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嫻
摘要: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統編版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對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視。本文以部編版一年級教材為例,就如何抓住教材的訓練點,培養小學低年段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談談幾點做法。
關鍵詞: 口頭表達能力;插圖;課后題;課文空白;想象
呂淑湘先生曾說過:“兒童不到六七歲就已經掌握了口語的基本規律和常用語匯,到學校里來首先是要學會認字和寫字,這是不錯的,可是如果因此就脫離口語、孤立地教書面語,這就不對了”。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教材訓練點,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在此方面,筆者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利用課本插圖,循序漸進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插圖是教材的“第二語言”,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編版一年級上冊插圖就有75幅,下冊有 101幅。小學低年段的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插圖能調動他們的視覺與感覺等多方面功能。教學中,我重視利用插圖,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下面以學習拼音這一部分為例,談談一些做法。
一開始,我重點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重點指導學生說出圖上有哪些事物。如學習“a o e”時,指導學生說出“有一個小女孩長大嘴巴啊啊啊,在練習唱歌,還有一只公雞在喔喔喔地啼叫,水里一只大白鵝轉過頭,看自己的倒影。”只要學生能描述出圖片中的內容,就及時表揚。
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在講述時,加入時間和地點。如學習“bpmf”時,引導學生猜想,小男孩和小女孩在什么時候,在哪里玩摸人游戲?引導學生把一句話說得更完整。
接著,再引導學生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和修飾性的詞語,讓表達更加完整。如學習“gkh”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想象小女孩剛才可能做了什么事,天空和白云是怎樣的,池塘里的小蝌蚪在干什么呢?經過一番觀察,學生能說出“在公園里,一個小姑娘玩累了,坐在椅子上喝水休息。藍藍的天空上,飛來一只白鴿,嘴里叼著一根像字母“g”一樣的水草,它想把水草給小姑娘看。水里,有許多小蝌蚪在跟水草玩,蝌蚪在游泳。”
看到“老虎打鼓”的插圖,” 一名學生說:“有一天,小老虎在學校參加打鼓比賽,打得很好,得了第一名。”還有一名學生說:“小老虎很喜歡打鼓。它的爸爸給它買了一個鼓,它每天都在家里練習。”
孩子們不僅能仔細觀察圖畫,還能發揮合理的想象并與人分享了。在看圖練習說話中,學生覺得學習語文很有趣,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在老師的不斷提提醒和鼓勵下,學生越來越自信,發言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了。
二、重視口語表達類的課后題,有側重點地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統編版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對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視。以一年級為例,每冊不僅有四個獨立的口語交際版塊,課文后面還有很多口頭表達的題目。這些題目,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與同學交流。在教學中,我根據課后題的不同要求,有側重點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一)訓練準確用詞。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口耳目》,課后題就是“我們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我重點指導學生正確用詞。如拿水杯和提水,踢足球和打籃球等。
(二)訓練把一件事說清楚。第七單元第9課《明天要遠足》,第二道課后題是“你有過這樣的心情嗎?和同學說一說”,要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與同學分析自己期待的事。這樣的課后題,則重點指導學生把一件事情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說清楚。
(三)訓練把理由說清楚。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4課《四個太陽》,第一道課后題“朗讀課文,說說你會為每個季節畫什么顏色的太陽,試著畫一畫,并說說你的理由”,這一類題目,不僅要學生描述,還要說清楚理由。我重點指導學生運用“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式,把因果關系說清楚。
(四)訓練復述能力。如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0課《端午節》的第二道課后題“你知道關于端午節或者粽子的故事嗎?和同學說一說”,則重點訓練學生記住故事的重要因素,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時間,以及結果講清楚。
三、仿說句式,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
教材語言編寫精美,內含一定的語言規律。低年段的課文,更是朗朗上口,句式簡單又充滿趣味性,牢牢地吸引兒童。這為低年級學生提供了很好的仿說范本。教材中反復的句式,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備課時,我將易于模仿的句式提煉出來,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仿說。
如學習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的《an en in un vn》中的兒歌《家》,帶著學生了解了兒歌的內容和句式后,我讓學生仿照兒歌的“……是……的家”進行仿說。學生很快說出:草地是花朵的家,森林是老虎的家,花朵是蜜蜂的家,小溪是小蝦的家……對學生的這些表達,我先照單全收,及時給予肯定,然后把一些值得推敲的句子在黑板板書,帶著孩子們一起修改。
四、抓住課文的空白,引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口語訓練
課文的空白,是指文中某些內容有意不寫,或者寫得簡略。這些空白,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同一個空白,生活經驗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面對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呈現、發展的空間。平時我注重利用這些空白,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實際,把空白用口頭表達的形式補充出來。
五、發揮想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兒童天生就是想象家。教學時,教師可根據課文的特點,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或猜想情節,或改編故事,或續編故事等。如學習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園地五》的《狐貍和烏鴉》時,我讓學生發揮想象,續編“過了幾天,狐貍又看到了叼著肉的烏鴉……”的故事。孩子們的思維非常地活躍,把故事講得非常地生動、流暢。
只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給你驚喜。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口頭表達得到了訓練,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提高了。
參考文獻:
[1] 朱瑛.課文插圖語文教材的“第二語言”—對人教版語文教材中課文插圖功能的認識與思考[J].湖南教育,2010(2):28-29.
[2] 陸春榮等.讓課文空白處不再空白[J],新課程學習(上),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