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丹
摘要:古詩詞教學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小學生對語文基礎學科的熱愛,應引起教師的重視。《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古代詩歌,所以教師應注意古代詩歌的閱讀教學,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在一年級和二年級更好地理解古代詩歌,從而掌握這種閱讀風格的特點,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性。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師應研究小學低年級古詩詞閱讀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語言之美、韻律之美、意境之美。從小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可以有效地引導語文教學。由于小學生好奇心強,古詩詞閱讀教學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引導學生從古詩詞閱讀中學習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一、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不足
(一)缺少預習環(huán)節(jié)
在當前一二年級的古詩詞教學課堂中,教師常常忽視了進行課前預習的重要工作,學生們在課堂上也普遍缺乏對于古詩詞的基礎知識掌握,這就需要利用課堂時間進行一些基礎性知識的教學。但是這樣的詩人信息和詩詞的背景講解都是應該放在課前階段進行的,這樣一來會極大地擠占了原本正式教學的時間,導致教學效率的下降。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當代,學生有許多可以進行古詩詞預習的渠道和方式,并不是學生沒有能力或平臺進行知識預習,而是并沒有具備這樣的學習意識,這樣屬于不良的學習習慣,無論是什么類型的課文學習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縱容學生們的學習惰性,不利于小學語文課堂的發(fā)展。
(二)教師過多干預
在以往古詩詞教學的環(huán)境中,由于對于學生能力的考量和應試教育的思想,教師常常在語文課堂上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對于課堂的把控,但同時過多的教學主觀性干預也會導致學生的自主意識喪失。換句話講,就是學生已經習慣于來自教師的古詩文知識的被動灌輸,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喪失思考的能力,一味地只知道接受來自教師的課堂內容講解。學生們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理解往往停留在教師教學中的思想和感悟表達,缺乏多角度和多元化的學習體會,這對于小學一二年級段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力和想象力的提升不利。因此,為了降低教師對于課堂的掌握度,就需要端正教學思想,將學生的獨立思考充分重視起來,給予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空間,教師只需要進行必要的教學引導和輔助就可以。
(三)過于注重細節(jié)
在一二年級學習古詩詞時,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許多學生也是第一次開始接觸古詩詞這種文體,閱讀和理解起來都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導致教師習慣于給學生進行詩句的一句一句地剖析教學,從每一個字里行間都進行知識點的貫穿。這樣細致化的教學模式固然很好,但是從宏觀教學的角度上來看,學生最終只記住一些細碎的知識點,但是對于詩詞整體內容的掌握和中心思想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學習認知盲區(qū)。古詩詞的學習不僅僅需要學習如何更好地翻譯它們,更需要在思想情感感悟的基礎上對于一些詩詞中細枝末節(jié)的內容掌控。過度的重視細節(jié)性的教學難免會使人感到本末倒置,沒有真正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的目的以及實現(xiàn)其學習價值。
二、提升小學語文低年級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一)多元化教學形式
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古詩詞教學應該更加注重的是教學的多元化,如何給這些語文學習基礎還比較薄弱的學生進行更有新意的古詩詞課堂。這需要教師能夠突破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將學生從簡單的詩詞誦讀、單純的內容講解這樣的枯燥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上應該更加注重導學的過程,利用古詩詞中所提到的背景元素,給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設計。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古詩二首》其中《村居》這首詩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說說春天這個季節(jié)的特點和印象是怎樣的?”。在學習詩的前兩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提楊柳醉春煙”中可以感知到春天的特點,“草長、鶯飛、楊柳”等都是會出現(xiàn)在春天的景象。通過賦予學生可以進行聯(lián)想的畫面,從而調動學生對于這首詩的興趣,再根據(jù)內容進行文字與畫面的結合,一下子就給學生提升了教學的意境,能夠使他們更好地體會詩詞的魅力。
(二)深入理解古詩詞歷史背景
古詩詞學習的重要特點在于對教學情境的營造。只有讓學生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元素后,才能夠加深對于詩詞中文字的理解。因此,教師在給低年級學生開展詩詞課堂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構建一個與詩詞內容相符合的學習情境。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學習古詩《靜夜思》,這首李白的詩歌已經家喻戶曉,很多學生在沒有接受小學教育之前可能就已經學過這首詩,甚至一些學生還會背誦,但是對于其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表達的情感卻只是略知一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這首詩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明月光”想象為“地上霜”,這樣的修辭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時間點,體現(xiàn)出作者只身漂泊在外,遠離故鄉(xiāng)所產生的思鄉(xiāng)之情。作者以月亮寄情來表達自己對于故鄉(xiāng)的思念,從這種“床前、明月”等詞匯的描寫中可以營造出一種孤寂、凄涼的情景,這樣古詩教學的模式更利于學生在學習中感同身受,從而更易于理解。
(三)綜合把握古詩詞細節(jié)和整體
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教學方法的運用,對于正在語文學習能力提升階段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古詩詞課堂教學需要遵循微觀細節(jié)教學和宏觀情感體會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從微觀來看,就是要從字里行間的閱讀理解中更好地表達詩詞的意思,再將其整合起來從宏觀把握詩詞的中心思想。這樣既包含了細節(jié)學習,又包含了整體探究的詩詞教學方式,有利于高效提升學生對于一首詩詞的掌握。
三、結語
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詞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仍然是困難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根據(jù)所教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方案和教學建議,運用現(xiàn)代教學方法,根據(jù)學生狀態(tài)的變化,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小學低年級古詩詞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林春木.讓詩意棲居在語文課堂——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9(91):27-28.
[2]呂洲祥,李劍亮.現(xiàn)代與古典的碰撞——微課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19(1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