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對于物質資源缺乏、經濟條件有限的地區,鄉土藝術教育逐步受到農村幼兒園的青睞。鄉土藝術精髓流傳至今,擁有不可泯滅的民族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結合調研結果提出如下建議:(1)鄉土材料多重利用,實現共享資源;(2)打造精品課程,創建幼兒園鄉土藝術課程資源庫;(3)勇于創新,探究靈活多樣的鄉土藝術特色活動。
關鍵詞:幼兒園;鄉土藝術;鄉土藝術特色課程;課程實施
一、幼兒園鄉土藝術課程內涵
自21世紀以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幼兒園自主開發權利的增加,幼兒園課程越來越側重利用區域優勢,因地制宜的探索與發展地域特色教育,并開發了一系列園本特色課程。裴娣娜教授認為:“鄉土教育在我國是一個特指概念,指以人們能夠親身感受到的本土的自然、人文、歷史為教育資源,采用學習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多種形式進行的教育活動。”[1] 幼兒園鄉土藝術是指幼兒園從自身實際和幼兒的興趣出發,對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藝術資源進行篩選與整理,選擇具有生活性、合理性、審美性、可操作性和可傳播性的鄉土藝術資源作為課程實施的內容。[2] 其表現形式一般包括民間美術(如民間繪畫、手工編織、泥塑等);民間音樂(如民間歌曲、曲藝、童謠等);民間舞蹈等。
二、幼兒園鄉土藝術特色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制定缺乏全面性和靈活性
幼兒園教師在制定活動目標時,課程目標把握不夠準確,缺乏目標生成性的意識。教師在設置課程目標時,主要從活動的可操作性入手,目標設置趨于幼兒技能的提高和方法的掌握,對鄉土藝術特色課程激發幼兒的家鄉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等特殊情感的目標體現較少。
(二)課程資源意識不足,開發的鄉土藝術內容類型單一
幼兒教師在發掘資源、利用資源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主要體現兩個方面:第一,師在特色課程開發過程中,對一些本土特色資源視而不見,只側重鄉土美術課程的開發,對鄉土音樂舞蹈資源不夠重視。[3] 第二,教師未受過專業的訓練。對鄉村生活不了解,也從未受過專業的指導和培訓,不知道怎樣選擇和利用鄉土藝術課程資源。個別教師課程開發能力不強,還停留在任意拼盤、照搬模仿的水平,其創建的班級特色遠遠落后與平行班級。
(三)課程實施途徑不完善
具體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架構的活動主題網絡過于粗糙,穿插的內容比較膚淺,雖然有了橫向骨架,但是在縱向與各活動領域相結合及拓展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間。另外,特色課程單軌發展,缺乏整合性。在活動中,教師多側重藝術、健康領域內容的建構,對語言和社會方面、科學方面涉及極少,反映出鄉土藝術課程開發層次處于較低水平。
三、幼兒園鄉土藝術特色課程實施的建議
(一)鄉土材料多重利用,實現共享資源
幼兒園鄉土藝術特色課程實施中,教師和幼兒依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活動形式制作和創作的作品,可以巧妙應用到其他領域的活動中。在區域活動中,實現多種材料的共享。例如,在美工投放的繩子、沙包、易拉罐制作的高蹺等資源,可以在游戲區、戶外活動中使用,實現資源共享。
(二)打造精品課程,創建幼兒園鄉土藝術課程資源庫
幼兒園應該建創建幼兒園鄉土藝術課程資源庫,將教師開發的課程資源存入資源庫中,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資源庫分別建立網絡資源庫和非網絡資源庫兩種形式,按照鄉土藝術課程的類型,分類存檔,便于教師日后方便提取。創建幼兒園鄉土藝術課程資源庫,教師將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源、搜集的心得、課程開展的過程、教師和幼兒的作品等錄入資源庫。
(三)勇于創新,探究靈活有效的鄉土藝術特色活動
幼兒園在組織主題活動時,可以從兩個方面探索,第一,以鄉土藝術為主體,整合五大領域。第二,其他領域活動滲透鄉土藝術。例如,幼兒園在開展的集體教學活動時,在健康活動中融入民間童謠、歌謠等資源,讓幼兒在鍛煉身體和游戲活動的同時,初步感知鄉土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朱家雄. 幼兒園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裴娣娜. 教育創新視野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的思考[J]. 中國教育學刊,2010(1).
[3] 吳志芳. 幼兒園開展民間文化教育的原則與策略[J]. 學前教育研究.2010(10).
作者簡介:夏云川(1993.05-),女,漢族,四川廣安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