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湘龍



【設計意圖】
本課為同課異構的公開課,鑒于許多老師在設計本課時,往往會把它當作一篇人物傳記或者寓言來看待,忽視了本文“以傳為形,以寓為質”的文體特質,因而我想到:能否先不要急于下結論,而是把本文的文體作為一個教學探索的出發點?
探究性教學始于提問,通過探究活動解決問題,又發現新的問題。始于提問,但不能隨意,而是要抓住主問題,因為主問題可以優化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的】
1.了解“以傳為形、以寓為質”的文體特征。
2.體會“以傳為形、以寓為質”的妙處。
【教學重點】
探究本文“傳”“寓”之表現。
【教學方法】
主問題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什么是史傳文嗎?它具備哪些特征?PPT展示《舊唐書柳宗元傳》段落:“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后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鎮,太常博士,終侍御史。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想,與古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貝。當時流輩咸推之。登進士第,應舉宏辭,授校書郎、藍田尉。貞元十九年,為監察御史。”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師生歸納出人物傳記的一般特征:名、字、籍貫……
二、提出主問題
按照上述人物傳記的標準,《種樹郭橐駝傳》是一篇傳統意義上的人物傳記嗎?
任務:比較《舊唐書柳宗元傳》節選與本傳全文, 用“√”標記出這兩篇文章具備的“史傳文”要素。
師生共同分析:把《舊唐書柳宗元傳》和《種樹郭橐駝傳》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在傳記文文體特征上《種樹郭橐駝傳》缺乏諸多要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史傳文,內容不是以寫郭橐駝的事跡為主。
追問:內容上不是以寫人敘事為主,那是什么?
三、問題鏈1:本傳重點在寫什么?
探究活動設計:學生研讀課文第3、4段,然后4人一組,在發表己見的基礎上形成小組集體意見;教師引導學生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探究。
1.形式上:人物對話(問答式)。(聯系學生學過的《庖丁解牛》)
2.內容上(第3段):闡述種樹之道。
關鍵句:“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分析如下:
內容上(第4段):闡述養民之道。
抓住關鍵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分析如下:
結論“種樹之道”與“治民之道”有相似點,借“種樹之道”闡述“治民之理”。
總結:第3、4段形式上采用了主客問答的方式,內容上重在闡述道理。
追問:本文究竟是什么文體呢?
四、問題鏈2:《種樹郭橐駝傳》不是“史傳文”,那它是寓言嗎?
探究活動設計:學生先回顧剛學過的寓言《庖丁解牛》,小組討論歸納出寓言的特征。
1.師: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也需要先明白“寓言”的概念。PPT展示如下:
2.師生分析《種樹郭橐駝傳》是否具備上述特征:
結論:本文的文體實質為寓言。
3.追問:《種樹郭橐駝傳》既有傳記的色彩,又有寓言的特征,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五、問題鏈3:作者為何采用“以傳為形、以寓為質”的文體?
探究活動設計: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在發表己見的基礎上形成小組集體意見;教師歸納出學生思維探究點,去粗取精。
歸納出學生思考的角度:
1.寫作目的:“吾問養樹,得養人術。” “傳其事以為官戒。”
2.寫作背景:柳宗元在長安擔任監察御史。
3.寓言:諷喻性、含蓄。
師總結:“以傳為形、以寓為質”,說理委婉含蓄,卻又入木三分,很好地諷喻了“繁政擾民”的官場。
六、問題延申:將本文的文體探究過程寫成論文
讓學生以“傳耶寓耶”為主題,探究《種樹郭橐駝傳》的文體性質,寫一篇小論文。參考題目:《傳耶寓耶——試論〈種樹郭橐駝傳〉的文體性質》。
【教學反思】
探究式課堂的教學設計,一定要設置好有價值的、遵循認知規律的問題鏈,問題不在多,而在于問題的有效,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本文教學中,筆者提出了一個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主問題:“《種樹郭橐駝傳》究竟是一篇人物傳記還是一篇寓言?”然后圍繞主問題設置問題鏈,問題指向教學目標,最終有效落實了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