園在內的學校都應推廣使用普通話。從學校宣傳力度來看,大部分學校校園內張貼了推廣普通話的宣傳口號及海報。但是校園規定并未對學生產生強制性作用,部分學生在校園內仍會使用方言。部分重慶本土學生,不僅在校園內部使用方言,甚至在課堂回答問題的時候同樣如此。
3.教師示范性不強
在校園環境內,不僅學生會出現常說方言的情況,甚至部分教師為了便捷在授課過程中也使用方言。這樣的現象對學生普通話學習產生了阻礙作用,嚴重影響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升。
4.學校地理位置差異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重慶其他區縣高校學生使用方言的頻率遠高于重慶主城區高校學生。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重慶主城相較于重慶區縣地區,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包容性強。又因重慶主城區高校學生多來自于五湖四海,普通話是交流時唯一的語言選擇。因此,在主城區,學生普通話使用頻率高。除此之外,學校的層次不同,學生構成也不同。本科層次學校的學生涉及的省、直轄市、自治區遠多于專科層次學校學生。試想,一個學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都是同鄉,方言出現的概率自然就會大得多。
(三)社會環境
1.重慶地區方言較強勢
重慶方言屬于中國發展較好的方言之一,大部分重慶人仍使用方言進行交流和溝通,影響各中小學校。近些年,重慶年輕人受到普通話的影響,一些方言詞匯的發音趨近普通話的發音,只有部分老重慶人才保留了傳統方言發音。但是,重慶方言的保存較為完整,因為歷史原因,吸收了不少移民帶來的各地方言。因此,重慶方言深受各地人民的喜愛。
2.地區差異性較大
地區差異性較大,嚴重影響大學生語言的選擇。城市地區條件較為優越,經濟較為發達,對大學生要求偏高,普通話是必備技能。同時,普通話是交流的重要前提,是鍛煉自我、求職、創業的重要因素。相反,農村郊區條件相對落后,對普通話要求明顯偏低。
3.推普工作有待加強、少數民族推普工作欠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條明文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使用普通話,但是效果不甚明顯。因此,應加強推普工作的力度,包括少數民族地區,也應該大力推廣普通話,幫助各民族之間和睦共處,交流溝通。
三、為重慶在校大學生塑造良好語言環境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普通話訓練及宣傳推普工作
大學生學習普通話多為滿足普通話水平測試和日后就業的要求,學生被動學習,缺乏興趣,主觀能動性差。故在日常學習中,應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對于普通話的興趣,多增加一些普通話使用場景的活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普通話專業技能。
此外,還應發揮教師示范作用,加強對教師口語的培訓。不僅要對學生提要求,對任課教師也要提出要求。教師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做好示范工作。可以鼓勵任課教師系統學習教師口語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教師普通話水平及語言表達能力。
(二)推廣傳統文化,避免方言消亡
雖然普通話推廣工作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但是正如前文所說,方言也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它記錄著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歷史前進與發展,我們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好方言。當下提倡傳承傳統文化,不僅衣食住行涉及傳統文化,方言也是一種傳統語言文化。在口口相傳中,方言可能受到普通話甚至外來語的影響,從而發生極大的改變,導致在歷史的前進中,可能逐漸消亡。所以,為了保護方言,我們要從當下開始,提升大學生對于方言的興趣,幫助大學生了解和認識方言,為此可以在大學課堂中開設方言相關的課程。
(三)積極引導學生改善心態,正確使用普通話及方言
普通話和方言應和平共處,不能顧此失彼。使用普通話是與社會接軌的表現,有利于大學生更快地適應環境。引導使用普通話,一方面是使廣大師生樹立語言的規范意識,讓學習和使用普通話成為廣大青年的自覺追求;另一方面是為促進推廣普通話工作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軌道。同時,方言作為大部分人群的母語,它涵蓋了地區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我們應該為此做好傳承工作。兩者學習相互并不沖突,在適合的場合選擇使用適合的語言,不僅能夠將表情達意達到最優化,還能保證非同一方言區的人們暢通交流。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重慶市大學生語言生活狀況調查研究”(編號:KJQN20180290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翟時雨.重慶方言志[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