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
摘要:《大學》修身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價值追求,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正確并全面把握其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理論、實踐三重邏輯。
關鍵詞:《大學》修身之道;立德樹人;時代新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教育工作,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之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1]”《大學》作為中國經典著作,其傳統文化蘊含豐厚的為人處世價值,其修身之道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具有一定的價值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新時代要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理應正確全面掌握《大學》修身之道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邏輯理路。
一、 價值邏輯:“內圣外王”的修身之道
身未修,則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將變成“未之有也”。儒家思想的內涵是“內圣外王”。據記載,“內圣外王”莊子《天下》篇中最早有“內圣外王”一詞: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2]”“內圣”指的是個人自身品德修養的不斷完滿,以及自我學識才能的不斷積淀。“外王”指的是自我人生目標事業的一種追求,以及自我價值在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中的具體表達。《大學》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3]”這精辟地表達了“內圣外王”的修身思想,《大學》修身之道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既是落實新時代教育根本任務的題中之意,能更好地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
二、理論邏輯:以“三綱領”“八條目”為價值取向
“三綱領”作為《大學》修身之道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確定了人們修身養性的方向坐標。《大學》在具體修身方式上提出“八條目”, 其具體內容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順序先后不可亂。從邏輯上看,“八條目”的修身過程是由內而外、水平由低到高、內涵由簡而繁、活動由“內圣”到“外王”的層層推進的過程。同時各條目之間又有輕重緩急,“修身”在其中處于神經中樞的地位。 內圣和外王是“八條目”在修身上的兩個方面,分別是內容層面和形式層面。誠意、正心既是格物、致知的延續,又是修身的本質要求。格物、致知有所依附的前提是意誠、心正,只有這樣人們所掌握的知識才能內化為人性之善,以此修身才能做到內圣。外王方面,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是修身,同時齊家、治國、平天下卻是修身的邏輯外延。
三、實踐邏輯:以《大學》修身之道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工作
(一)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要秉持“明德樂道”的修身本質促使價值內省
在價值目標方面,高校應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學的首要地位,在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始終貫徹德語為先的教育原則,把教會學生為人處世作為德育的首要任務。在價值內容方面,高校應該把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里的樹人的核心內容,高校在立德樹人工作應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使大學生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要堅持“親民化人”的情懷促使價值外化
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高校一方面要格外重視“四有教師”的培育,尤其要把師德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導向。大學生要志存高遠、心系祖國,明確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要以成德成人成才成事為在校期間學習的根本追求,著眼當下,平衡好學習和生活中的事件,爭取做身邊人的榜樣和模范,用心治學、立志修身治國。
(三)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要以“止于至善”的修身目標作為價值追求
儒家所推崇的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使“止于至善”,是對道德修養永無止境的追求 。首先,《大學》對不同的主體“德性”的考核標準要求高校要明確立德樹人的標準,對培養什么樣擔任、怎樣培養人的標準和考核應該有明確的考量指標和詳細的方案。其次高校立德樹人工作還要“知止”,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知止”要求高校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能違背人民求知的意愿;教師應堅守立德樹人操守,不能有負師德;大學生向學求道,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線。
(四)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應以“格物致知”的修身智慧挖掘價值源泉
“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格物致知是“大學始教”和“為學次第”的第一步。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要重視學風建設,科學引領師生的為學之道,培育師生崇高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以優良的學風建設增強師生治學知識的情操。同時,高校要勇于探索立德樹人之規律,在教育教學和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中依托學生成長規律展開工作。另外,立德樹人工作要在引導學生開闊視野的基礎上督促學生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做到知行合一、以行為本。
(五)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要以“誠意正心修身”的修身自律激發價值自覺
“誠意”指的是表里如一,不自欺欺人;“正心”指的是摒棄外界干擾,理清事物本質;“修身”是“誠意”“正心”的邏輯結果與直接目的。誠意、正心、修身是將道德人性轉化為道德行為的理性自覺。[5] 首先,高校要把大學生誠信教育作為里的樹人教育的根本。其次,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道德情感,摒除一切的私心雜念,做一個理性思考和沉著處事的人。最后,高校要對大學生進行慎獨教育,使大學生在為學和治世中明確自己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43.
[2]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鄧啟銅.諸華.大學中庸詩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曾奕.《大學》中的“功夫-效驗”問題與朱子的工夫論學說[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0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