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英 張榮芬
摘要:現在的社會,由于物質越來越豐足,科技發展也越來越進步,學生們衣食無憂,似乎過著非常快樂幸福、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但是,在基地心理輔導的教學過程中,在與油區小學五六年級參訓學生的溝通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其實在一張張天真無邪的笑臉背后,隱藏著他們無人訴說的煩惱和不知所措的困惑。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常見心理困惑;干預策略
經過長期的觀察、交談、思考和整理,我發現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下面幾個主要問題:
首先,學習的壓力是學生們很難逃避的困擾。
他們會因為大量寫不完的作業而手忙腳亂,他們會因為休息日里上不完的補習班而感覺焦頭爛額,他們會因為考試成績的不理想而緊張無助,他們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玩樂而感到疲憊不堪,他們會因為缺乏學習的目標和動力而感覺茫然無措。常常,我們做老師和家長的,會一味地責備孩子學習不夠努力,成績不盡如人意。我們不理解,在我們成人看來那么簡單的題目,學生為什么一遍又一遍的學不會、做不對。我們總是恨鐵不成鋼地,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在學習上沒有盡力,我們給他們創造這么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他們理所應當地回報給我們一個滿意的成績,卻很少想到,他們只是一個小學生,他們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孩子,除了學習,他們也需要有自己支配的時間,也需要自由的空間。雖然毋庸置疑,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但是如果在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學生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除了作業還是作業,我們怎么能讓他們的小學生活充滿童趣、無憂無慮呢?就連本應用來陶冶性情、強身健體的各種興趣學習,比如舞蹈、畫畫、球類運動等,也因為加入了各種功利的色彩,而讓學生們感受不到這些學習本身擁有的樂趣。他們似乎都是在被老師或家長強迫之下,在沒有任何興趣的情緒下,勉為其難地去敷衍應付。這其實真的是一種很悲哀的事情。
[干預策略]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和老師“蹲下身來”,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從一個小學生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牢騷不滿,去接納他們的弱小無助,去包容他們的挫折失敗,去接受他們的個性差異,把他們都當做一個有血有肉、會哭會笑的有“人情味”的人去看待。然后,我們要跟學生們講明白,你現在為什么要努力的學習,你未來的目標是什么?引導學生初步確立人生的大目標,一個學段的中目標,一個學期的小目標,每一次作業和考試的小小目標。我們具有一定社會閱歷的成年人,要盡可能的給學生指明前進的道路,讓他們有章可循,有的放矢,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讓他們懷揣著人生的美好夢想,帶著滿腔的學習動力和熱情,朝著充滿光明的前方,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向著風光無限的山頂攀登。
第二,我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我想擁有很好的人緣。
在心品基地參加活動的幾天里,由于暫時沒有了作業和考試的負擔,暫時遠離了父母、老師的嘮叨與批評,學生們都表現的非常興奮與激動,然而在每一期參訓的學生當中,幾乎都有那么一個或兩個與眾不同的學生。他們不愛說話,總是獨來獨往,對老師的問話也常常沒有任何的回應。在其他學生都沉浸在身心放松、充滿好奇與刺激的快樂氛圍中時,一個落寞的身影,讓人看到分外的心疼。
[干預策略]在學校里,老師們應該有更充足的時間學習心理學,了解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然后關注并盡可能的發現學生在學習之外的其他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人際交往溝通方面的障礙,盡可能的帶領全班同學一起面對如何與人相處的話題,使這個集體當中的每一個同學,無論他試卷上的分數是高還是低,都一樣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都一樣成為一個心理健康、樂觀向上的社會大眾。這就不僅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有時間去注意細心觀察,關注這些被“邊緣化”的孩子,更重要的是還要對這些學生充滿愛心和耐心。
[案例1]在參訓學校當中,有兩名老師的做法讓我很受感動。他們的班級里有一名女生,據同學們反映,她從二年級開始就不太跟人說話,不管是同學和老師。當這兩名語文和數學老師從六年級開始接手這個班以后,他們就非常關心這名常常沉默不語的女生。他們告訴班里的同學,不要歧視這名女生,要多幫助她。尤其是數學老師,每次跟這名女生講數學題的時候,總是非常有耐心地告訴她:不要用點頭或搖頭表示,要說出來,一定要說出來!在兩位老師的影響引導下,這名女生已經開始和老師同學能夠有一兩句的交流了。當我和這名女生合作示范怎樣套被子,她卻怎么也套不進去時,圍觀的女生沒有一個人嘲笑她,卻有一名女生主動站出來手把手幫助她;當開卡丁車分組最后只剩這一名女生時,另外一名開朗的女生,立刻站出來說:“老師,我和她搭檔,我開完后再陪她開兩圈。”這名女生能遇到這樣有愛心的老師和同學,是她的幸運,也希望其他不會和周圍人交往、常常受到嘲諷和忽視的同學,都能夠擁有這樣的幸運。
第三,被父母過多的批評與指責,讓學生們失去了信心與前進的動力。
當前,學生厭學的情況挺嚴重的。孩子厭學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核心的應該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模式出了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也可能出于自己可憐的虛榮心,自尊心,所謂的面子,開始把自己的孩子和親戚鄰居、同事朋友比,以愛的名義,批評指責孩子,嘮叨打罵孩子,孩子的自信慢慢地在父母一遍遍的斥責中被摧毀!直到最后,孩子徹底相信:我就不行!不是學習的料!我一無是處!于是,孩子失去了本具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對外界的好奇心,厭學就發生了!如果父母多一點欣賞,多一點陪伴,多一點鼓勵和支持,變負面否定為正面肯定,情況也許完全不同。
[案例2]在一次團體輔導課結束后,一名五年級的女生獨自留了下來,主動向我傾訴她的痛苦。她說,自己有抑郁癥,表現是睡眠不好,晚上十二點以后還睡不著,早上四五點醒來,中午,卻也沒感覺到困;對周圍同學和事情沒興趣,她不想跟其他同學在一起,就想一個人獨處,對著空氣說話;有自殺念頭;持續有一年多,起因是四年級時一次數學考試,考了89分,媽媽覺得不滿意,訓斥后,長期心情不好;曾經給媽媽說過,想去找心理咨詢師,被媽媽回絕,說小孩子有啥心理問題。這名女生一邊說,一邊很難過地哭泣。
[干預策略]我急忙安慰她,告訴她,不要輕易給自己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簽,即便是真的得了抑郁癥,也沒那么可怕,抑郁癥就像感冒一樣的正常,通過服藥,配合心理治療,是完全可以療愈的,讓她放心。我的解釋讓她吃了定心丸,消除了她心里一年多來的憂慮(后來,在和她媽媽的溝通中才知道,這名女生所謂抑郁癥的判斷,是她看手機抖音上的一個節目,自己給自己下的結論,而這個似是而非的結論,也差點兒真的把她推上絕路)。慢慢地,小姑娘止住了眼淚。我又教她用深呼吸的方法,通過放松改善自己的睡眠。她如釋重負,挺歡喜地走了。
第二天下午,我詢問她睡眠的情況,她興奮地說自己睡著了,中午和晚上都睡著了。她還說,昨天下午交流之后,自己感覺心里有了色彩。緊接著,課余時間,我又約她去擺了沙盤。我發現,她在擺沙盤的時候非常地猶豫,前一半段時間,沙具被她反反復復地放進沙盤,又放回沙具架。最后,我請她給自己的沙盤作品取個名字,她說叫魔法屋。我問她為什么把沙具換來換去,她說本來想擺成一個城市街景,但是嫌太麻煩,就換成了一個外國鄉下魔法師住的場景,而前面擺放的幾個沙具和位置都不符合要求,不符合常理,擺放沙具必須認真、仔細,做到完美才行。她還說,擺完了沙盤,非常有成就感,心里很高興,很放松。是啊,和前一天相比,今天的這名女生已經沒有了眼淚,只有滿臉的笑容。魔法師的出現,正是這名女生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擺脫困擾的心理投射,而擺放沙具的過程,也表現出她做事追求完美,事事要求符合規范、標準的心理特點。
所幸的是,通過與班主任溝通,這名女生的媽媽很快主動聯系了我,她認識到了自己對孩子學習要求過高,卻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失誤,并且馬上行動,購買心理書籍,進行學習。班主任在后來的反饋中說,這名女生一改過去沒精打采的精神狀態,現在又變得活潑開朗了。
[案例3]一名五年級的男生,因為媽媽今年將注意力幾乎全部在上了初中的姐姐身上,忽視了與他的溝通交流,放松了對他學習的關注,加上四五歲時家里著火的陰影,而使這名女男生變得焦慮不安,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一個多小時無法入睡,學習成績也明顯的下降。
[干預策略]向班主任反映后,班主任和他的媽媽及時進行了溝通,媽媽非常自責自己疏于對孩子心理需求的關注。現在媽媽改變了,這名男生也發生了轉變。不過,遺憾的是,這名男生的爸爸變化不明顯,他回到家里,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手機上,很少陪伴這名男生,也很少關注他的學習生活和心理需求,他還沒有意識到,作為一名父親,他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在這名男生的沙盤作品中,再現了有一次爸爸帶著他和姐姐去海邊玩的往事,這名男生多次重復地講述這件往事,他是多么渴望爸爸能夠對他多一些陪伴!也許無奈之下,他只有通過一座座堅固結實的建筑物來尋找安全感了。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夠少玩一會兒手游,少逛一會兒淘寶,少追一集電視劇,少看一會兒抖音,將寶貴的時間用來陪伴自己的孩子,把有限的精力用來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用科學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怎么會陷入手機游戲無法自拔?又怎么會有那么多青少年自殺的案例不斷地見諸媒體新聞?不知道還要有多少悲劇發生,才能喚醒大多數成年人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
第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該怎么辦?
[案例4]一天早上,在檢查完學生宿舍之后,忽然有一名同學來報告說,班里有兩名男生在打架。等我快速趕過去的時候,發現在宿舍門前的走廊上,一名男生正惱羞成怒地對著另一名男生大打出手,就算被同班的另一名男生死死地抱住,就算被打的同學一動不動地站著,就算老師在旁邊大聲地制止,這名男生依然像發瘋一樣,朝被打的同學拳打腳踢,直到我無奈地出手,和另外兩名男生一起用力將他推開,直到他們的帶隊老師全部都趕過來,才把這名男生拉到了一邊。
[干預策略]人在生氣時的生理反應非常劇烈,同時會分泌出許多有毒性的物質。消極情緒長期存在,生理變化不能復原時,情緒壓力就會損傷健康。不良情緒長期存在與發展,不只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還會轉化成為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對人的心理行為和人際交往等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人應形成主動調適情緒的意識。
在心理團體輔導課上,我在讓學生認識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的基礎上,通過大禹用疏導的方法治水做比喻,通過人的七情六欲對五臟六腑健康狀況的影響、消極情緒對人類身體傷害的心理實驗,使學生首先要認識到消極情緒對人們身體、心理、行為和人際關系的不良影響。然后,總是讓學生們扳著手指頭,記住釋放消極情緒的方法和原則。
釋放消極情緒可以通過傾訴和自我調節兩條途徑來進行,傾訴的對象包括家人、心理咨詢師、老師、好朋友、物品(玩具等);傾訴的方式有口頭、書面(書信、日記等)。自我調節的方法有換位思考、合理歸因、轉移注意、合理宣泄、深呼吸等,轉移注意包括運動、睡覺、看書、看相聲小品、聽音樂等,并且反復強調宣泄的原則包括不自傷、不傷人、不損壞物品。
一個生命體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離不開來自周圍人們對他的照顧與呵護,就像一棵剛出土的幼苗,不只需要對它打枝修杈,更需要雨露的滋潤,需要陽光的照耀。在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7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隸屬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青少年衣食住行、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他還需要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鼓勵及支持等,需要獲得成就感,需要獲得自我價值感,這個生命體才能夠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地走好這一生。
參考文獻:
[1]賴財姬. 生命教育視域下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分析[J]. 考試周刊,2020,(73):15-16.
[2]鄺寶珠. 小學高年級“瓶頸生”心理干預策略研究[J]. 教育觀察,2020,9(23):77-78.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學不同學段學生心理行為問題及干預研究》(課題編號:JCJYB201724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