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石井中心小學 李月園
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混淆了復習課、講評課、練習課的概念,把復習課上成了練習講評課;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否完善與提升沒有得到關注。基于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策略課題的實踐研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形成了以“梳—理—化”為模式的復習教學“三段式”,建構學生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下面,本文結合“圖形與幾何”領域相關課例進行闡述。
“梳”,即把紛繁的事項、問題等進行分析歸類。復習課要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回憶知識、整理歸納知識的習慣與能力,通過學生自主的“梳”,呈現原認知結構,為教師復習課教學把好“脈”,做好鋪墊。
低學段學生歸納整理能力較弱,不能主動選擇學習所需的材料,也不善于自覺進入思維狀態,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教師應將重點放在復習方法的指導上,教學時可采用翻閱課本復習回顧知識點的形式,教師適時根據知識間的聯系,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知識網絡,建構知識結構。也可“以題帶理”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進行整理與回顧。高學段可以讓學生課前進行知識的自我梳理,大致可采用以下方法,層層遞進,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梳理知識能力。
大部分學生初次自主整理歸納知識時,會采用文字表述一一羅列的表現方法整理出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經驗狀態,起著回憶知識點的作用。如學生初次自行整理《多邊形的面積》(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大多數出現下面情況:

在一一羅列的基礎經驗上,可引導學生采用綱要歸納的方法,利用文字式、框架式、綱要式對所復習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描述。如《多邊形的面積》(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會進一步整理如下: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復習內容范圍的大小、復習內容之間的聯系有機滲透編織基本結構的基本方法,有樹狀圖、氣泡圖、網格圖和流程圖等。如圖1,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復習時可引導學生整理成關系網絡圖。

圖1
“理”,按事物本身的規律或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置。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深入的“理”,溝通知識內在聯系,彰顯知識本質內涵,完善學生認知結構。下面以劉延革老師的復習課《立體圖形體積的復習整理》為例進行闡述。
教學中,我們應該有目的、有重點地引導學生重“理”知識內容,喚醒學生記憶,并適時在知識的本質內涵處質疑,重現知識形成過程。例如,課堂伊始,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示(圖2),讓學生回憶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表示什么?學生很快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釋。接著,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回顧長方體體積計算中的長×寬表示什么?長×寬×高又表示什么?學生經過交流、互相補充進一步明確長×寬表示第一層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再乘高表示共有幾層,共有幾個這樣的體積單位。

圖2
復習課的知識類型相對專一,在單元復習、階段復習、學年復習中盡量用歸類方式進行復習,便于學生縱橫觀察比較、深入梳理知識內在聯系,促使學生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劉延革老師在課中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二次梳理的,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突顯出認知結構的重構。

圖3
教師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圖3),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學生輕易發現:它們形體不同,但計算體積時都是用每一層的體積乘層數,都是用底面積乘高求體積的。教師適機小結:內在方法是一樣的。并誘引深入思考:什么形體的立體圖形體積都可用V=SH來計算?學生在討論交流中不斷完善認知:上下面一樣的,中間直直的;上下兩個底面相同,每一層的體積都相同。最后教師小結:這樣的立體圖形體積都可以用V=SH來計算。教學中,教師要不僅要善于在重難點處引導學生整理與回顧,更要善于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的共性、區分個性,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強知識的可辨性,不斷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在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中溫故而知新。
復習課的練習要體現層次性,更要注重針對性、開放性、綜合性,要能體現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加強對比、辨析,促使學生良好認知結構“外化”為綜合運用能力。
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引導學生做“錯題本”:記錄典型錯題、分析錯因、修改訂正。教師要有意識地尋找學生易錯集中點,結合易錯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行解題明理。
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學習差異、學習需求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基礎鞏固練習教師分層布置、拓展提升練習允許學生彈性選擇,讓每一個孩子在知識與技能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體驗成功樂趣。
習題的設計除了考慮基礎性、針對性,更應考慮學生思維的發展性和方法運用的靈活性。復習課上為學生布置的習題既應當涵蓋基礎知識,同時也應根據知識的難點與學生的易錯點做相應拓展,以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總之,復習課不是練習課,也不是簡單的知識回顧課,在梳理知識、綜合運用知識、促進學生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中,通過回顧、梳理、練習進一步引導學生優化重建、強化提升,建構學生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