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詩茜 曹湘婷 張宇
【摘要】 針對J省Y市居民小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防疫措施展開問卷調查與訪談,發現其管理能力在基礎應急管理完備狀態下仍有可以提升的地方。通過分析應急管理能力體現的不足之處及其成因,提出對J省Y市居民小區應急管理能力的相關優化建議。
【關鍵詞】 居民小區;應急管理能力;基層服務;協同治理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21.01.031
Abstract: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with the residents in the Y city of J Province during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period,it is found that the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can be improved in the basic emergency manage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ciencies and caus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bili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ability of Y City in J province.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grass-roots service;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省作為常住人口超過8000萬、流動人口超過2000萬的人口大省,是全國確診病例200人以上,唯一保持新冠患者“零病亡”、醫務人員“零感染”的省份,可以說J省是為當地居民交出了疫情大考中的出色答卷,這個結果的背后離不開良好的應急管理和各級人員的協同配合。但是在此過程中,Y市各居民小區的情況中也仍有一些亟需改善的不足,值得進一步關注。
1 J省Y市居民小區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不足
1.1 封閉式管理期間居民生活不便,小區基礎服務分配不均
經走訪調查及收發問卷的結果反映,大多數居民小區在疫情防控期間實施了封閉式管理。理想狀態下,各社區通過網格化管理,根據實際情況精準施策,每個部分的“網格員”需要承擔相對應的具體責任,調配資源,緊密聯系和服務群眾。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居民在封閉式管理下并沒有得到應得的便利服務。超市、藥店、小型菜市場、快遞服務點等大多被關停,而社區街道周圍的超市商鋪也只有少數幾家營業,因此擁有通行證的居民只能到離小區有一段距離的超市等地購買生活必需品,快遞也只能送到小區門口。
1.2 城鄉防控效果不一,居民態度差異明顯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城鄉間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在Y市疫情防控中也可以體現:雖然中央的防疫政策在鄉鎮能夠落實,但鄉鎮人口居住分散、資金和人手不足等問題,使得其應急能力與市區存在差距,這也就間接導致了鄉鎮居民對待疫情的態度上有知曉但不夠重視的情況出現。我們了解到在一些距離Y市市中心較偏遠的鄉鎮地區,基層的干部會被派遣到人手不足的小區管控出入口,但是仍管理力度仍然有限,據有些居民反映,在疫情嚴格管控階段,部分小區出入口也僅由一根木柵欄攔住。雖大部分居民會自覺進行自我管控,但是也存在部分居民外出從小道出行,避開主要通道的現象。
1.3 基層服務人員不充足,工作負荷重壓力大
作為城市最基層的政府組織——街道辦事處,在疫情這樣一場重要工作中,承受著體力和情緒上的巨大壓力,而鄉鎮政府作為國家最一級的政府,承擔的工作自然也更繁雜。基層人手也不充足也會使每人分得的任務超負荷。根據我們采訪相關工作人員了解到,會有一些相應的機關干部下沉到部分社區分擔工作,但目前還是少數情況。
2 J省Y市居民小區應急管理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2.1 基礎服務分配不均
從小區間的層面對比來看,上繳物業費多的小區不僅為居民創造了安全整潔、管理有序的防疫環境,還能夠運用新興技術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而物業費低甚至被拖欠的小區,只足以落實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居民對于服務質量的不滿又使得小區管理缺乏支持,形成惡性循環;從全市城鄉間的層面對比來看,現Y市的資源也更多地傾斜于城市,而鄉鎮發展缺乏客觀條件,基礎服務也與城市產生差距。
2.2 防疫缺乏經驗
新冠肺炎疫情為社會基層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暴露出的不足也恰好反映了居民小區在應急管理方面的疏漏。小區按照常規狀態分配的人手、資金、行政力量,在短期內無法應對如此緊急且重要的任務,許多工作都需要自己摸索,很難全面顧及,這就使得居民應急意識不強、防控不夠配合等情況出現。
2.3 壓力型體制使基層工作負擔沉重
我國政府的壓力型體制使得工作壓力層層傳導,因此處于最基層的政府組織就承擔了落實工作任務的重大責任,基層干部權少責多,在工作中不僅要嚴格落實上級的要求,還要時時刻刻與群眾直接接觸,承受著一旦有群眾不滿而帶來的負面情緒,處于一個上壓下擠的狀態。防控疫情期間,頻繁的檢查考核和過度的工作留痕更加重了基層的負擔。
3 J省Y市居民小區應急管理能力優化建議
3.1 完善小區基礎服務建設,落實小區網格化管理
小區應進一步拓展基礎服務建設,以期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實現良性過渡,減少突發狀況下的無序慌亂。以基礎服務為保障,優化網格化管理也勢在必行,小區網格化管理基于統一管理理念,借助數字化網絡信息管理平臺,能夠有效實現各級聯動與資源共享,并在主觀促進下,快速發現并解決居民問題,整體上推動小區優化發展。
3.2 促進多方協同治理,減輕基層工作負擔
基層部門積極引進外來資源,協同內部資源,實現社會資源的整合與分配。在協同內部過程中,基層與內部機構展開合作,組織固定的志愿者隊伍,開展日常工作,減輕基層工作的負擔,促進基層工作向居民導向傾斜。而在引進外部資源方面,基層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三社聯動”或“四社聯動”,尋求專業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的嵌入,以專業的方法提高效率,提升能力。
3.3 精準定位小區實力,合理分配基礎資源
政府應綜合考慮分配公平、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引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推及至小區資源配置,政府應以實踐調查數據為基礎,綜合考慮城鄉小區發展、城市社區內小區發展、小區各方面發展間的差異,以基礎服務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建構指標,精準定位小區發展實力,進而對發展實力有限的小區進行資源彌補,維持小區之間的平衡,避免資源大幅傾斜導致的城市整體發展問題。
3.4 推動社區治理智能化,實現應急管理信息化
小區引進數字化信息管理平臺,保障小區統一管理,促進小區實現被動到主動的形象轉變。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智能信息技術更是能夠使基層工作脫離繁瑣與復雜,實現數據信息的快速交流,高效率控制事態發展。因此,小區應當通過各種渠道積極跟上時代腳步,運用新科技,開展新變革。
【參考文獻】
[1] 王清.基層干部負荷沉重的治理機制[J].人民論壇,2019(34):44-45.
[2] 吳蔚.推進網格化管理和服務 提升農村社區應急管理能力[J].決策咨詢,2020(5):85-88.
[3] 張瑞利,丁學娜.“互聯網+”背景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社區應急管理研究[J].蘭州學刊,2020(7):158-168.
【作者簡介】
殷詩茜(2000-),女,揚州大學本科在讀,行政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