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輝

飲茶型地氟病是一種地方病,由高氟磚茶和特殊的飲茶(奶茶、酥油茶、磚茶等)習慣所致。
地球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地方性氟中毒(簡稱“地氟病”)是地球上古老的疾病之一。
1976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在山西陽高縣許家窯村發現,10萬年前舊石器時期的人類牙齒化石中有典型的氟斑牙。
魏晉時代嵇康在他的《養生論》中也有“齒居晉而黃,謂棗故也”的記載。其實嵇康冤枉大棗了,“齒居晉而黃”不是因為棗吃多了,而是因為山西大部分地區水的氟含量比較高,釀成了氟斑牙的流行。
我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一帶也流傳著“三肇加安達,一口大黃牙”的說法,這是因為這些地方水中氟含量高,致使氟斑牙隨處可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人們對地氟病的認識還僅停留在飲水型氟中毒方面,直到20世紀80年代,專家才先后在我國確定了燃煤污染型和飲茶型地氟病的存在,由此把地氟病視為一種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
氟怎么“跑”到茶里了
元素周期表中的氟元素是負電性最強的一種元素,氟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其化學性質極為活躍,能夠從化合物中置換出其他鹵族元素,在高溫下幾乎能與所有元素發生作用。同時,絕大多數的無機氟化物能溶于水且有較高的熔點和沸點。
因此,氟的化學地理遷移能力極強,廣泛存在于巖石、土壤、水、空氣和動物體內,易被人體獲得。
而巧合的是,茶樹恰恰是一種能夠高度富集和凝聚氟的植物,在相似生長環境下,茶葉含氟量遠高于其他植物。
磚茶是用老茶葉、茶莖,有時還配以茶末,經發酵壓制而成的外形像磚一樣的塊狀茶,含氟量一般在500~800毫克/千克,高者達1000毫克/千克。
磚茶是邊疆地區居民的生活必需品,那里的居民習慣煮茶喝,有時還要加入酥油或奶等,酥油茶和奶茶是邊疆地區極具代表性的飲品。居民年磚茶消耗量一般為幾千克,多者達十幾千克甚至幾十千克。
牙齒和骨骼最受傷
按國家衛生行業標準《人群總攝氟量》的規定,不同年齡人群的每日總氟攝入量的上限值8~16周歲為2.4毫克,大于16周歲為3.5毫克。
在《磚茶含氟量標準》中,規定每1千克磚茶允許含氟量≤300毫克/千克。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年版)》中的“人體總攝氟量”中,也規定了不同年齡人群的每日總攝氟量的上限值,如7歲兒童為1.0毫克/天,18歲以上者為3.5毫克/天。
一旦攝入過量的氟,就會引起氟中毒,輕者表現為氟斑牙,重者則會患上氟骨癥。
氟斑牙患者的牙齒釉面呈現白堊色的條紋或斑塊,伴有難看的黃棕色或棕黑色,也可因釉質缺損而在釉面產生凹坑。氟斑牙是氟中毒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是反映氟中毒最敏感和特異的體征。
氟斑牙發生后終身不退,不僅影響外觀和容貌,重者還會造成咀嚼及消化功能降低。
氟骨癥常表現為頸、腰和四肢大關節疼痛、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代謝性骨病,嚴重者肘關節會發生僵硬、變形,活動極度受限,脊柱彎曲使身體呈“C”字形。患者睡覺不能平躺,勞動能力顯著降低或喪失,生活不能自理,甚至癱瘓。
改變飲茶習慣很必要
我國飲茶型地氟病最早是1983年在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發現的。當地牧民氟斑牙檢出率較高,主要原因就是大量飲用磚茶。
需要說明的是,地方性氟中毒屬于典型的生活習慣病。發生地氟病是由于居民有大量飲用高氟磚茶的習俗。
一般人喝茶,茶葉的氟含量相對較低,飲用量也不是很大,所以不會引發地氟病。預防飲茶型地氟病最有效的措施是不要購買未獲得食品生產許可、無標簽標識以及來源不明的磚茶。
同時,要采取正確的飲茶方式,建議第1~2泡茶湯只作沖洗茶葉,而不要飲用,這樣能明顯減少人體對氟的攝入。泡茶宜邊泡邊喝,不宜用大杯長時間悶泡。不喝濃茶、長時間煮沸的茶和浸泡時間過長的茶。尤其在熬煮磚茶的時候不可以放堿,因為在堿性條件下,茶葉中氟的溶出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