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紅,楊俊孝
(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烏魯木齊 830052)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具有弱質性,農業補貼政策的制定則是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農業三項補貼自2004年實施以來在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方面有著明顯的功效,但隨著政策實施時效漸長,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也隨之出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是兩類大量應用的化學物質,在促進作物增產、提高農產品質量方面發揮很大的作用。隨著農業補貼范圍和力度的擴大,農戶為了追求糧食增產,過度使用農藥、化肥、農膜,嚴重威脅到農業生態的健康發展[1]。2016年國家指出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的重要性。提倡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都是推進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們在研究農業補貼增產增收效應的同時,對農業補貼的生態環境影響也開展了研究。Runge[2]認為農業補貼給予農民每年種植同一作物而非輪作的激勵,造成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情況加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John[3]認為糧食補貼的最直接影響就是通過改變要素投入結構,進而使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擴大對生態環境有害投入要素的比例,而對無害投入要素的投入量產生擠出效應。李登旺等[4]指出農業補貼政策過度重視對農業生產的激勵作用,沒有考慮對環境的保護,逐漸加重了環境負效應。劉欽普[5]指出中國化肥使用強度大,環境風險高,區域分異明顯。在眾多原因中土壤條件、施肥技術和管理不當是直接原因,而農業政策和經營體制等深層次問題則是根本原因。楊秀玉等[6]研究發現農業補貼對化肥使用量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農業補貼會通過刺激化肥使用量增多,從而對農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農戶是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因此農戶的化肥使用行為也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和研究[7,8]。
奇臺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部,地處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南依山青水秀的天山,北靠植被茂盛的北塔山。奇臺縣有可耕地13.3萬hm2,年播種面積12.5萬hm2,農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甜菜、葵花、番茄和薯類為主,農作物品質好、產量高,良種覆蓋率達98%。獨特稟賦的自然資源使奇臺縣成為全國“優質小麥、大麥之鄉”“糧食生產百強縣”。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2016年6月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糧食主產區奇臺縣7個主要鄉鎮(西北灣鎮、半截溝鎮、西地鎮、碧流河鎮、吉布庫鎮、老奇臺鎮、三個莊子鎮)進行的農戶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涉及農戶家庭基本特征、勞動力情況、土地利用情況、農業生產情況、農業補貼情況等。共調查400戶,根據本研究要求篩選有效問卷375份,有效率為93.75%,符合基本要求。
樣本農戶及家庭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受訪者性別主要是男性,年齡大多在40~59歲,文化程度主要在初中階段;受訪者家庭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基本是2人,40.80%的家庭農業總收入在5.0萬~14.9萬元,種植面積在6.7 hm2以下的家庭居多,研究區屬于糧食主產區,平均土地種植面積大是研究區域的突出特點。
農戶作為施肥行為選擇的最終決策者,也是農業生產決策的核心,其決策是在當前社會經濟條件下,在一定的資源和基礎上進行的,政策通過影響社會經濟環境從而影響農戶施肥行為,將農業補貼、糧食生產和生態環境聯系起來是有必要的[9]。在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前提條件下,其購買生產要素、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時,總會力求使產出與投入成本間的差額最大,從而實現農戶的利益最大化。而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投入的影響,是基于補貼的收入效應進行分析的。一方面,農戶通過補貼增加了收入,更傾向于將這部分收入資金用于增加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投入,以輕松的方式來代替勞動力的投入。另一方面,農戶通過補貼增加了收入,進而激勵農戶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入,化肥農藥的投入也相應增加了。
吳銀豪等[10]研究指出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帶來的農業規模效應明顯加重了農業面源污染。農業生產活動中,化肥過量使用是常見的與農作物生產和土地環境直接相關的行為,對土壤肥力和農業生產環境都有極大的影響。在目前化肥使用量已經過度的情況下,農業補貼的增加會促使農民更多地使用化肥,同時化肥利用率也不高,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就更為嚴重,因此,農業補貼會通過刺激化肥使用量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本研究將化肥施用金額作為指標分析補貼對化肥施用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農戶微觀調研數據綜合分析補貼對環境的影響。

表1 樣本農戶及家庭基本特征
本研究主要分析奇臺縣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農業補貼政策影響農業產出的期望收益,使農戶改變農業生產決策行為,進而由農戶行為結果對農業生態環境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因為農業補貼政策環境效應的大小大多難以用具體數值來度量,所以用農戶生產要素投入的變化來反映農業補貼政策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首先,構建農戶模型分析農戶生產要素投入決策行為的影響因素;其次,基于農戶要素投入決策模型,具體分析補貼對生產要素投入的影響,而在本研究中生產要素投入則是化肥投入。
農戶經營土地都期望能達到最佳的收益效果,實現利潤最大化以滿足農戶追求的目標。假定農戶都追求農業利潤最大化,設定農戶化肥施用影響因素的基本模型為:

式中,Q為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化肥投入金額,為模型的因變量。由于農業生產中化肥種類很多,不同的化肥作用效果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沒有折純的情況下使用化肥施用金額作為衡量化肥施用程度的指標要優于采用化肥施用量;B為農戶所獲得的農業補貼金額,是本模型關注的核心自變量,單位為萬元;Z為模型所涉及的其他自變量,具體包括生產決策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對農業生態環境關注度、農業勞動力人數、家庭總收入、耕地面積、種植結構、耕地細碎化程度、化肥施用量變化、施肥依據等。
目前,關于化肥使用影響因素的研究方法有多種,本研究的因變量——農戶化肥投入金額為連續性變量,根據周智煒等[8]的研究經驗,采取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計量模型進行測算估計,其一般模型為:

式中,Xt(t=1,…,12)為不同的自變量,表示影響化肥施用的因素;Y為自變量,表示化肥施用金額;α和β為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農戶生產要素投入行為和農業補貼是本研究的關鍵變量。農戶生產要素投入決策行為受各方面多種因素的影響。本研究主要從農戶個人特征、家庭特征、行為特征及農業政策4方面選取12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來分析化肥使用量的影響因素,如表2所示。
由于自變量中含有多個一般變量和分類變量,因此需引入多個虛擬變量進行分析,根據虛擬變量的設置原則,若定性變量有m個分類,那么只能引入m-1個虛擬變量。在本研究自變量的選取中,個人特征中的性別、文化程度、對農業生態環境關注度,行為特征中的化肥施用量變化、施肥依據皆為分類變量,需要構造虛擬變量進入模型分析(表3)。

表2 相關變量的選擇及含義
本研究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為了使模型具有更好的擬合度,將虛擬變量全部納入模型分析,對定量變量采取逐步回歸分析法以更好地確定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模型結果直接剔除了定量變量中的農業勞動力人數,結果如表4所示。

表3 虛擬變量的選擇及含義
根據模型的分析結果(表4),模型擬合度還可以。整體來看,在選取的12個自變量中,有8個自變量對因變量具有顯著影響,具體影響效果如下。
在農戶個人特征方面,性別和文化程度2個變量對農戶施肥行為有顯著影響。從性別來看,女性變量回歸系數為0.316,在5%水平上影響顯著,說明與女性相比,男性在農資產品的使用決策上可能更具理性和經驗,而女性對化肥施用量的掌握會有偏差,從而使化肥使用量增加。從文化程度虛擬變量來看,變量在5%水平上影響顯著,且與大專及以上學歷相比,文化程度越低化肥投入的力度更大,說明文化程度低的農戶可能缺少專業的化肥施用知識和技術。

表4 模型分析結果
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總收入、種植面積和種植結構在1%水平上對農戶施肥行為有顯著影響。家庭總收入的回歸系數為正,說明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農戶將有更多資金投入到化肥一類的農業生產要素當中。種植面積的回歸系數也為正,說明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化肥要素的投入量也隨之增加。種植結構體現的是糧食作物占總面積的比重,一般而言,糧食作物的化肥使用量比經濟作物的化肥使用量少,種植結構比值大表明經濟作物的面積少,反之表明糧食作物面積少,化肥使用量就更少,模型結果顯示種植結構變量的回歸系數為負,也體現了這一點。耕地細碎化程度在5%水平上影響顯著,說明土地塊數越多,化肥投入也就越多。
在農戶行為特征方面,化肥使用量變化在1%水平上影響顯著。其中,化肥使用量減少這一變量的回歸系數為-1.751,表明化肥使用量變化直接和化肥施用金額呈相同變化趨勢,使用量減少了投入的成本自然就少了,符合實際情況。
最后,在農業政策方面,以農戶獲得的農業補貼金額來體現。分析結果表明,農業補貼金額在1%水平上影響顯著,回歸系數為0.000,在模型分析過程中,選擇定量變量逐步進入的方法,最先進入回歸方程的自變量應該跟因變量關系最為密切,貢獻最大的。農業補貼金額變量是最先篩選出來的因變量,這也進一步說明了農業補貼金額對化肥投入量有極為顯著的正向影響。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農業補貼金額每增加一個單位,化肥投入金額就會隨之增加。說明農業補貼政策沒有很好地將化肥減量使用與補貼相聯系,反而促使農戶利用補貼收入加大化肥的投入量。化肥用量增加,其利用率不一定能達到效果,同時會增加農地生態環境的壓力。因此,農業補貼通過刺激化肥用量增加而造成生態環境影響,沒有達到促進化肥減量使用的政策效果。
農業補貼政策作為國家制定的惠民政策,其性質決定了其必然會給農戶決策和農業生產帶來影響。因此,政策的實施在增加農民糧食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也會對農業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這也是不能忽略的一部分政策效應。本研究運用SPSS 21.0軟件利用奇臺縣375戶農戶微觀調研數據分析農業補貼對農戶化肥施用行為的影響,以此來反映農業補貼政策的生態環境影響,得出如下結論:①農業補貼對農戶化肥施用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補貼金額越多化肥投入金額也越多,且調研數據統計顯示70.67%的農戶表示獲得農業補貼后,更愿意將補貼收入用來增加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投入。因此補貼的增加會促使農戶化肥施用的增加,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②通過農戶化肥施用行為影響因素分析表明,農戶個人的性別、文化程度對農藥化肥施用行為有一定影響,農戶家庭特征和農戶行為中的家庭總收入、種植面積及化肥施用量變化對化肥施用呈顯著的正向影響。
1)農戶自身方面。在中國現實的農業生產中,農戶為了增產常常過多施用化肥農藥。因此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一是觀念上應主動增強綠色、環保農業的意識,要讓農戶自己意識到過度使用化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自己規范生產行為;二是技術層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生產技術,這不僅需要農戶主動學習,也需要政府的推廣、宣傳和技術指導。發展生態綠色農業,多種植綠色有機農作物。
2)政府方面。進一步強化農業補貼政策的綠色生態導向作用,優化補貼結構,更好地將補貼與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地膜回收處理等綠色生產行為相聯系,加大綠色補貼力度。政府可以結合當地的特色農作物生產特點,實行特色農作物生產補貼以及生態補償的優化,以期通過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制度來更好地促進農戶合理投入農業生產資料,達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同時,政府作為管理和引導者應督促農戶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