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紅
摘 要:人才是城市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城市創新發展的原動力。人才的引聚、培育、創新創業與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為解決當前人才生態環境建設中普遍存在的科創驅動、人才政策、人才評價體制等方面的問題,文章以新時代背景下人才生態環境優化對策為研究對象,對人才生態環境重點維度進行研究闡述,結合青島市優化人才生態環境實踐做法,輻射城市人才生態環境優化提升,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人才生態;青島;優化;對策分析
新時代背景下,城市間的競爭更多表現為人才競爭,發展優勢也多表現為人才優勢。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重視人才生態環境建設,精準打造和優化切合人才多層次需求的生態系統。
一、城市人才生態環境維度
人才生態環境,是一種在社會物質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綜合體,包括影響人才發展的各方面因素,重點體現在經濟發展、科創驅動、政策體系、人才評價、城市品質等生態維度。
(一)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作為人才生態環境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引聚的重要指標之一。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人才發展的各種物質需求及以此為基礎的各種衍生需求得到滿足的可能性就越大。城市經濟發展涉及經濟發展質量、經濟活力、經濟開放度、營商環境、產業吸引力等諸多方面。
(二)科創驅動
科創驅動為人才提供科創氛圍、創新創業的載體和平臺,是綜合反映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科創生態不僅反映城市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而且影響或者說決定了人才的事業發展空間。特別對于高層次人才而言,科創驅動很大程度決定其價值體現和發揮。城市科創驅動涉及科創投入、科創平臺、科創活力、科創績效等多個方面。
(三)政策體系
政策體系主要反映從宏觀到微觀的政策制定、實施及政府服務效能等,無論從發展政策層面,還是從產業政策和人才政策層面,都會對城市人才集聚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各部門出臺的政策需要相互配套、補位,確保各項政策的一致性、協調性、連貫性、互補性。
(四)人才評價
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資源開發管理和使用的前提。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對于引才、聚才、留才具有正向的引導作用,能有效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五)城市品質
城市品質涵蓋城市社會文化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等多方面內容。社會文化環境主要從人口結構、教育文化、健康醫療、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等多方面體現,是影響人才聚集、發展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撐。生活環境是反映城市生活的舒適程度、便利度及時尚潮流等吸引人才的重要生活指標,也是決定是否能夠留住人才的關鍵因素。城市自然環境主要通過人才在印象中及工作、生活中自己切身感受得以反映,同樣是影響人才集聚、安居的重要因素。
二、人才生態環境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科創驅動優勢不明顯
城市間科創驅動存在明顯的分化現象,從歷年數據統計情況看,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科創環境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這與他們的發展理念、創新措施、地區優勢等緊密相關。如深圳一直致力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先驅區,無論在科創投入、科創活力和科創績效都處于全國領先。相比較而言,大多數城市雖相繼提出了創新創業理念,但在具體實施中普遍存在理念不新、方法不多、實效不大等情況,無論在科創投入、要素整合、平臺建設運營還是在科創人才的重視程度上都存在明顯不足。
(二)人才政策特色不鮮明
不同城市出臺的引才政策實質差異不大,同質化嚴重,針對性不強,特色不突出。對當前各地“城才”政策進行粗略梳理,會發現地方政府依舊是政策的牽頭制定者和主導方,沒有很好體現市場的能動性和對政策的主導性。政策重心大多還放在需求這,政策舉措仍多集中在資金獎補、戶口及房子等方面。客觀上看,一些獎補政策雖然能在短期內產生一定的效果,部分人才可能會被吸引來享受相關政策,但一旦政策到期,資金到手,由于人才不匹配、城市整體發展動力不足等原因,人才就會再度流失。此外,從政策環境看,各地引進、育才、留才政策的系統性不足,無法充分發揮吸引精英入駐和保障人才后續穩健生活的政策效應,從而導致人才政策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人才評價體制問題突出
人才評價是人才引進、培育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活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從目前情況看,大多數城市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的社會化市場化程度偏低,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足等明顯問題。具體開展人才評價中,“唯學歷、唯論文、唯獎項、唯職稱”的傾向仍然比較突出,導致一些企業認可、資本認可、市場認可的有能力、有業績、有貢獻的實戰型人才評不出、評不準。
三、人才生態環境優化對策分析與實踐
(一)鏈接科創要素,提升科創氛圍和保障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十四五”時期應對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的重要抓手。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新發展的著力點在于從核心創新要素上進行突破。作為新一線城市,青島注重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鏈接平臺、資金、人才、技術、項目等創新創業要素,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建設的青島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地圖、人才賦能中心、人才創新創業學院等市場化的平臺載體,服務企業“初創期”,全方位滿足初創期企業政策、場地、資金、技術、人才等需要。設立以人才股權投資為主的“青創金”、提供資金支持的“青創貸”、扶持企業掛牌融資的“青創板”,為“成長期”企業進行資本賦能,幫助企業加速成長。以高端科研人才為核心,搭建千山大廈、藍色硅谷、國際創新園、微電子產業園創新載體和平臺,推動人才、技術、產業整合發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用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帶動產業集聚。集聚創新創業要素,打造海外院士青島行、青島“藍洽會”、千山峰會、全球博士研修營、青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周等一系列聚才品牌及活動,每年吸引近萬名海外人才攜技術、項目落地集聚島城。
(二)突出城市特質,堅持精準施策
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質和優勢,應立足區域發展定位,著眼比較優勢,借鑒優者經驗,創新制定個性化人才政策,增強人才政策實效性。青島在人才政策制定執行過程中,堅持目標、需求、問題導向,深化產才融合,突出高精尖缺,推進機制創新,本著積極開放原則,在政策擬定、落實、優化閉環運轉中,充分尊重企業意見,聽取企業建議,回應企業需求,全鏈條提升人才政策效能。政策擬定前先摸清問題、需求,確保政策擬定有依據;政策擬定中廣泛征求意見、同步細則,確保政策發布即落地;政策發布后充分利用傳統渠道與新媒體相結合,確保政策宣傳解讀到位;政策執行中注重“雙跟蹤”:跟蹤落實,確保政策執行兌現精準;跟蹤評估,確保優化調整及時。結合青島人才工作靈活、開放、高效機制,創新性提出“量身定制”政策,出臺《青島市高端人才項目定制化支持實施辦法》,聚焦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急需緊缺的頭部企業和高端人才項目,按照“一事一議”原則給予定制化服務和支持。
(三)構建科學人才評價體制,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人才評價體制的完善與實施,能夠進一步滿足人才發展需求,發揮正向激勵作用,推動城市人才引聚,從而提升人才生態環境建設效果。實際工作中,需要對以往存在的問題,以科學分類為基礎,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動為目的,形成科學化社會化人才評價機制。為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效果,青島市第一時間出臺了人才分類評價實施辦法,提出實行分類分層評價人才,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和貢獻指標制定評價標準,形成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聚焦頭部企業、新興產業領域和高成長性企業,將人才項目企業推薦、比賽結果、薪酬收入與人才工程選拔、人才服務相銜接,推行“自主薦才”“以賽選才”“按薪定才”等評價方式,從企業視角、用市場邏輯、靠資本力量發現人才、成就人才。創新評價方式,在分類評價機制上,更加注重發揮政府、市場、專業化組織、用人單位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基礎研究人才以社會組織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突出市場評價;社會科學人才以社會評價為主,兼顧政府評價。針對多頭、頻繁、重復評價人才問題,提出“不重復評價”和“人才發展全周期評價”,綜合運用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人才評價結果,鼓勵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解決了多個類似人才項目同時支持同一人才等問題。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人才生態環境直接影響一個城市人才的引育留用。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要求更有力的人才資源做支撐。諸多城市因為科創驅動、人才政策、人才評價體制不完善等因素,導致人才生態環境建設效果不理想。實際工作中,青島能著力轉變政府主導思維,充分調動各方資源要素,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積極打造人才工作新格局,逐步探索形成獨具青島特色的人才生態環境改善新路徑,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啟示。
參考文獻:
[1]邢震宇,姜建斌.新時代背景下人才生態環境優化對策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現代交際,2020(01):78-79.
[2]莊建輝,陳建俞.科技人才生態環境現狀及其對人才居留意愿的影響——以上海市為例[J].科技導報,2020,38(10):103-112.
[3]賈未寰,符剛.鄉村旅游助推新時代鄉村振興:機理、模式及對策[J].農村經濟,2020(03):19-25.
[4]耿子恒,汪文祥.人才生態視域下的人才集聚策略研究——河北雄安新區的探索[J].經濟論壇,2020(04):48-60.
[5]林琳.民族地區高校教師人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01):219-226.
[6]馮茹.東北振興背景下城市人才生態優化對策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大連干部學刊,2019,35(07):49-53.
[7]顧然,商華.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人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S1):289-294.
[8]張波.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才生態環境比較研究——以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與武漢東湖為例[J].科學發展,2017(0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