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悅
摘要:重金屬音樂是搖滾音樂的一個流派,以其音樂當中緊張,力量和技巧性著稱。也因為電聲吉他那充滿攻擊性,甚至扭曲的音響效果的推動,重金屬音樂幾乎成了搖滾音樂中最具商業價值的流派之一。本文通過研究重金屬音樂起源地——英國伯明翰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來解釋重金屬音樂產生的原因以及音樂產生的城市給這一特定的音樂流派帶來的音樂特征。
關鍵詞:重金屬? 音樂? 伯明翰? 城市? 流派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1-0004-04
在如今,重金屬音樂已經成為全球受很多人歡迎的主流音樂,重金屬音樂的根源可以直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以工業化和工人階級為特征與代表的英國伯明翰。伯明翰的樂隊“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和“猶大圣徒(Judas Priest)”以他們所居住城市的工業化地理特征和工人階級的家庭成長背景作為靈感,創作并確立了重金屬這個音樂流派,并在他們作品的歌詞和樂器中把這兩個顯著的特征加以展現。本文將闡釋環境和社會因素如何影響音樂創作者,進而塑造且影響音樂。
重金屬音樂在英國伯明翰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伯明翰所處的地理環境特征。從17世紀開始,金屬工業就被引入到了伯明翰,并在往后的300年中,伯明翰逐漸成為了英國制造和工業發明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伯明翰是當時武器制造的領先城市,并因此慘遭德國空軍的轟炸。在戰后,住房地區中大量工廠,車間和倉庫的出現也引發了過度聚集和房屋密集等問題。工廠和住房中極小的間距意味著從工廠中發出的噪音和氣味進入了工廠周圍的住宅。工廠完全淹沒了公共區域,學校被建造在工廠的周圍,電車橫穿整個城市,道路狹窄,復雜地就像中世紀擁堵的歐洲城市一樣。直到1960年,伯明翰的城市規劃者才開始設法把人口和工廠的中心向外遷移,整個城市才開始向外部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與擴展。
伯明翰的金屬工業激發了許多重金屬音樂音響特征的形成與創作。猶大圣徒的吉他手K. K.Downing(肯尼斯·唐寧)和 Glenn Tipton(格蘭·提普頓)曾經在伯明翰附近的城市Black Country(黑鄉)的工廠中工作過,他們聲稱樂隊音樂素材的靈感來源就是他們家鄉的鑄造廠和煉鋼廠的聲音。黑色安息日的鼓手Bill Ward(比爾·沃德)也把他那強硬的,具有攻擊性的擊鼓風格以及一些節奏組合都歸結于他附近金屬工廠中發出的那令人崩潰的鍛造機的聲音。而重金屬音樂受到周遭環境因素影響的最著名的例子無疑是黑色安息日的吉他手Tony Iommi(安東尼·伊奧米)的遭遇。Tony Iommi在當時伯明翰的汽車工廠工作,由于不熟悉機械操作導致他的兩根手指指尖都被切除。為了讓他在演奏吉他時緩解手指的疼痛,Tony Iommi不僅為他的手指做了皮套,還把吉他從E往下調到了#C,這讓吉他的聲音更加厚重、低沉,也更富有層次感,這也成為了從那以后創作的重金屬音樂的典型特征。
極響的音量是重金屬音樂最為顯著的特征,這個特點的來源也是因為重金屬音樂發源地伯明翰的地理因素。重金屬音樂的創作者從小就處在被工廠嘈雜的聲音包圍的環境中生活,長大后也在工廠中從事會帶來很多噪音的制造業工作,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們會創作一種音樂,只有非常大音量的音樂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感。當在樂隊起步發展時,黑色安息日曾在蘇格蘭的一間酒吧演出,一些農民走進酒吧并向臺上遞了一張紙條告訴樂隊說他們必須把音量調小一些,但是樂隊主唱Ozzy Osbourne(奧茲·奧斯朋)說他們必須把音量調到那么高,貝斯手Terrance Butler(泰倫斯·巴特勒)也說畢竟他們是為了音量而來的。
伯明翰的地理因素也為重金屬音樂的歌詞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的彈藥都在伯明翰生產,因此伯明翰城市中建筑被炸毀地十分嚴重,四處都是被炸毀的樓房,磚瓦散落在各處。由于被摧毀的城市和貧窮所包圍,黑色安息日的貝斯手與詞作者Terrance Butler(泰倫斯·巴特勒)的歌詞主題總是圍繞著戰爭、死亡、疏離和絕望。這種蒼涼的意境貫穿了黑色安息日樂隊的作品。在黑色安息日的第二張專輯Paranoid(妄想狂患者)中的歌曲War Pigs 中唱到 “In the fields the bodies burning,as the war machine keeps turning. Death and hatred to mankind,poisoning their brainwashed minds…(尸體在田野里燃燒,戰爭的機器不停轉動,人類的死亡和痛恨,毒害他們被洗腦的思想)”這段歌詞極其直白地表露出了對戰爭的恐懼,人類的死亡和憎恨遍及四處。
工業城市伯明翰的地理環境對重金屬音樂也有著視覺上的沖擊。1862年,駐伯明翰的美國領事把伯明翰這座城市描述為“在白天是黑暗的,而在夜晚是火紅的”。黑色來源于白天鋼鐵廠中燒炭所散發出來的濃煙和塵垢,而紅色則代表了工廠夜晚工作散發出來的火光。紅色和黑色這兩種色彩在重金屬音樂的唱片封面和公開發售的T恤衫上隨處可見。
伯明翰的重金屬工業也為重金屬音樂表演中非常具有標志性的動作——隨著音樂劇烈地搖頭帶來了極為合理的解釋。伯明翰工廠中打樁機極富有節奏感的聲音最開始由黑色安息日樂隊的Geezer Butler通過劇烈甩頭來表達,后來被各個地方重金屬音樂的聽眾所吸收和采納。這種頸部劇烈的,且富有節奏的律動讓重金屬音樂的聽眾有了新的名字——甩頭黨(headbanger)。這種瘋狂搖頭的動作并不僅僅是簡單地跟隨節奏的律動形成的自然擺動,這更多地是一種反叛。他們用動作把自己的身體重新凌駕于社會制約之上,他們反對在學校教育中那種正襟危坐的要求,還有在工廠中操作機械時那令人窒息的對身體的扭曲。重金屬樂迷另一個標志性的動作是緊握的拳頭,也同樣暗指了使用身體來達到快感而不是為了工業的生產這一含義。重金屬音樂中代表工業噪音的聲音也隨著音樂發生了從對機械化和資本主義的屈從轉向了對重新拾回表達身體快意的轉變。
如果說伯明翰的地理位置為重金屬音樂的創作帶來了聲音的靈感,那伯明翰的社會環境無疑對重金屬音樂的形成發展,歌詞創作和意識形態傳播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
伴隨戰后城市變化的是伯明翰的年輕文化。年長的市民開始向外部新造的房屋遷移,而年輕人開始向城市的中心遷移,并尋找更世俗化的娛樂形式,比如音樂。自二戰以后,年輕人與傳統教會的聯系開始減弱,盡管當地的教會極力希望招募青年入會,但年輕人在教會中的參與程度不斷下降,并希望去尋找一些更為世俗的娛樂方式。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可以歸結為當時年輕人有了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流動性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更多的娛樂方式的選擇。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年輕人用更多的時間來追求流行音樂。當時年輕人通過購買摩托車和汽車來增加流動的自由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流行音樂的消費,因為他們可以更加自由地出入市中心的舞廳和俱樂部。年輕文化的轉變也讓新的音樂有了增長的市場,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黑色安息日”和“猶大圣徒”的樂隊成員們開始組建他們的樂隊。在20世紀60年代末,黑色安息日樂隊開始逐漸遠離來自美國的流行音樂,并開始創作反映他們自身在戰后的情緒、問題和生活現狀的音樂。
在20世紀60年代的伯明翰有著非常鮮明的工人階級的特征,這種階級的意識形態也被深深植入到重金屬音樂的創作與傳播理念中。伯明翰的工人階級崇尚團結、同伴的友誼和男性的力量。工業城市伯明翰的社會環境也促使當時的年輕人把音樂當作事業來追求。據黑色安息日的主唱和歌詞作者Ozzy Osbourne 回憶說,他們沒什么可以得到的,也沒什么能失去的,做音樂總比在工廠工作要好。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當時的所有工作都非常勞累,或者是低人一等的,盡管這樣的工作確實存在。雖然當時的就業率有些下降,但失業并不是當時樂隊成員如在屠牛廠工作的Osbourne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只是他們父輩所經歷并且接受的較為骯臟的,重體力勞動的藍領生活并不是他們想要的。年輕人對勞動力工作的看法也有了一些轉變,他們雖然不想從事體力勞動,但是他們當時能做的還是只能填補父輩藍領工作的空位。他們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仍然屬于工人階級,有著這個階級的價值觀,其中也包括貶低學校的價值觀。Osbourne和Iommi以及他們的許多同伴在15歲就離開了學校。盡管當時的工作為他們提供了財產,但是他們仍然非常討厭藍領工作,并把音樂作為他們逃離勞動階級生活的一個出口,尤其是當他們發現音樂可以讓他們獲得不一樣的人生以后。音樂不僅成為了他們情緒表達的出口,更代表了他們能夠逃離命中注定的勞動階級生活。
黑色安息日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末,并在1969年第一次使用了“黑色安息日”這個名稱。在當時,英國的流行音樂主要被來自美國的流行音樂主導,這些音樂主要反映了美國中產階級無憂無慮的生活,主題幾乎都是關于平等、自由的愛、與世界和諧共處這些烏托邦式的嬉皮士的理想與生活哲學。然而這對當時住在被嚴重污染的、工業化的、陰沉的、滿是廢氣的伯明翰的黑色安息日成員來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也因為這種中產階級音樂與當時伯明翰城市中社會與經濟現狀的極度不對等導致了死亡安息日成員的極度憤怒,并促使他們去創作一種能夠反映他們戰后伯明翰工人階級的艱苦與掙扎的生活現狀的音樂。他們用音樂來告訴聽眾當時伯明翰赤裸裸的真相。從樂隊的名字來看也不難發現重金屬音樂也意味著更多的反叛,就像最初撒旦違背了享有世界霸權的上帝那樣,黑色安息日想要傳達的價值是打破規則,挑戰限制,反對既定的社會組織結構,并想告訴聽眾自己有逃脫命運中階級不平等的自由。當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享受有烏托邦愛與和平主題的美國嬉皮士音樂的同時,黑色安息日開始演奏有嘈雜的吉他、沉重的低音與反烏托邦歌詞的重金屬音樂。
當黑色安息日成員Osbourne和Butler在創作歌詞或確定他們想傳達的意識形態時,他們都會從自己的工人階級生活經歷以及因戰爭被摧毀的城市環境中提取素材。Butler在Wheels of Confusion的歌詞中寫道“the world will still be turning when youre gone. Yeah when youre gone(當你離開的時候,世界依然在轉動,是的,當你已經離開時)”。這句話表露了現代世界持續往前進行,永無止境的特點致使它無暇顧及對現代社會沒有貢獻的人們。同時,Butler也采用了這樣悲劇性的主題來闡述不停向前推動現代社會并不會顧及個人生存與毀滅。由于被戰后的破敗和伯明翰城市的現代讓這樣蒼涼的主題深深扎根在黑色安息日樂隊成員的靈魂中,并在他們的創作中得以展現。
重金屬音樂的歌詞中也非常具體地展現了在重工業城市中的成長背景給樂隊成員帶來的根植于意識深層的影響。猶大圣徒的主唱Rob Halford(羅伯·哈爾富德)在2007年的采訪中述說了他在少年時期曾在走去學校的路上看見融化的鋼鐵被倒入鑄模中,鋼鐵的氣味也無法制止的進到眼睛和鼻子中去。這些氣味也進入了他的肺和血液。在猶大圣徒的代表作Metal Meltdown中,Halford非常具體生動地描繪了這些經歷,融化的鋼鐵、暴力的火焰就是這首作品歌詞的核心內容。作為重金屬音樂的開創者,猶大圣徒和黑色安息日一樣,在他們的歌詞中展現了樂隊成員們那無助的,絕望的,飽受戰爭摧殘的童年成長環境,還有對現實環境的逃離。
歌詞主題中的幻想性是伯明翰社會環境帶給重金屬音樂的另一個顯著特征,這種特點的形成是源于重金屬音樂的詞作者們對工業城市伯明翰枯燥乏味且壓抑的生活環境的一種逃離。這一點在黑色安息日的Terrance Butler作品中也體現得尤為明顯。Butler從小就很愛讀科幻小說,特別是HG Wells的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和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等作品,并把它認為是逃離現實的一種方式。這種如科幻小說式的逃離主義也可以在黑色安息日后來的專輯如The Wizard,Planet Caravan 和Iron Man中可以聽到。這種幻想、絕望、悲涼,屬于工人階級的焦慮同樣可以在猶大圣徒的單曲Breaking the Law中聽到。這首作品以旁觀者的角度完美地表達出了由于對未來的無望而產生的絕望與憤怒的情緒,正如歌詞中所寫道:“So much for a golden future, I cant even start. Ive had every promise broken, theres anger in my heart(未來如此輝煌,可我甚至不能開始。我違背了所有的承諾,我心中怒火中燒)”。
黑色安息日在1970年第一張專輯發售后就立即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在英國音樂排行榜的榜單上持續了六個月。黑色安息日的大獲成功并不是因為四個音樂中充滿憂慮與憤怒的年輕人的個人成就,而是代表了整個英國經歷了工業化的城市環境和艱苦,貧窮的工人階級成長背景的白人男性的最真實的情緒。
戰后伯明翰城市中劇烈轉型的年輕文化和被重工業機械所發出的聲音主導的城市環境讓重金屬音樂產生于也只能產生于工業城市伯明翰。這座城市的地理和社會環境讓它有了屬于自己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音樂。城市的物理和社會特性帶給城市形成特有聲音的可能性,但是音樂也在另一個層面上作為一個記錄者,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講述音樂產生時期的社會境況。就像通過研究重金屬音樂產生地區的地理與社會環境那樣,重金屬音樂也能夠提供另一個視角讓我們去觀察戰后伯明翰工人階級這一廣大群體的精神與心理狀況,了解到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呼聲。
參考文獻:
[1]Harrison, L. M. “Factory Music: How The Industrial Geography and Working-Class Environment of Post-War Birmingham Fostered the Birth of Heavy Metal.”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44, no. 1 (2010): 145–58.
[2]Krims, Adam. Music and Urban Geography. London, Oxon: Taylor and Francis, 2012.
[3]Weinstein, Deena. Sounds and the City. Edited by Brett Lashua, Stephen Wagg, and Karl Spracklen. Cham, Switzerl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4]Mercer, Charles. Living in Cities: Psychology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1975.
[5]Walser, Robert.“Heavy Metal.” Encyclop? ?dia Britannica. Encyclop? dia Britannica, inc.,2020. https://www.britannica.com/art/heavy-metal-music.
[6]Bernard Perusse.Q&A with Rob Halford.Montreal Gazette.1 August 2007
[7]李罡.歐美流行音樂簡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