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唐宇欣 張蘊葳 楊紛
【摘要】 融媒體創新發展,利用5G技術真實客觀地傳遞新聞信息,同時使用隱含刻意隱喻的“軟報道”讓受眾既易于理解新聞內容又能夠引起足夠重視,辟謠平臺足夠達到粉碎謠言的能力。在危機情況下,全國各地新聞媒體同心協力,有效地控制了輿論導向,不僅消滅了潛在的危機,同時也為以后的突發事件報道提供更多的借鑒。
【關鍵詞】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傳播策略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21.01.025
Abstract: With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5g technology is used to transmit news information truthfully and obj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the "soft report" with implicit deliberate metaphor is used to make the audience understand the news content easily an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 The rumor refuting platform is sufficient to crush rumors. In the case of crisis,the news media all over the country worked togeth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which not only eliminated the potential crisis,but also provided more reference for future emergency reporting.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news communication strategy
1 導語
21世紀以來,在人類日益同呼吸共命運的時代背景下,對新聞傳媒也是巨大的考驗。尤其是公共衛生危機新聞報道,2003年中國的SARS,2009年甲型流感,再到現在仍未消散的肺炎病毒傳播,新聞媒體在不斷發展中呈現出新的傳播策略。
2 融媒體打響信息防御戰
2003年的非典因為前期新聞信息發布機制不健全,導致流言四起,新聞媒體一度處于缺位與失語的境地,新聞媒體在這場社會公共危機事件面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在上一年病毒大爆發期間新聞媒體利用5G技術、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通過慢直播呈現事實、短視頻高效傳播真相、vlog呈現抗疫日常真情打動等方式為大眾提供服務。1月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應用程序“24小時疫情”專頁開啟了慢直播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家醫院建設現場情況,讓廣大網友在線觀看、監督施工情況,真切感受抗疫一線的同時也能夠參與抗擊病毒全過程。同時利用5G技術云觀測,使特殊時期可以利用新媒體新特點,在疫情高密度傳播過程中準確有效地把潛在的危機消滅,避免疫情擴大化,最早揭露疫情,遏制疫情傳播。
此外,一些專業人士、醫務工作者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等社交平臺發布信息和視頻鼓勵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例如,前有朱廣權與李佳琦在網絡平臺直播說段子帶貨銷售因疫情滯銷的各類農副產品,后有國嘴央視boys開啟了商業直播,在線上為湖北等疫情地區拼單,不僅有效地減少人員接觸而且對恢復部分地區人員收入發揮了一定作用。
3 “硬新聞軟報道方式”引人關注
硬新聞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指導性,軟新聞則是富有人情味、純知識、純趣味的,用軟新聞的“殼”去報道硬新聞的“核”就是硬新聞軟報道。而新聞報道讓“硬新聞軟報道”,科普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更具人情味兒,為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民眾傳播疫情自我防護的專業知識兩不誤的同時,也讓特殊時期帶來的緊張焦慮氣氛得到一絲緩和。
武漢突發事件預警,“呆在家,不外出,不聚集”成了保護大家安全的防護服。但這樣一群人,他們仍然不停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這群人中有沖在“防火前線”的醫護人員,有奔波走訪的基層干部,有奉獻愛心的快遞小哥……他們的故事平凡卻鮮活有力地通過新聞報道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看到生命的希望,更有堅守的動力。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他們逆風而行,用自己的行動講述了自己的擔當,詮釋了自己的初心。《人民日報》一組名為《最有煙火味的應援!加油!熱干面!》的原創海報,各地美食在為熱干面加油,全國上下都在為武漢加油!用食物傳遞溫暖更是為被病毒包圍的人們帶來了輕松溫馨的積極正能量。
4 新聞媒體刻意隱喻張力凸顯
隱喻在新聞報道中運用廣泛,尤其是體育、財經和國際外交等方面,它能夠以形象生動的特點,將公共衛生報道中涉及的抽象的醫療問題變得更加易于理解,達到增強新聞表現力和高效傳播的作用,更可以在情感上引起受眾的共鳴,喚起公眾高度重視。
相較于2009年甲型H1NI流感題文中暗示性詞匯諸如“肆虐”、“來勢洶洶”、“壓境”、“奪命”等過度強調甲型流感的殘酷與后果,放大公眾的恐慌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受眾意義理解錯位,在新冠肺炎特殊時期的新聞報道中,媒體工作者以“戰疫”與“戰役”一語雙關的刻意隱喻,時刻更新武漢新近情況以及宣傳防疫重點,強調“疫情是沒有硝煙的戰爭”“抗擊肺炎是一場人民戰‘疫,全國上下一盤棋,通過增兵搭建生命之艙,重點打贏武漢之戰,重啟這座生病的城市”,讓受眾產生視覺聯想,極大地激發受眾的積極情感,喚起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有效發揮引導公眾輿論的功能。
5 “謠言止于智者”的辟謠平臺設立
慌亂、恐懼、焦慮等不安情緒隨著病毒爆發逐漸發酵,這使得各種謠言借此機會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地滋生并蔓延。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依托自身權威性和專業性在新媒體客戶端開設辟謠平臺,如新華社新聞客戶端推出“求證”平臺,該平臺設置了“問答”“求證”和“征集”三種功能,用戶可以在“求證”功能選區發布自身想要辨別真偽的相關信息,提交后即可求證。同樣,新媒體辟謠平臺也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如丁香醫生開辟的辟謠平臺就針對肺炎的謠言分為“謠言”“尚無定論”和“可信”三種類型,分類處理,更方便公眾辨析。新浪微博推出“抗擊肺炎專區”,開設“武漢日記”、“疫情辟謠”等多種功能,每天更新整理匯總特殊時期信息發布到讀者手中。辟謠平臺的專設,體現了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前所未有的新形勢,以技術作為驅動力,以專業機構和專業知識對抗謠言,通過網絡平臺與用戶和的廣泛互動與協作,不僅強有力地粉碎了謠言,調動了用戶的參與抗擊病毒的積極性,達到穩定人心的作用,更凈化了網絡,提高了民眾明辨是非的能力。為以后的網絡環境治理提供了實踐樣本,也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6 結語
疫情爆發以來,新聞媒體依托網絡信息,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策略,對引導社會輿論,穩定人心,調動全國人民抗疫積極性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新聞媒體信息傳播策略有益嘗試能夠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性公共衛生疾病等重大災害相關的新聞報道提供更多借鑒。
【參考文獻】
[1] 張薇,汪少華.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刻意隱喻的認知力[A].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2):114-115.
[2] 張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體辟謠平臺的運作邏輯與社會價值[J].傳媒,2020(6):81-82.
【作者簡介】
李倩(2000-),女,齊齊哈爾大學本科在讀,廣播電視學專業。
唐宇欣(2001-),女,齊齊哈爾大學本科在讀,廣播電視學專業。
張蘊葳(2000-),女齊齊哈爾大學本科在讀,廣播電視學專業。
楊紛(1999-),女,齊齊哈爾大學本科在讀,廣播電視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