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揚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我國科技力量的發展,聾校開始備受關注。聾生因為無法聽到外界的聲音,所以理解能力與常人相比較弱,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很難得以理解,即便老師反復進行舉例,但是由于聾生的生理缺陷,也很難理解。如何讓聾校學生的語文課變得通俗易懂,減少障礙?如何才能讓聾校的學生學到知識,從而運用知識呢?這就需要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來對聾校的學生進行現代化的教學。而聾校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把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全的與語文學科教育所融合,以此來方便聾校的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的目標。聾校的學生由于自身的身體缺陷,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自卑,而這就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關愛。信息技術手段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學習語文教學的主動性,還可以拉進她們和老師的距離,有利于聾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聾校;語文教學;信息技術
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科技力量的發展,新課程的改革也在不斷的推進。而信息技術作為一項比較先進的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特殊教育學校來說,新課程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多媒體以其自身信息量大的優勢,比較方便快捷的途徑,以及隨時互動的教學方式,虛擬的教學環境,使新課程得到了一定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為聽障學生帶來了更加廣闊的視角以及更加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聾校學生也可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一、傳統教育模式缺陷
1.聾校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
聾校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普通小學學生的特點,第二類為生理缺陷——聽覺障礙的特點。從第一點分析,小學生年齡尚小,生活經驗不足,很難完全弄懂教師的教學,尤其是對于語文學科來說,語文本身屬于語言性學科,很多知識需要直面表達才能更清晰理解,小學生發育不夠完善,容易思維方式跟不上,難以理解書中知識,因此小學生容易對語文學科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從第二點分析,聾校小學的學生相較于正常學生,還具有不同程度的聽覺障礙,因此在信息交流過程中會有一定阻礙,教學信息傳播可能受到限制,學生可能無法全方面接受到教師的教學,勢必導致教師與學生的協調性出現問題,學生接受信息太少,或者接受信息太多無法消化,都會導致教學有效性的下降,就像一條水平線上行走的兩個人,你趕我追,始終無法保持一致,長此以往學生興趣會被消磨殆盡。
2.傳統教學模式
聾校小學的傳統教學模式為"板書+手語",都需要一定時間,效率自然不好,單純靠板書和手語很難對學生講明白知識的真正含義,任何一丁點遺漏或欠缺,都有可能造成教學質量不足,同時,板書與手語的不規范化也可能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教師教學進度不好把控。因此信息技術應用在新時代的聾校小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將教學內容呈現更情緒,配合字幕能讓學生將抽象化的知識與實物聯系在一起,是適應聽障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也是改善傳統教學模式效率低、質量不足的有效手段。
二、小學語文運用信息技術高效教學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為外在動力,明確他們的學習根本任務
聾生思維的最大特點是形象思維強,抽象思維滯后。所以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隔三差五的創設一些對聾啞學生來說是形象的、與聾啞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使他們對所要學習的內容容易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再設置幾個關鍵問題,讓他們去思考解決,就比較容易了。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去接收老師講解的知識,而是主動的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學效率。例如:講《曹沖稱象》可以先把制作好的幻燈片給學生看,讓他們自己討論、想辦法看那么大一頭象怎樣才能稱出它的重量,待他們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過后,再用短片或幻燈片呈現結果。這樣,他們理解課文就會容易很多。
2.利用聾生的缺陷補償優勢,提高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聾啞學生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和途徑,主要有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由于聽力受限,眼睛則更加的敏銳出色,成為了重要的接收方式。教師可以利用聾生的缺陷補償優勢,將課本中抽象的知識具體話,將書中的知識以多媒體的方式展現出來,更便于聾生直觀的去觀察,理解。教師可以教會學生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搜索日常想了解的知識,在網絡上可以直觀的看到知識以圖片,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在學習觀察過程中,注意將所學知識進行下載,整理,以方便聾生可以更深的理解知識的要點。例如:講到寓言故事就可以從網上下載短片,先讓學生通過看短片來理解故事大概,老師上課時就可以側重于對語言的講解。
3.讓學生嘗試自學,多進行動手操作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過得知識來體會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在這系列的思考過程中,掌握書中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分組圍繞相關問題,先對所學知識進行自學,探討,必要時候可以進行實際操作,讓學生多動手,開發他們的創造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不但讓他們學得輕松愉悅,也非常的容易掌握住這節課的知識點,真正做到了讓他們減去了負擔,做到了學習的高效。例如:講到《兩小兒辯日》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先去找孔子的生平、事跡等,通過自學,先了解課文內容,再讓他們去了解為什么太陽早晨看起來很大,中午看起來很小,早晨溫度低,而到了中午溫度高。通過網絡先自學,老師再講解,這樣,學生就會很快理解課文內容了。
結束語:
綜上,通過對聾生在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教師所控制的越少,那么學生的自由程度就越高,那么學生在課堂當中的游戲體驗也就越好。在游戲的引導之下獲得新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當中給予一定的指導,達成一個以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陪伴所構成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劉彬.淺談聾校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互動[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04):82-84.
[2]王洪亮,楊寧春,李國新.推進聾校信息化發展的實踐探索[J].現代特殊教育,2016(2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