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善,喬 月,劉煥煥,賀潤平,高海平
(1.山西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山西太谷 030801;3.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山西太原 030031;4.柳林縣林業局,山西柳林 033300)
山西省呂梁山沿黃山區有13.3 萬hm2紅棗經濟林,大部分為25°以上坡耕地,隨著棗樹經濟效益下滑,部分紅棗經濟林拋荒、棄管成為生態林[1]?;谄赂丶t棗經濟林拋荒后生態結構不合理、生態服務價值不高的情形[2-5],有學者提出呂梁山沿黃坡耕地紅棗經濟林應該退耕還林,即補植補種,喬灌結合,針闊結合,構建生態結構合理、生態功能良好的生態林[6]。坡耕地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是指作為經濟林管理的棗樹,通過補植一定密度的喬木、灌木,達到生態林的密度標準,退出耕地、鋤草等土壤管理和修剪、抹芽等樹體管理,按照生態林的技術要求來管理的生態改造行動。呂梁山坡耕地紅棗經濟林在2000—2005 年第一輪退耕還林時有個別村莊實施了退耕還林,混交了刺槐、側柏、油松、山杏。
2019 年10 月底筆者通過調查柳林縣的紅棗經濟林將近20 a 退耕還林地混交不同樹種的樣地,評價其生態結構和功能,旨在為25°坡耕地紅棗經濟林大規模退耕還林提供參考。
呂梁山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混交其他樹種的調查地點為柳林縣。柳林縣位于呂梁山沿黃紅棗經濟林帶中部,南部有石樓縣和永和縣,北部有臨縣、興縣和保德縣,位于呂梁山沿黃紅棗經濟林的中心。柳林縣紅棗經濟林面積為1.867 萬hm2,在耕地質量結構上,坡耕地約為1.333 萬hm2,梯田約為530 hm2,平地面積不足330 hm2。目前,全縣紅棗經濟林管護面積約為30%~40%,放棄管理面積約為60%~70%,與其他沿黃紅棗經濟林縣的情況相似。
調查樣地包括4 種(表1)。4 塊樣地的棗樹栽種時間均為1998—1999 年,初植密度為600 棵/hm2,樣地1 為紅棗經濟林混交刺槐。刺槐栽種時間為2000—2001 年,初植密度為1 650 棵/hm2。樣地2為紅棗經濟林混交側柏。側柏栽種時間為2000—2001 年,初植密度為1 650 棵/hm2。樣地3 為紅棗經濟林混交油松。油松栽植時間為2017 年,初植密度為1 650 棵/hm2,樹苗高度為150 cm。樣地4 為紅棗經濟林混交山杏。山杏栽植時間為2000—2001 年,初植密度為1 650 棵/hm2。

表1 柳林縣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混交其他樹種樣地情況
1.2.1 樣方的選擇 選擇坡向一致、坡度均勻、樹木分布均勻的退耕紅棗經濟林作為樣地。按照投影面積10 m×10 m,作為喬木調查樣方;在其中取投影面積5 m×5 m,作為灌木調查樣方[7-9]。
1.2.2 測定指標 調查各種喬木的株數、灌木的株樹和類型、草本的類型,孤立樹測量冠幅;測定各種喬木的地徑、樹高和樣方的土壤枯落層厚度、黑化層厚度、N、P、K 和有機質含量等。
紅棗經濟林混交其他喬木后,首先表現為,喬木密度增加,喬木樹種多樣性增加,生態效益比單一紅棗經濟林顯著增加。在樣地1,棗樹、刺槐和杏樹3 種樹密度達到3 200 棵/hm2;在樣地2,棗樹、側柏和油松3 種樹密度達到2 400 棵/hm2;在樣地3,棗樹和油松2 種樹密度達到3 200 棵/hm2;在樣地4,棗樹和杏樹2 種樹密度達到1 600 棵/hm2。4 種退耕樣地均達到了生態林造林密度要求。
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后,灌木、草本侵入,灌木、草本種類增加。除棗樹根孽苗、側柏種子萌發成幼樹以外,少量的枸杞、榆樹、檸條等鄉土樹種開始侵入,豐富了紅棗經濟林地的樹種類型。草本植物種類和數量比較少,原因是喬木郁閉度高。退耕還林混交其他樹種有利于自然植被的恢復,可以加快植被恢復進程,縮短自然演化過程。
由表2 可知,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后,喬木郁閉度大幅度增加。棗樹混交刺槐、側柏18 a 以后,喬木郁閉度在80%~90%;紅棗經濟林混交山杏以后,農民尚有生產管理活動,喬木郁閉度也達到50%~60%。混交油松2 a 之后,喬木郁閉度在50%~60%,隨著油松逐年生長,高度和冠幅增加,棗樹混交油松林地的喬木郁閉度會持續增加。究其原因,棗樹作為經濟林時,密度一般為450~600 棵/hm2,而作為生態林的刺槐、側柏、油松,補植密度一般為1 650 棵/hm2,棗樹和混交喬木的密度遠高于作為經濟林的棗樹。另一方面,作為經濟林的棗樹,要修剪、打芽,控制枝條生長,而作為生態林以后,不再人工修剪枝條,棗樹生物量有所增加。

表2 柳林縣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混交其他樹種樣方的生態結構
由于紅棗經濟林2001 年退耕以后18 a 內沒有耕地、鋤草等作業,林下開始形成枯落層、黑土層,土壤養分改善、土壤侵蝕防護能力提高。從表3 可以看出,所有樣地的枯落層普遍在3 cm 以上,黑土層在1 cm 以上,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肥力條件。枯落層、半礦質化有機物層能夠吸收水分,降低水力濺蝕和沖蝕,過濾泥沙,在土壤保護中的作用比較大。退耕混交18 a 以后的棗樹混交生態林,已經看不到裸露表土和明顯侵蝕溝,水土保持效果顯著[10]。

表3 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混交其他樹種樣方的生態結構
從表4 可以看出,和管護的紅棗經濟林地土壤相比,紅棗經濟林退耕混交刺槐18 a 以后,依據《全國土壤養分含量分級標準》,20 cm 表層土壤的N含量達到4、5 級,有機質含量達到4、5 級,比管護的坡耕地紅棗經濟林土壤養分高一二個等級[6]。說明紅棗經濟林成為生態林之后,N 和有機質的循環進入有積累的良性狀態,有利于植物、微生物活動。

表4 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混交其他樹種后的土壤養分等級
在混交樹種中,棗樹競爭力弱,地徑、樹高、冠幅、生長勢弱于其他樹種。從表5 可以看出,從生物量來看,棗樹混交刺槐、柏樹、杏樹以后,棗樹的地徑、樹高均不及混交樹種。如棗樹混交刺槐,刺槐地徑為11.9 cm,但是棗樹僅為3.9 cm,刺槐樹高為6.5 m,棗樹樹高僅為3.1 m;棗樹混交柏樹,柏樹地徑為11.3 cm,棗樹僅為4.5 cm,柏樹樹高為3.8 m,棗樹樹高僅2.6 m;棗樹混交山杏,杏樹地徑為15.6 cm,棗樹地徑僅4.6 cm,杏樹樹高為5.3 m,棗樹樹高僅4.6 m。按照生物量回歸公式(W=a+bD2H,其中,W 是生物量,D 是胸徑,H 是樹高,a 和b 是常數)估算,棗樹混交刺槐后刺槐的生物量大約是棗樹的20倍;棗樹混交柏樹后柏樹的生物量是棗樹的10 倍;棗樹混交杏樹后杏樹的生物量是棗樹的20 倍。

表5 柳林縣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混交其他樹種樣方的生態結構
在個別未混交地塊,對11 棵棗樹的測量結果,地徑平均為15.4 cm,樹高平均為5.9 m,比混交林中的棗樹生物量大。表明棗樹在放棄管護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因自然死亡而淘汰。對樣本4 的測量結果,棗樹樹冠平均為2.3 m×3.0 m,杏樹樹冠平均為4.7 m×4.7 m,棗樹樹冠比杏樹小得多。根據觀測,棗樹樹冠比大致同齡的側柏、油松、刺槐也小。
紅棗經濟林混交以后,棗樹密度下降。從2001年混交的紅棗刺槐林看,棗樹總密度雖然保留在930 棵/hm2,主要為棗樹根蘗苗,1998 年栽植的棗樹僅在樣方邊界上為0.5 棵,在樣方角上為0.25 棵,多數已經自然淘汰。在混交的紅棗側柏林中,棗樹總密度為195 棵/hm2,約為原紅棗經濟林密度的30%。在混交的紅棗山杏林中,由于補植山杏密度小,棗樹密度尚能夠保持穩定。
呂梁山沿黃坡耕地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混交刺槐、側柏、山杏等喬木樹種以后,喬木的密度增加、樹種多樣性增加、灌木和草本逐漸侵入、枯落層和黑土層形成,土壤養分改善,生態結構改進,生態服務功能提升,達到了退耕還林的目的。因此,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是呂梁山沿黃水土流失區植被恢復、生態環境改善的良好措施。
坡耕地紅棗經濟林混交其他喬木樹種以后,棗樹競爭力弱,存在被淘汰的可能性。一般認為,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造林樹種刺槐是淺根性樹種,沒有明顯主根,具有巨大的土壤網絡能力,對于土壤水分和養分的競爭力比棗樹強;同時,從地上部分來看,刺槐樹體高度比棗樹高,樹冠郁閉度比棗樹高,對于陽光的競爭力比棗樹強。另外,側柏、油松、山杏的競爭力也強于棗樹。紅棗經濟林在混交其他喬木樹種以后,棗樹趨于生長勢弱、死亡消失,逐漸被演替的過程。因此,在紅棗經濟林退耕還林的生態建設中,棗樹發揮的主要是先鋒樹種的作用。
緩坡地和梯田棗樹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一般認為,15°~25°的坡耕地和梯田,水土侵蝕風險比較小,具有經濟利用的價值。在早期可以通過混交其他樹種,提高紅棗經濟林的經濟效益?;旖粫r,要配置和棗樹可以和諧共生的樹種如紫穗槐、連翹、檸條、沙棘、苜蓿等較低的灌木、草本,而且控制在合理密度范圍內,此外,還需要維持必要的枝條修剪、土壤翻耕、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措施。在紅棗收入低時,通過開發林下資源獲得經濟收入;在紅棗收入高時,再開發棗樹資源。如果評估認為呂梁山棗樹資源非常重要,可以選擇集中連片、棗樹資源豐富、人口稀少區域,建立呂梁山棗樹自然保護區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