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潔 ,趙臨龍
(1.安康學院,a.旅游與資源環境學院;b.數學與統計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2.陜南生態經濟研究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決定一個國家整體素質的重要指標。早在2002年中國已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明確提出要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工作,將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特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文化強國戰略,并且于2016年首次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將科學普及提升到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地位[1]。
科普是將科學知識通過各種傳媒方式,作用于民族心靈的過程。當今,科普形式逐漸走向多元化,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科普載體:科普出版、科普影視、科普網絡信息、科普教育、科普旅游等。希望以各種途徑提高公眾素養,使科學精神的具體內涵為公眾所理解,并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公眾的心靈之中。
科普旅游就是利用旅游的方式達到公眾理解科學的目的。旅游業是一個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民生產業、惠民產業。旅游的本質就是讓人們通過觀光、休閑、度假等體驗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獲得愉悅。當人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特別是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們在精神、娛樂、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多,時尚旅游成為惠及民生的幸福產業之一。2018年國內旅游總人數達55.39億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大眾旅游、全民旅游的熱潮能夠使科普力量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發揮到極致,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
近年來,人們對科普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科普旅游概念、科普旅游資源分類、科普旅游內容意義以及單項主題科普旅游活動的開展與實證研究等方面。如圍繞地質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植物園、博物館等具有典型意義的科普旅游場所進行分析,或者探討農業旅游、工業旅游、科技旅游等與科普的結合角度和展現方式。與此同時在注重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有不少學者開始借鑒數學統計方法來建立模型。
2014年,劉玉玲[2]以增城省級地質公園為調查對象,分別從旅游資源、科普旅游服務設施、景區服務質量、景區周邊環境、科普宣傳建設及實踐5個層次進行問卷調查,提出了開發“互聯網+科普社區”模式,注入“智慧旅游”元素的全域科普旅游概念;趙永峰等[3]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影響科普旅游游客感知的4類因素即資源與產品感知因子、服務感知因子、價格感知因子和環境感知因子。2015年,王娜等[4]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從資源稟賦、開發條件和旅游消費價值3個方面,選取影響森林公園科普旅游資源價值的16個因素,構建了AHP評價體系,確定了16個影響因子在森林公園科普旅游資源評價中的權重值,為森林公園科普旅游資源評價提供了方法;包菊芬等[5]設計區域科普旅游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科普旅游發展潛力-科普公益支持潛力、科普旅游發展潛力-旅游經濟支持潛力和科普旅游發展潛力-科普旅游資源支持潛力3種分析模型,評價和分析了不同省區發展科普旅游業的前景及可能的模式。2016年,劉曉靜等[6]以地質公園科普旅游為視角構建科普旅游評價模型,包含地質公園科普旅游資源、科普旅游實踐與管理、科普旅游開發輔助條件3大層次。2017年,劉慧芳[7]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地質科普旅游線路評價指標體系即地質遺跡點、地質解說牌外觀與布置、解說文字、科普線路。2018年,何哲峰[8]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4大科普資源的一級指標即資源價值屬性、資源自然屬性、資源利用及社會經濟效益、資源開發潛力,再以丹霞山的科普旅游資源為基礎進行評價打分,并提出建議。
數學方法的引入使科普旅游研究更深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從公眾素質提升效果的角度引入評價機制來衡量科普旅游的開發。
2019年6—11月,本研究利用網絡調查與現場問卷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分別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陜西自然博物館、秦嶺國家植物園、秦嶺野生動物園、西安市曲江海洋極地公園、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西安市灞橋濕地水利風景區、西安世博園等地進行。共回收問卷258份,利用五點式李克特量表調查游客對科普旅游表現形式的選擇及滿意程度的高低。問卷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游客的基本信息搜集,包括年齡、性別、職業、學歷等,第二部分為科普旅游的展現要素分析。
根據人口統計學分析調研結果可知,男性占比更高,年齡主要集中在 18~30歲、31~45歲、46~60歲,學歷以大專及本科為主,職業分布較為均衡(表1)。

表1 人口統計學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通過SPSS 19.0軟件對有效樣本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KMO的統計量為0.904,大于0.700的參考值,P為0.000,達到顯著性水平,表明問卷的總體效度較高,樣本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表2 問卷效度分析
為了便于解釋主因子,采用方差極大正交旋轉法對主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得出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表3)。根據特征值λ>1的原則,研究選取了4個公因子。當一個指標在某因子上的載荷值大于0.400或指標在某因子上的載荷值是在其他因子上的2倍以上,就可以合理地將這個指標歸入該因子中。在本研究中,所有指標都符合以上要求,均只在單一因子上有較大載荷,表明本研究的數據具有一定的判別有效性,并且旋轉后所得的因子載荷矩陣呈現較明顯的4因子結構。
從表3的因子分析結果看,可以按照數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重新歸納,其中因子1包含圖片、實物或標本展示、標識牌科普內涵、聲光電技術運用、科普旅游紀念品、科普旅游宣傳彩頁、景區網站宣傳、科普讀物及科普光盤,可歸納為科普設施;因子2包含科普知識比賽、科普游戲、科普試驗、科普旅游項目、科普旅游節慶活動、主題科普知識宣傳,可歸納為科普活動;因子3包含導游員講解、景區員工科普知識、科普講解志愿者,可歸納為科普人員;因子4包含專家學者科普講座、科普旅游文化氛圍、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知識培訓,可歸納為科普平臺。具體指標評價體系見表4。
該評價體系是在實踐調研、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概括出的一套著眼于公眾素質提升的科普旅游指標評價體系。分別從科普設施、科普活動、科普人員和科普平臺4個方面著手指導景區的科普旅游建設。該體系的優點在于:首先,科普旅游框架種類齊全,軟硬件建設兼具,能夠落實到具體的項目和抓手上,可形成有章可循的標準與機制。其次,通過體驗活動、節事節慶、信息技術、網站游戲等方式實現展覽內容和展覽形式的創新,刺激游客的感官系統,激發游客的認知興趣,提升旅游服務業的科技含量,推進科普旅游市場的發展,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對科學知識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感知,由走馬觀花到印象深刻。最后,無論是海洋館、野生動物園、主題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還是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動植物園、水利風景區等,均可以借鑒復制,并在前期的旅游規劃中注重增強科普服務功能,找準建設方向,把握建設標準,讓科普成為旅游的品牌,成為國人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的首選。基于公眾素質提升的科普旅游體系作用原理見圖1。

表3 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

表4 基于公眾素質提升的科普旅游指標評價體系

圖1 基于公眾素質提升的科普旅游體系作用原理
旅游景區要充分運用形式多樣的渠道媒介,全方位展示科技要素與科學力量。首先,利用聲光電技術、VR/AR技術、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將圖片、照片、標本等進行還原展示,充分調動游客的觸覺、嗅覺、聽覺、視覺,在身臨其境中感受科技的神奇之處。景區規劃中要充分重視標識系統的設計與運用,解說內容要注重科技含量,解說方式要靈活多樣,解說過程做到通俗易懂,讓科技貼近民眾,成為游客唾手可得的知識寶庫。其次,需加強景區的科普宣傳力度,發放免費的科普書籍、科普光盤,利用景區網站設計有意思的科普環節,形成“游前了解-游中感悟-游后收獲”延伸式的科普知識鏈條,使“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最后,具有科普內涵的旅游紀念品將是景區凸顯品牌、獲得收益的關鍵所在,科技含量的體現是旅游紀念品開發的新思路,成為游客購買的新動力,也必將成為游客游后記憶延伸的新載體。
科普活動的舉辦是景區最靈活、最豐富的展示手段,既是景區常態經營的補充,又是博得關注、吸引眼球的法寶。親自動手參與科普試驗、科普仿真體驗感受、寓教于樂中體會科普游戲、獎勵疊出的科普比賽、熱鬧精彩的科普節慶等,都可以極大調動游客的興趣,使其對知識的接受與吸收從被動變為主動,從囫圇吞棗到尋根究底。旅游景區還可以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科普活動,聯合相關景區開展科普專線游、科普一日游、科普探秘游、科普仿真體驗,使游客有更多的選擇,能夠在游玩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和神奇。
科學知識的宣傳與普及離不開“人”的關鍵作用。其一是景區人,包括景區的管理者、工作人員、導游人員,他們是科普工作的引導者、開拓者。其二是社會人,包括志愿者、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他們是科普工作的設計者、貫徹者。其三是參與人,包括自由游客、專門組織的學習者,他們是科普工作的參與者、疑問者。科普知識傳播的深度和效果與導游人員、志愿者的講解演示息息相關,與景區管理者、各行業專家學者的頂層設計密不可分,同時與參與者的好奇心、思考的問題直接相關。人是最靈動的要素,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是科普評價體系的重中之重。只有對科普工作熱衷與執著、好奇與思考、探求與實踐,才能最大程度地帶動游客、感染游客、授教游客。
為了更專業、更有深度地建立科學知識框架,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旅游景區還應該開展系統的知識培訓和技能培訓,邀請專家學者開設專題科普講堂,設立科普讀物,定期舉辦科普研討會、交流會,開展科普調查、科普設計討論、科普活動征求意見等活動。還可以聯合中小學建立科普基地,舉辦科普夏令營、冬令營,并且為高中生、大學生提供科普實習場所,與旅行社合作開發以科普為重點的研學線路,以及面向社會通過科普項目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科普研究的行列,推動科普成果的產生。社會科普的大舞臺讓更多力量參與進來,廣泛普及科普知識,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在更多群體中發揮好科普的作用,構建科學文明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