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林,吳志剛,郭雯霞,邱 慧
(貴州大學林學院,貴陽 550025)
現代社會迅速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的快速發展與無序蔓延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與此同時,以機動化、快節奏為特征的出行特征、生活習慣也成為影響現代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當城市中的“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突出時,人們便會開始重視和追求“慢”的價值,慢行系統就成為了重塑城市慢生活的一劑良方。
國外關于慢行系統的相關研究始于20世紀初,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提出了“雷德伯恩人車分流體系”“布坎南報告”“交通安寧政策”“公交導向開發模式(TOD)”等一系列以人本尺度為核心的城市規劃、交通建設理念[1-4],慢行交通系統開始得到廣泛重視與應用。在國內,慢行交通的概念最早出現于上海市2002年發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5],其中對慢行交通的定義為由步行、自行車及低速助動車構成的出行方式,并明確提出需要重視城市慢行交通建設。2007年,《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編制完成,提出了慢行島、慢行核、慢行廊道等核心概念,并根據上海市中心城區交通現狀條件規劃了慢行交通系統網絡[6],這是國內首部明確針對城市慢行系統編制的規劃。隨后,杭州市、武漢市、廣州市等地相繼出臺了慢行交通相關規范,慢行交通的相關理論研究也不斷出現[7-10]。
綜合當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慢行系統通常被定義為慢行交通系統,相關研究多集中在交通工程領域,慢行系統更多地被當作是一種以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為特征的交通方式,一些綜合性的研究則多針對步行道、街道等特定的城市空間類型[11-14]。從慢行系統的精神內涵與使用現狀來看,慢行系統是具有其獨特性的一類空間類型,除作為慢行交通方式的載體外,更核心地是作為一種綠色生活方式的載體[15,16]。從新的視角對慢行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當前針對城市公共空間滿意度評價的相關研究還未兼顧到慢行系統的特殊性,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對城市慢行系統進行評價研究,可對城市慢行系統的相關理論進行補充,并為城市建設實踐提供依據。
根據現場調查,并參考貴陽市相關規劃資料,確定了貴陽市中心城區內具有一定長度與連續性的綜合性城市慢行系統共有5條,其中4條都位于各種類型的城市公園。南明河慢行系統是貴陽市中心城區內5條中惟一的1條不在城市公園內,且以慢行為核心、兼具游憩性的綜合性慢行系統,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本次調查選取了南明河慢行系統中南明區解放橋至團坡橋一段,全長共計10.2 km。
1.2.1 使用者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通過現場調查,并結合相關文獻,本研究在評價指標選擇上,對使用者在環境、設施、體驗3個項目層進行了統計分類,完成指標的初選[17-22]。再通過預調查對指標進行篩選調整,最終確定為18項評價指標,建立使用者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
1.2.2 使用者滿意度模糊綜合評價計算 樣本調查在2019年10月初至12月底完成,采取一對一問卷訪談記錄的形式,對慢行系統的使用者進行現場訪問調查。采取李克特5點量法,將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分別賦予5、4、3、2、1的分值。讓使用者分別對每個因子進行打分,用分值表示滿意度,進行現場訪問、問卷填寫、收回。共計發放問卷260份,收回259份,其中有效問卷251份,有效率達96.9%。
使用者滿意度具有較強的模糊性,而模糊綜合評價法是基于模糊數學的一種評價方法,可以較好地處理具有一定模糊性、難以定量化研究的問題[23-26]。因此本研究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南明河慢行系統使用者滿意度進行評價。具體步驟如下。
1)確定評價因素集合U和評價等級集合V,以及各影響因素的權重W。
2)確定各評價因素對評價等級的隸屬函數,建立模糊關系矩陣R。
3)通過模糊關系矩陣R求出模糊綜合評價集B:

4)根據模糊綜合評價集B和測量標度H(5,4,3,2,1)得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分數E:

為保證數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需對問卷量表進行可信度分析。本研究通過采用SPSS 22.0軟件對問卷進行Cronbach’s信度系數檢驗,并分析KMO和Bartlett球形度來檢驗問卷效度(表1)。結果顯示,本次調查問卷Cronbach’s信度系數α為0.898,問卷的KMO為0.908,Bartlett的球形檢定值為1 659.410,均在0.000下呈顯著相關,表明調查問卷信度數據質量較高,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表1 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
2.2.1 使用者人口統計特征 對調查樣本的使用者人口統計特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調查樣本中男性使用者占比為55.78%,女性使用者占比為44.22%;貴陽市居民占比為54.18%,其他地區居民占比為45.82%;年齡段方面,15~29歲人群占比最大,為49.40%,其他年齡段人數占比差異不大;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及以上人群占比最大,為43.82%;職業方面,學生占比最大,為39.84%,其次為企事業單位人員,占比為28.29%。
2.2.2 使用者行為特征 對調查樣本中的使用者行為特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查樣本中,對南明河慢行系統的使用時間比例最高的為30~60 min和60~90 min,占比分別為43.12%和31.19%;使用者中結伴的比例高于單人,占比分別為62.39%和37.61%;影響慢行系統吸引力的主要因素為環境質量和機動車干擾狀況,占比分別為52.29%與28.44%,使用者到達南明河慢行系統的主要方式為步行與自行車,占比為52.29%;公交車出行的占比為28.44%,選擇自駕的占比為8.26%。使用者的傾向與偏好與慢行系統的使用特征出現高度吻合的結果,城市慢行系統是一類具有獨特屬性的城市公共空間類型。結果還顯示,99.20%的使用者認為使用慢行系統有益于身體與情緒健康。
通過查閱慢行系統及滿意度評價相關文獻資料和法規標準,選擇研究對象相關性強、出現頻率高的指標。結合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現行規范標準與貴陽市慢行系統的調研現狀,在頻度統計法和分析歸納法的基礎上,完成貴陽市南明河慢行系統滿意度評價指標的初選。通過研究組討論與咨詢相關專家意見,對指標進行修正、調整,建立使用者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再通過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目層與指標層的權重(表2)。

表2 使用者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表3 使用者滿意度問卷調查評分狀況 (單位:人)
使用者滿意度評價集U包含3類要素,即U=Ui(i=1,2,3)。其中Ui分別由第2層指標Uij構成;評價集V=(V1,V2,V3,V4,V5)=(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根據使用者滿意度問卷調查評分狀況(表3),得到指標Uij隸屬于評價集V的結果。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得出環境交通、游憩體驗、配套設施3個要素層滿意度的評判矩陣R1、R2、R3。


根據公式(1)和各指標權重計算項目層模糊評價集:

根據公式(2)對各項目層評價集進行去模糊計算,獲得環境交通、游憩體驗、配套設施的評價值:

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法,得到使用者滿意度模糊綜合評價的最終評價集:

對最終評價集進行去模糊計算,得到使用者滿意度的綜合評價:

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量化處理與模糊計算,得到南明河慢行系統使用者滿意度綜合評價結果(表4)。貴陽市南明河慢行系統使用者總體滿意度評價分值為3.448,參照使用者滿意度評價等級,說明使用者對南明河慢行系統的整體滿意度為基本滿意。南明河慢行系統各項目層評價分值分別為3.549、3.350、3.218,環境交通最高,配套設施次之,游憩體驗最低(圖1)。在環境交通B1的6項評價指標中,評分最高的為綠化質量C3,分值為3.736;評分最低的為水體質量C4,分值為2.944,說明使用者對南明河慢行系統的綠化種植水平較為滿意,而南明河的水體質量評分是18項指標中最低的,可能是因為與貴陽市中心城區內的小車河、花溪河等自然環境條件優異的河段相比,南明河的水體質量相對偏低。在貴陽市城市發展歷程中,位于中心城區核心地段的南明河,自20世紀50年代起便開展了頻繁水體綜合治理,目前南明河干流城區段非汛期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Ⅳ類水體,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水體質量與使用者期待仍有差距。在游憩體驗B2的6項評價指標中,游客數量C10評分最高,為3.430;整體景觀C8評分最低,為3.135;說明南明河慢行系統在整體景觀的營造上還有改進空間。在配套設施B3的6項評價指標里,標識系統C18評分最高,為3.705,游樂設施C13的評分最低,為3.104;可能是因為慢行系統作為典型的線形空間系統,游憩方式較公園、廣場等場地相對單一,在這一類型項目建設上,需要更多具有針對性和創造性的空間處理方式。

表4 使用者滿意度綜合評價結果

圖1 使用者滿意度評價結果
以使用各指標的相對重要度作為橫坐標、使用者的相對滿意度作為縱坐標,將所有指標項標準化處理后的滿意度值與重要度值定位于坐標軸。根據平均值交叉點所在的位置劃分出4個象限,再根據所劃分的象限區間判斷重點改進的指標、重點保持的指標、維持改進的指標和后續改進的指標。
如圖2所示,第Ⅰ象限為高重要度-高滿意度區,共有交通條件、空氣質量、休憩設施3項指標。位于這個區間的指標為南明河慢行系統的核心優勢與競爭力,需要繼續保持。
第Ⅱ象限為低重要度-高滿意度區,共有綠化質量、噪音水平、商業環境、標識系統4項指標。位于這個區間的指標為南明河慢行系統的次要優勢,當前表現良好,可采取維持和適當改進的策略。
第Ⅲ象限為低重要度-低滿意度區,共有水體質量、建筑環境、游客數量、管理水平、環境衛生、衛生設施6項指標。位于這個區間的指標為南明河慢行系統的次要劣勢,可采取后續改進的策略進行處理。
第Ⅳ象限為高重要度-低滿意度區,共有區位位置、整體景觀、地方特色、游樂設施、道路狀況5項指標。位于這個區間的指標為南明河慢行系統的主要劣勢和發展潛力點,當前表現相對落后,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重點改進策略。

圖2 指標重要度-滿意度分類
使用者對貴陽市南明河慢行系統的總體滿意度評價在滿意與一般之間,可界定為基本滿意水平。總體來看,南明河慢行系統還有較大的改善提升空間。
項目層的滿意度分別為環境交通最高,配套設施次之,游憩體驗最低。說明使用者對南明河慢行系統的環境交通體驗較好,而配套設施和游憩體驗相對一般。慢行系統的空間形態主要為線形,在游憩和配套設施的布置上,空間局限性較大,需要進一步針對慢行系統的場地特征進行研究改進。
在指標層,各項指標評分基本集中在滿意與一般2個等級之間,只有水體質量1項略微低于一般等級。由于歷史與環境因素的影響,核心城區段的南明河水體質量相對偏低。但在貴陽市城市發展建設歷程中,南明河水體綜合治理是一項高頻的重點治理工程。就當前的調查情況來看,已修建慢行系統的南明河核心城區段水體質量已不影響正常游憩,但與水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水生植物、水生動物生長情況與同處中心城區的小車河、花溪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水體質量逐步改善的條件下,進一步構建健康生態的城市河道生態系統應作為提升南明河慢行系統品質的重要策略。
根據各項指標的滿意度-重要度分析,將18項評價指標分為重點改進指標、重點保持指標、維持改進指標、后續改進指標。位于第Ⅰ象限的交通條件、空氣質量、休憩設施3項指標為南明河慢行系統的優勢指標與核心競爭力,保持優勢對良性地發揮南明河慢行系統功能與影響具有重要價值。位于第Ⅳ象限的區位位置、整體景觀、地方特色、游樂設施、道路狀況5項指標為南明河慢行系統需要重點注意的主要劣勢點,除區位位置由客觀條件所限較難改動外,其余方面都是可以進一步改善南明河慢行系統品質和評價的潛力增長點。
在面對城市高速發展、環境問題突出、交通擁堵、公共游憩空間零散、破碎等一系列城市建設問題的局面下,城市慢行系統所具有的人性化、綠色、低碳、環保等特質,對緩解城市出行問題具有獨特的價值。
城市慢行系統作為一類兼具公共交通與游憩休閑的城市線形公共空間類型,與城市中純粹的步行道、非機動車道、商業步行街、游園路等道路空間相比,具有其獨特的復合功能特征;與城市廣場、公園、景區等游憩空間類型相比,又具有獨特的線形空間特征。當前在城市慢行系統相關領域,項目實踐多、理論研究少,對城市慢行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