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愛玲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轉變只注重敘事作文教學的成果,卻很少指導學生如何寫敘事作文的小學語文中年級敘事作文教學方式,教給學生寫敘事作文的方法,可以消除學生對小學語文敘事作文教學的恐懼心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寫作實踐,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注重教給學生一定的寫敘事作文的技能,完善學生的寫作技巧,從而能夠助力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良好的形成和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年級教學;敘事作文;指導策略
以往,小學語文教師開展中年級敘事作文教學的方式比較死板,總是為學生布置好敘事作文的題目,就讓學生自行進行思考與寫作,卻很少教給學生一定的寫敘事作文的策略,導致學生很難快速找到寫作方向,難以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進行寫作學習的自信心不高,中年級小學語文敘事作文教學效果從整體來說非常不佳。鑒于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需要做好指導學生寫敘事作文的工作,讓學生在寫作時做到行云流水,能夠提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從而能夠助力小學語文中年級敘事作文教學工作更為高效的開展。下面,我將對小學中年級敘事作文指導策略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指導學生積累素材
學生在寫敘事作文時,一直不注重積累有用的寫作素材,在寫作時,沒有可以充實文本的資源,總是東拼西湊,胡亂寫出一篇文章。教師在批改學生胡寫出的敘事作文時,比較頭疼,不知道如何下手,難以向學生提出有效的改進意見,制約了學生寫作能力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積極指導學生積累有用的寫作素材,讓學生寫出一篇有血有肉,能夠體現自身真實情感的敘事文章,不斷提高中年級小學語文敘事作文教學高效性。
例如,以《習作:記一次游戲》為例,在課堂中,我為學生播放了校運動會中組織的跑步比賽的視頻,帶領學生回顧了跑步比賽的場景,并讓學生說了說自己參與比賽的過程以及體會。學生根據交流的這些資源,更好地敘述了參與跑步比賽的這一事件,寫出了一篇吸引他人目光的敘事作文。總之,指導學生積累有用的敘事文寫作素材,轉變了學生難為無米之炊的現象,確保中年級小學語文敘事作文教學有效性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二、開展讀寫一體活動
小學語文教師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將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整合在一起,讓學生根據輸入的文本知識,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可以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教學,助力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取得有目共睹的中年級小學語文敘事作文教學成績。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積極開展讀寫一體活動,讓學生將文本中的有用資源運用到敘事文寫作實踐活動中,寫出一篇語言優美的文章,不斷增強學生參與敘事文寫作訓練的勇氣。
例如,在引導學生寫人敘事時,我先為學生引入了一些與寫人記事有關的課外閱讀資源,讓學生認真對我引入的文本進行了分析,看了看這些優秀的文本是如何謀篇布局,突出重點的,并引導學生記錄了文中優美的語句,運用這些優美的語句增加了自己文章的亮點。然后,學生結合從相關閱讀文本中積累的語句、寫作技巧等,開始進行了敘事文寫作實踐,進一步拓展了自身的語文寫作能力。總之,開展讀寫一體活動,豐富了敘事作文教學課堂的資源,改善了中年級小學語文敘事作文教學質量,取得了最優化的教學效益。
三、改善作文評價方式
小學語文教師轉變運用統一的方式對學生寫的敘事作文進行評價的方式,并從多個維度入手,對學生寫的文章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對自身在寫敘事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在今后的敘事作文訓練活動中,做到發揚優勢,規避劣勢,從而能夠促使學生得到更為長遠的發展。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積極改善自身比較死板的敘事作文評價方式,讓學生寫出的文章更有內涵,從而進一步推動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發展。
在對學生寫的敘事作文進行評價時,我運用了不同的評價方式,如小組互評、全班互評、家長評價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寫出的敘事作文進行了評價,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了自我。而且,在評價時,我沒有總是揪著學生出現的錯誤不放,而是針對學生文章中寫的比較出彩的地方對學生進行了肯定和表揚,使學生對自己所擅長的方面有了一個更為透徹的了解,做到了揚長避短,助力學生得到了良好的成長和成才。總之,對以往機械的評價方式進行優化,使每位學生都體會到了成功的幸福感,充分調動了學生寫敘事文的積極性,取得了無可估量的小學語文中年級敘事作文教學奇效。
總而言之,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者要明確指導中年級小學生寫好敘事作文在增強學生寫作信心,保持學生強烈的寫作訓練動機等方面所發揮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并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從不同的角度指導學生寫敘事作文,讓學生寫出一篇質量較高的敘事作文,獲得強烈的語文寫作學習成就感,從而能夠促使學生向著更好的方向進行發展,取得小學語文敘事作文教育教學的雙贏。
參考文獻:
[1]趙寶玲. 小學生敘事作文的寫作指導[J]. 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7X):17.
[2]陸月華. 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敘事作文[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20,000(003):P.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