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侯東昱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西文化不斷交流與碰撞,充分了解中西服裝的發展歷史可以為現代服裝設計行業提供更多的思路與源泉。中國的古代服飾與西方的傳統服飾,在造型、色彩、裝飾以及表現形式上都有著許多本質的差異。這種差異也正式各自形成文化的民族性與獨立性的前提。從另一方面看,中西服飾藝術在反映人類共同的發展規律、共同的精神追求等方面又顯示出了許多共同的因素。中國明代和文藝復興時期在歷史上基本處在同一階段,因此本論文將這兩個時期的服飾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充分了解這一時期中國明代與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的特征。
關鍵詞: 明代服飾; 文藝復興; 對比研究
第一章 中國明代服飾與文藝復興時期服飾背景對比
中國明代服飾背景:上承周漢,下取唐宋,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并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明代服飾面貌端莊,氣勢宏美,成為中國近代服飾藝術典范。
文藝復興時期服飾背景:“文藝復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標志著一個偉大的轉折。是當時社會的新政治、新經濟要求的反映,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思想和文化領域里的反封建斗爭,文藝復興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二章 明代服飾特征
(一)文武常服:官吏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袍服除了品色規定外,還在胸背綴有補子,并以其所繡圖案的不同來表示官級的不同,文官繡雙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武。不獨唯此,官員的腰帶也因品級的不同而在質地上有所不同。故明代的服飾特點主要體現出等級限制的嚴格。
(二)裙式袍服:男子服飾主要為“曳撒”,后因士大夫日常也穿著,更名為“程子衣”起源于元朝的質孫服,后被明太祖朱元璋改變形制,其特點是上衣連下裳,大袖,圓領,交領右衽,衣身較緊窄,且下裳較短,在腰間作無數的褶皺,并在腰部綴有大珠。
(三)婦女服飾:1.命婦霞帔: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命婦著霞帔時,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有規定。一般在大紅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掛霞帔時,要用深青色繡花霞帔,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2.短衫長裙:裙子寬大,樣式很多,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
第三章 西方文藝復興服飾特征
文藝復興是西方文化發展非常繁榮的一個階段,一共分為了三個時期:意大利風時代、德意志風時代、西班牙風時代,以下將從這三個時代分別闡述服飾特征。
(一)意大利風時代
1.女裝這一時期女裝主要是在腰部有接縫的連衣裙羅布,領口開的很大,成V型,也有一字型,坦露的胸口裝飾珍珠項鏈;腰線很高,上下裁剪方式,用子連接,此時款式在裁剪上是二部式,但是觀念仍是一部式,衣長及地,整體成倒V;內衣部分地從外衣縫隙處露出,與表面華美的織錦布料形成對比,袖子開始獨立裁剪制作,一段段扎起來,像蓮藕在上臂,肘部有許多裂口裝飾,可以自由拆卸。
2.男裝男裝重心在上身,寬大的普爾波萬和緊身的下衣肖斯組合,工藝和服裝結構三大顯著特點:一絎縫,用倒針法;二是前開;三是改變了中世紀袍服的裁剪方式。2 德意志風時代1)總體切口服裝(裂口、撕拉修)、露出異色里子、用裘皮作為衣領或服裝緣邊的裝飾方法。切口服裝也叫雇兵步兵風格,原意是錯落有致的滿身裂口,源于德國士兵刀劍劃痕,男子為了炫耀自己英武而引伸為切口、裂縫、開衩,或開縫于衣服縫,用倒針法;二是前開;三是改變了中世紀袍服的裁剪方式。
(二)德意志風時代
1.總體切口服裝(裂口、撕拉修)、露出異色里子、用裘皮作為衣領或服裝緣邊的裝飾方法。切口服裝也叫雇兵步兵風格,原意是錯落有致的滿身裂口,源于德國士兵刀劍劃痕,男子為了炫耀自己英武而引伸為切口、裂縫、開衩,或開縫于衣服上的裝飾。
2.女裝德國初期模仿意大利,方形低領口,后領口縮小,變成高領,袖子上有撕拉修裝飾,上身腰很細,袖子極其肥大,腰下很多細褶,使裙子在造型上形成鮮明的體積對比;帽子繡有花紋,裝飾珠寶或鴕鳥羽毛。
3.男裝上衣是帶裙身的茄肯取代了波爾普萬,立領很高,且有普里茲褶,成為后來大褶飾領的先兆,男子們在緊身褲肖斯外面增加膨脹的短褲布里齊茲和科多佩斯。
(三)西班牙風時代
1.男裝上衣是帶裙身的茄肯取代了波爾普萬,立領很高,且有普里茲褶,成為后來大褶飾領的先兆,男子們在緊身褲肖斯外面增加膨脹的短褲布里齊茲和科多佩斯。大量使用填充物:在波爾普萬的肩部、胸部、腹部、袖子等都塞進填充物,使之膨脹,引人注目。袖子根據填料不同造型可分為:泡泡袖,羊腿袖,悍婦袖。面料極為奢華:流行在黑色布底用金銀線刺繡并繡珠寶、珍珠等,天鵝絨、織錦緞備受寵愛,植物紋樣趨向復雜化,有拜占庭、中國風、貴族風等多重風格。
2.在女性服裝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出現了拉夫領,在西班牙風時期,封建貴族傲慢、奢靡心態慢慢恢復到女裝上,由袒胸大領口變成高領拉夫領,由于太過迷戀高傲之風,而使頭部失去了活動自由。追求極端的奇特造型和夸張的表現,縫制技術高超。緊身胸衣和裙撐也是這一時期非常顯著的服裝特征,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曾一度極力倡導束腰,此時緊身胸衣已經具備了完美形制,成為塑造女性腰部立體造型的獨立部件,影響了當時女性時尚。
第四章 結束語
中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國風格服裝始終著重于人的內在,服裝造型簡而不陋,質樸而不俗,沒有過多的裝飾,顏色自然,面料舒適。而西方服飾審美則傾向于表現人體的曲線美,他們更加注重人本身的形體美,在立體裁剪的服裝制作手法下,服裝貼近人體,有明顯的曲線。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要更加關注傳統的服飾,對于服裝的了解和認識更加的深刻,才能設計出更加完美的服飾。
參考文獻:
[1]郝帥. 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風格(胸衣)對現代服飾的影響[D].天津工業大學,2017.
[2]郭雪松. 中西服飾審美文化溯源與比較[D].蘇州大學,2009.
[3]李晶晶. 中國明代與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比較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2006.
[4]馮澤民,齊志家.服裝發展史教程[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趙敏(1995—),女,漢族,河北衡水市人,學生,工業設計工程碩士,單位:河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設計專業,研究方向:服裝設計。
通訊作者:侯東昱(1969—),女,漢族,北京人,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學紡織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