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立成小學 邱清莉
語文教師每學期檢測都要對試卷答題情況進行分析,近幾年來小語評測改革方向的轉化突顯出一個知識點考查的問題,那就是詞語考查,不管是一二年級的詞語積累,還是三四年級的理解運用,甚至是五六年級的語境理解、表達效果等,詞語的考查都是較明顯的失分點。每次評析試卷匯總“改進措施”,大體都是一樣的:加強詞語教學,加強詞語積累運用。但每學期都這樣寫,每學期情況也沒有多大的改觀。在小語教研活動中,詞語教學貫穿每個學段的教學,看似很重要,但每個學段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都說三四年級是詞語教學的關鍵學段,可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被三四年級出現的大作文吸引了全部目光,“詞語”教學就這樣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詞是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而每個詞都有它的聲音、意義和語法功能。每個詞語的詞本義以及它的引申義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漢語世界。中華歷史文化由它傳承,中華文化的瑰麗也由它書寫。課文中的詞語承載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傾向,有著廣闊的空間可以讓學生開拓思維,是學生語言發展的良好依托和載體,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巨大寶庫。所以,詞語在語文教學中所占的地位與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使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詞語、掌握詞語、運用詞語和發展詞語。
自2014 年,教育部提出“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后,小學語文的考試評價體系發生很大的變化。在現行語文測評框架下,小學語文檢測放在了“提取信息、形成解釋、整體感知、解決問題”四種語文能力的考查上,而且現在有更多題目的命題設計,四種能力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有其整體性與綜合性。很多題目的設計都是一題多用,即將多種能力的檢測融于一道試題中,整體考查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情況。從現在大部分試卷檢測的題型來看,基本上都是依托對文本關鍵詞語的考查實現的,詞語教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現行統編版教材也通過“單元導語”的語文要素將學習詞語的重要性突顯出來了,語文的“語用”性得到了很大強化。那么怎么正確地使用統編教材進行詞語教學,以更好地適應現行語文測評,更好地發揮詞語的作用,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感呢?
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這課的語文要素是“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比如教授“飄”,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教學:1.通過字形理解字義。飄是風字旁,是很輕的東西,可以想象雪花是怎樣飄的。2.比較。可以將“落、打、飄”三個詞調換,再讓學生說說為什么不能調換。教師引導學生對三個詞進行品味、對比,教師引導的重點不是學生答得對不對,而是學生在闡述時整個思維過程有沒有發生變化。3.最后再用“飄”來說一句話,這就達到“運用”了。到這里才真正將“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這一語文要素落地了。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低年級詞語教學“讀一讀,背一背,寫一寫”,這個“飄”學生就會了,教師也就止步于此,沒有詞語的形象概念,沒有思維能力的養成訓練,更缺乏對詞語的審美想象。當然,我們不可能在課文教學時每個詞都從這四個層面來教,但如果每課都能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兩個詞這樣教,長此以往就能實現詞語教學的良好效果。
語境是指影響表達的特定環境、特定對象、特定目的。在某一語境中詞語的意義就要結合語境進行推斷。在文本中揣摩、確認詞語在使用中的意義和效果,中年級教學中開始出現,這樣的詞語在高年級文本中成為主流,特別是對文章關鍵詞語的品析,足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牽一“詞”而動全“篇”的功效,這是詞語教學的一大重點。考查一個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在中高年級的考題中是很常見的,有時候是確實難懂的詞,有時候是在語境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詞,這是語文評測的一大難點,因此從中年級起的詞語教學對文本的解讀,就要敏銳地捕捉到這樣的詞語,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比如三年級上冊《掌聲》一文中“文靜”一詞的教學,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詞本義上的理解:1.什么樣的人我們會形容她“文靜”?(學生聯系生活回答)教師:從哪個詞寫出了英子的“文靜”——(默默),是的,“默默”是形容人不說話。但英子僅僅是不說話嗎?靜心默讀,找到詞語圈畫出來。(早早地、總是、最后一個)這些詞說明什么?英子為何“總是默默”,為何“總是最后離開”?2.教師:英子為什么不愿意和大家交流,不愿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勢?3.引導學生理解:怕受到同學們的嘲笑、譏諷、不平等看待。課文有一個詞寫出了這個意思,你能找到它嗎?(歧視)出示歧視的解釋條。4.教師:是啊,主要的原因不是“落下殘疾”,也不是“不愿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而是害怕受到大家的“歧視”。所以,這里的“文靜”就不僅僅是安靜,不說話了,還帶有憂郁和自卑的意思。教師總結:所以一個看似普通的詞在不同的文章里會有不同的意思。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往往只停留在認識、理解和記憶的淺顯層次,不僅不能適應現行語文評測的要求,還對其智力發展與潛能挖掘形成阻礙。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不斷改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手段,發展小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在教學目標上,一般歸為分析、綜合、評價和創新的能力。比如《麻雀》一課教學“老麻雀的無畏”,讓學生找出老麻雀的動作。當學生找到“落”時,這里是一個教學重點,教師可以這樣點撥:“把‘落’和前面的‘石頭似的’聯系在一起理解,你對‘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你有什么感受?”這樣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思考的路徑,把比喻包含在內,思維含量高,能培養高階思維。學生能體會到這樣描寫體現了老麻雀的決心大,內心有一種堅定的信念。“作者寫老麻雀‘絕望地尖叫’,明明沒有希望,為什么還叫?既寫麻雀那么‘緊張’,為什么說它是‘無畏’的?從這些看似悖論的詞你能發現什么?”留點時間讓學生想想,學生就能體悟到這些詞語背后的溫度與情感——父母之愛,這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詞語教學到了五六年級,依然是一個教學重點,在五六年級,詞語教學多了更深一層的訓練:拓寬學生知識面的深度與廣度,培養家國情懷,關注社會熱點,培養獨立思考意識,做好學生進入中學語文學習的銜接。這是五六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方面,更是“立德樹人”的具體實現。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較、品味文本用詞造句與作者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真正提升學生詞語掌握的數量和質量,才能讓學生遨游在人文精神的知識海洋里,領略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