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文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內容包括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
一、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課程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應該立足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等,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需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并應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思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內容,融入愛國情懷、法制意識、規則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仁愛之心等要素,激發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同時根據教學大綱,能夠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領三方面設定教學目標。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課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實現最大化。
筆者根據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和理念對所教授的大學英語ESP課程《電力綜合英語》進行了設計并在教學中積極開展實踐,力求將課程思政落到教學過程實處。
二、教學設計案例闡述
(一)學情分析及課程定位
《電力綜合英語》是大學英語后續課程,教學對象為分級教學中的A等級教學班,開設時間為大學二年級下,經過大學英語基礎課程的學習后,學生已基本具備了較扎實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礎,而專門用途英語層面的語言技能、思辨能力的訓練及人文素養培養則相對不足。
利用筆者學校電力相關專業教學資源,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發展定位、學生需求及社會需求等實際情況,筆者希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引發學生對電力能源問題和能源科學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和思辨能力。同時,科學精神、工程倫理、人文素養培養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成為本課程在課程思政方面的努力實踐方向,以此實現課程的德育功能。
(二)教學內容及設計思路
課程的整體設計思路為“有故事的教學,有溫度的思政。”本次教學設計案例選取校本教材《電力綜合英語》第三章第一單元水力發電廠的第一部分,主要內容為水力發電廠的基本概況、類型和主要組件。結合水電廠建設對環境、動植物棲息地、人類社會生活影響的討論,培養學生科學的思辨精神,探討人、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方式。另外,結合學校所在城市的一座水電站的 “血淚”建造史(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奴役中國勞工修建)和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的介紹,引領學生追溯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喚起學生科技報國的使命感和身為“電力人”的責任感。
(三)教學目標
結合課程內容和學情分析,總體目標是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
知識技能訓練方面:識別和比較各類型水電站,掌握主要組成部分術語的表達,熟知科技英語文章的語言、結構以及篇章的特點,為今后進行口語和書面的交流打下基礎。
思辨能力提升方面:分析和反思水能開發利用過程,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認識和分析科學技術對自然、人類社會生活等的兩面性影響,培養批判式思維能力。
人文素養培養及價值引領方面: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增強熱愛和平、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同時樹立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培養工匠精神和職業認同感。
(四)教學方法及實施環節
本課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課前(線上):學生結合自主學習平臺,完成課程內容預習及相應任務。
學生通過觀看水力發電廠微視頻基本了解水力發電廠的類型和組成部分。閱讀補充材料并查找相關資料,思考水能雖為可再生資源,但在能源利用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
授課環節(線下):利用BOPPPS六步教學法開展教學及評價,并根據授課內容進行微調,先進行導言與前測部分,再進行課程目標的介紹。具體安排如下:
導言(Bridge-in):結合1953年版五角人民幣圖片和ChinaDaily報道豐滿大壩拆除新聞導入本課主題—水力發電廠概況(類型及主要組件)。
前測(Pre-assessment):通過選擇題、匹配題或問答題快速簡要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如有必要,則適當調整課程講解內容。
學習目標(Objective):介紹本次課的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意目標。
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學生將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以下任務:
1)比較水力發電廠的不同類型,并總結各種類型的特點。(對應學習目標1)
2)結合課前查閱資料,分析和反思水力發電廠建設及使用過程中的影響,如魚類回溯、生態環境、人類生活及歷史遺跡等。繪制呈現比較的T-chart,并以小組匯報的形式與全班同學分享。各組同學根據制定的評分表開展互評。(對應學習目標2)
3)通過豐滿勞工紀念館的歷史文獻圖片、日方英文設計圖紙,向學生簡要介紹1937年起日軍侵占東北時期豐滿大壩建設過程中的中國勞工的 “血淚”,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對應學習目標3)
4) 通過視頻介紹世界最大水電站--三峽大壩,讓同學們對比豐滿大壩和三峽大壩,了解中國在短短70年間取得的輝煌成績,也增強了學生為祖國電力事業不斷學習,努力爭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應學習目標3)
后測(Post-assessment):
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測;
學生根據各組的展示進行互評;
因本次課課程時間短,教師對學生的后測基本與知識點測試為主,同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思政部分學生暢談感受體會也可以作為后測。
總結(Summary):總結從師生兩個方面開展:教師就本次課的內容和學生表現加以總結;同時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方式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并將思維導圖在自主學習平臺與同學們分享。
(五)主要創新點
本課程為大學英語專門用途英語,為避免學生因學習電力相關知識產生抵觸和為難情緒,以及課程思政的硬性說教,影響學習效果,本次課程設計以學習科學和認知科學相關理論為依托,在設計中實現了:
1. 知識可視化:課程中水力發電廠相關術語、知識點以及簡要流程均使用圖片、動圖、視頻等方式來呈現或輔助講解,避免過多的文字描述帶來的理解不暢,為后續的分類、比較、分析等教學活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2. 語義情境化:課程思政環節的內容均先呈現圖片和視頻或故事,便于學生直觀的感受,更能有感而發。利用“先情境,再語義”的有效呈現方式,避免了硬性說教,實現了課程思政的“潤物無聲”。
3. 思維圖式化:因課程思政中對學生的思維啟發和提升比較難測量,本課程設計以思維圖式化的方式來呈現,結合表格(適用于分類)、T-chart(適用于比較對比關系呈現),思維導圖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如有必要,教師也可給與及時的幫助。
三、總結與反思
電力綜合英語課程是大學專門用途英語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學嘗試,相較于過去專注于專門用途英語語言、文體等方面的講授,有了課程思政的指引,能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未來在職業道路中“開出理想之花”,使得課程立意更加深刻了,也更深遠了,這遠非術語單詞、語篇結構的講解所能比擬的。不過因班級人數多(A等級教學班近500人),組織全體學生實地參觀勞工紀念館不太方便,之前都是號召學生自愿自行前往,教師們也在考慮分批次組織學生前往,效果應該會比在教室看圖片更有沖擊感,感受也會更深刻些。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教育部. 2020年5月.
[2]Pattison, P., & Day, R.W.C., Eds. (2006). 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 Handbook for Participants. The 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TAG, UBC: Vancouver. (ISBN:0-9781360-0-4)
項目信息: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H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