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琳
摘要:生態環境的治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當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重目標下,按照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要求,積極推進我國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顯得尤其重要。現如今,中國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經濟、政治、文化空前繁榮的今天,正是推行綠色生態理念的黃金時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是解決當今生態環境難題的有效途徑,對深入理解和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意義。地方政府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一環,理應承擔著重大的生態環境治理職責。
關鍵詞:生態環境;地方政府;協同治理
一、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在中國在2020年全球環境績效指數中,在參評的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以37.3分位居第120位。(參考:2020年全球環境績效指數報告分析)表明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面對全球生態治理的現狀以及我國嚴峻的生態環境的形勢,地方政府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理方式來保護生態環境。地方政府生態環境治理要推動政府間的合作,加強政府與企業、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將生態環境的治理形成一個集體的行動。
二、地方政府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困境的成因
(一)地方政府“經濟人”行為
長期以來有的地方為了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然而生態環境的治理是一個長期性的行為,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充足的財力才能繼續推進生態環境的治理。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發生沖突之時,政府往往會選擇經濟效益,來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指標,以提高官員政績。
(二)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的矛盾性
生態環境具有公共性且邊界也具有模糊性。這兩種生態環境的特性就造成了地方政府之間“搭便車”的心理,只想利用自然資源,用最小的環境治理成本來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地方政府需要建立穩定、統一的協調機制,協調參與者之間利益糾紛,最終實現治理終極目標。
(三)民眾、企業的的生態意識薄弱
民眾和企業的生態意識較弱,也是導致地方政府與民眾、企業出現矛盾的原因。民眾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應該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企業一般將股東利潤作為盈利的目標,甚至會忽略自己本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在發展的時候會被要求通過生產設備的更新、技術的創新以及生產流程改造,以此達到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但是因為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從而提高了企業運行的成本造成了經濟負擔,加上政府對于企業轉型的財政支持較少,因此企業會為了更少的成本和更大的收益選擇忽略自己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三、地方政府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對策
(一)樹立地方政府協同治理的生態意識
地方政府在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組織者,不僅地方政府要自身樹立起協同治理的生態意識,更是要進一步促進政府與企業、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帶動公民、企業共同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地方政府要減少唯“GDP”論,,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要以生態環境為主,兼顧兩者的平衡。
(二)加強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
地方政府在治理生態環境時不再是一座“孤島”,緊靠一個地方自身的努力是難以實現生態環境的治理。政府與政府之間應該加強聯系與合作,建立生態環境治理合作平臺來解決兩地之間的碎片化問題,制定統一的檢測標準、地方法規來維持生態環境治理的秩序,建立信息共享、部門合作、共同監督的平臺推進兩地之間的生態環境治理,以合作的方式加強兩地的生態環境治理的聯系。
(三)鼓勵公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治理
公民是在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公民是整個社會構建的基礎,而且生態環境的治理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維護環境參與治理不僅僅是責任也是義務。首先,要培育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要讓公民在生活中自覺地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看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加以制止的舉動,讓整個社會將生態環境的保護形成一種自覺性的氛圍。其次是在校園里對學生要加強愛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利用校園文化課程對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教育來達到正外部性作用。利用網絡媒體等媒體技術向公民傳播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知識,解釋黨和國家相關方針與政策,通過大力宣傳加深公民對于政府在生態方面所做出的規劃。現在手機電腦等通訊共工具已經融入到了公民生活,因此這一宣傳手段具有最直接的效果。公民的生活與政府的政策是息息相關的,政府應該通過自身的引導,帶領公民融入到當地的生態環境治理的規劃中,讓公民了解當下為了生態環境治理所實施的政策,聽取民意、收取民智,要讓公民參與其中并將行動付諸于實踐,完成生態協同治理最基礎的一環。
(四)地方政府引導企業綠色轉型
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的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的嚴重性要求企業也必須轉型。以前政府對經濟是先發展后治理理念,然而這樣的方式永遠都在無限循環,而且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后就難以恢復甚至形成了不可修復性的破壞。目前我國正在步入另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國追求的不再是經濟快速發展,已轉變為經濟高質量的發展。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各地的企業對傳統技術進行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企業的綠色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地方政府要對企業進行引導,鼓勵企業進行綠色轉型投入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生產,加大對綠色科技的投資力度,通過人才引進吸引相關技術人才,增加資金籌集渠道,為企業綠色轉型中的技術提供支持。在生產環節,要不斷優化生產流程,充分利用和合理開發各項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料進行清潔生產,輸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環保產品,帶動社會進行綠色消費、理性消費。
參考文獻:
[1]張成福,李昊城,邊曉慧. 跨域治理:模式、機制與困境[J]. 中國行政管理,2012(3):102-109.
[2]崔晶. 生態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協作:自京津冀都市圈觀察[J]. 改革,2013(9):138-144.
[3]司林波,聶曉云,孟衛東.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困境成因及路徑選擇[J].生態經濟,2018,34(01):171-175.
[4]肖建華,鄧集文. 生態環境治理的困境及其克服[J].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1):96-99.
[5]于水,李波. 生態環境參與式治理研究[J]. 中州學刊,2016(4):80-86.田千山. 生態環境多元共治模式:概念與建構[J]. 行政論壇,2013(3):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