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珍蘭
摘要:數學問題教學是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中的。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從而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
關鍵詞: 高效課堂;聯系生活實際
首先,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設置情境,使枯燥的數學趣味化,令學生體驗到數學并不枯燥,數學并不陌生,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并且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建立學好數學、會用數學的信心,培養不畏困難、嚴謹求實的思想品質,以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誠然,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尚少,但教師如有意識的加以引導,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小學中年級的數學教學來說,我認為首先要通過歌曲、游戲、活動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我經常會編一些兒歌、口訣來幫助學生記憶一些概念。例如我在教《年月日》大小月的記憶時,我就用“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只有二月有變化”的歌謠來幫助學生記憶,他們就特喜歡,而且記憶深刻。又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引入新課題時采用以下策略。多媒體出示:八月十五日仲秋節,一家幾代人在賞月,老爺爺在分月餅,分的很均勻,每人一樣多,接著教師讓學生也來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樣多,最后教師引出:人分物品,分的同樣多。這就叫“平均分”。
像這樣利用實際的生活現象引入和講授新課,不但增加了學生實際動手的機會,也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的生活息息相關,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數學興趣。
其次,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最基本的途徑。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為達到預期目的服務。最好的教學必須有最好的設計,最好的教學設計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如學習了平均數問題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數、教師平均年齡,附近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等。讓他們互相協作展開活動,就很好地鍛煉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如,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我沒有照書上的例題去教,而是跳出了數學,找到了這節課的靈魂:關系,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過程如下:
1.說關系。說說你與老師是什么關系?與同學,與父母,與哥姐,與爺爺奶奶等又是什么關系呢?讓學生腦中對"關系"這個詞有一個了解。
2.猜老師的歲數。先猜猜老師是多少歲數?(24)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加一個條件,大3歲,那師幾歲呢?(27)27也是一個數量,那大3歲是什么呢?引出是關系。
3.猜撲克牌的張數,讓學生猜猜教師手里有幾張牌?(11)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添一個關系,比它多2張,那師手里有幾張?根據關系學生一下子就求出來了。通過這三個環節的設計,學生知道了,告訴你一個數,要求另一個數,必須知道這兩個數之間的關系。有了關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數,這樣對關系理解得就更透了。再次要照顧一些中下生,讓學生樹立信心。教學的基本要求,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可是由于每個人的智力發展、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目的動機各不相同,因而每個班上的學生都存在著個性化、差異化。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如果過分強調共性,是不科學的。我們要有對每個學生負責的態度,在教學設計時要針對學生實際、因材施教。特別是中年級,就應該盡量不讓一個學生厭學。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在“長方形的面積”的教學中,可讓學生測量計算操場的面積等。其實應用題訓練也應著眼于“生活化”。這是指把應用題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了的數量關系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最后要明白整套教材的聯系,讓學生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培養他們用數學眼光去觀察處理事物,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數學意識。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即生活,它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 只有數學教學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學生才能夠在一種互動與發展的氛圍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學生才會更加熱愛數學、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2]《小學數學專題研究》
[3]《小學數學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