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北城小學 汪 蕾
絕大多數的古詩文作品都能生動地描繪出中國傳統文學中的絕美畫卷,反映出人們強大的精神風貌。這些作品風格迥異,思想各異,體現了從古至今各位文人的心路歷程。小學古詩文的學習主要通過看圖畫圖,這種形象化的學習方式,是學好古詩文的主要方式。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這對于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是至關重要的?,F階段的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從小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培養自身的古文素養。但是對于當今語文素養還不太高的小學生而言,這些古詩文往往是晦澀難懂的,這就要求小學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切實了解相關古詩文的寫作背景,認真備課,為古詩文教學做好萬全準備。
在常規的小學古詩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希冀是學生全面掌握古詩文,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說是用了渾身解數,課堂教授主要拘泥于教材,單調串講,學生被動識記,以機械背誦為主。但需要銘記在心的是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對古詩文毫無了解或者知之甚少的小學生,在這樣的學情下,因為學生無法與教師產生共鳴,即使教師層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最終的教學效果也將是低效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工作開始之前,需要加強學生對課內外(課內為主)詩文的誦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感知詩文,另一方面可以在課上減少知識點串講時間,防止生硬講解。由此可見,讓學生多誦讀古詩文是學好古詩文的前提。
在小學階段,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語文課本來看,教材中與學生見面的古詩文的篇數是屈指可數的,學生即使把它們全部掌握了,也仍然與課標要求的閱讀量相差甚遠。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有效開展古詩文課外閱讀活動,促進學生養成自行積累古詩文的好習慣。這樣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加學生的古詩文積淀,也能為學生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在黑板的一角開辟“詩文方格”,一周交換一次,鼓勵學生積累下來并誦讀。剛開始可以是一周一首(篇),堅持兩三周待學生養成積累古詩文的習慣后,可以增加到每周積累兩首(篇)或三首(篇),另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誦讀。這樣的誦讀積累活動要求學生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的古詩文吟誦水平以及積累數量在各自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接下來教師可以指定檢查規則,定期檢查評比,利用一切零散時間和學生一起積累、學習、競賽,以保證學生的學習熱忱,使他們“愛上閱讀、學會閱讀”,為小學生小升初、初升高乃至整個人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此一來,既營造了師生、同學互比互學、充滿人文氣息的班級氛圍,也提高了班級整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另外,還可以小學教材中的經典詩文為載體,擴大學生的吟誦范圍。如課本中的《三字經》是節選原文的一段,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試著背一背全文,引導學生搜集一些與《三字經》類似的古文,比如《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論語》《老子》等重要著作,選出著作中簡單易懂的部分,教師不必對這些著作進行解釋,只需讓學生在早讀時抑揚頓挫地讀出來即可。熟讀成誦,就自然領悟了詩文中某些無法言說的神韻,一篇篇優秀的詩文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生根發芽,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與之相對應,學生的語文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詩文歷經歲月淘洗,千錘百煉,是古人的智慧結晶。不過對于語文素養還不太高的小學生而言,傳統詩文往往是晦澀難懂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切實了解相關古詩文的寫作背景,為下面的學習活動做鋪墊,也為學生把握古詩詞的大意埋下伏筆,進而就能引領學生更快、更準確地進入古詩文描寫的意境中。在指導學生學習唐代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這首詩中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可在教學此首古詩前講解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 年),李白被貶至夜郎,于是他取道四川前往。行至白帝城,遇赦,驚喜萬分,立即乘船東返江陵,這首詩就是他在此時作的。這樣一來,學生就更容易體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所表達的悲喜交集的心情了。同樣,教學曹植的《七步詩》時,當教師引領學生了解了曹丕蓄意謀害曹植的歷史背景后,學生就容易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深刻含義了。還有高適寫的《別董大》,當我們引導學生了解到高適早年仕途失意,晚年官運通達的生平,了解到作者送別好友時的歷史背景后,學生就更容易體會到作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心境了。
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版語文教材中,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都展現了詩的意思和意境,旨在豐富學生直觀認識,提高學生理解詩文的能力。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舍近求遠,另尋出路,不停地搜集其他圖片資料反而忘記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道理。教師備課和正式上課時使盡渾身解數用心良苦地想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詩文的大意,卻對書本上的插圖視而不見,導致這么直觀有效的教學資源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實屬可惜。我們不能忽略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應該充分挖掘運用它,達到“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圖畫更直觀地了解詩詞所表達的意思。說起作畫,不得不承認,孩子是天生的畫家,他們從幼兒園起(甚至更早)就善于用手中的畫筆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所以教師要對學生有信心,給他們自由展示的天地,更要有耐心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把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畫出來。他們會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傲,會畫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美,會畫出“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的趣……畫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加強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對詩詞意境的體會。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古詩詞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從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勤于總結,使小學生的古詩文教學得以優化,使學生的文化底蘊進一步提升,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永久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