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明史·河渠志》對運河與沁河的記載

2021-02-24 08:00:23李旭東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21年2期

摘 要 《明史·河渠志》是研究明代黃河、運河及其他河流、水利等方面的重要文獻,通過詳細的記載,可以看出運河在明代政治、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黃河、長江密不可分的關系,以及長期持續的修繕、維護情況,同時,對沁河的河患及其疏導作用也有所記載。而該志也存在記載缺失,其“運河”部分缺乏對一些重要詔令與奏疏的記載,“沁河”部分沒有記載一些重大河患與修繕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史源中存在記載缺失,二是對史源的不合理節錄,三是記載史實方法的局限性導致記載缺失,四是篇幅限制導致的記載缺失。

關鍵詞 《明史》,《河渠志》,運河,沁河

中圖分類號 K2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457-6241(2021)04-0035-09

引 言

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學巨著《史記》中創設《河渠書》篇章后,關于治河、水利的“河渠”專篇遂成為中國古代紀傳體史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清代官修的《明史》也不例外,專設《河渠志》,共計6卷,近7萬字,是研究明代黃河、運河以及其他河流水利等方面的重要文獻。

20世紀30年代以來,學術界開展了對《明史·河渠志》的研究,成果眾多,以黃云眉《〈明史〉編纂考略》①為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史料來源與編纂過程的研究,②另一類是記載訂誤。③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一、黃云眉的專著《明史考證》,以《元史·河渠志》《明經世文編》和明代歷朝實錄為參考,結合《明通鑒》的“考異”和《明史·食貨志》關于漕運的相關內容,對《明史·河渠志》逐卷進行考證。④二、李小林的論文《萬歷官修本朝正史對清朝明史館的影響》,認為清代前期明史館的纂修官在纂修《明史》時,直接利用了明神宗萬歷時期陳于陛主持的本朝“國史”編纂成果。在這些編纂成果中,吳道南根據明代歷朝實錄與兩部《大明會典》所撰《國史河渠志》,被清代王鴻緒的《明史稿·河渠志》(即《明史·河渠志》的初稿)以及后來的《明史·河渠志》整段地襲用其文字,或是直接照抄原文,或是將吳道南《國史河渠志》作為參考資料之一,有選擇性地加以利用,充分體現了吳道南《國史河渠志》的史料價值。①

筆者對《明史·河渠志》也有一定研究,曾分門別類,撰文考述該志“黃河”部分的若干記載錯誤,②而作為與黃河關系密切的運河與沁河,《明史·河渠志》是如何記載的?鑒于此,本文以《明史·河渠志》為研究對象,對運河與沁河的若干重要史實展開論述,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一、《明史·河渠志》對運河的記載

運河,是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由人工開鑿的河道。除航運外,運河還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③明代的運河四通八達,通過一系列的自然河流和人工運河,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珠江五大水系連通起來,借助水力使各類物資在全國范圍內流通,不僅服務于明王朝的經濟發展,還維系著政治穩定。

明初建都于南京,漕運主要通過長江和海運進行。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形成政治中心在北、經濟重心在南的格局,連通南北的京杭運河承擔著運輸漕糧等重要物資的任務,成為國家級的交通命脈,是需要傾全國之力維護的重要工程。有明一代,運河修繕和維護的優先度極高,即使是在皇帝去世的“國喪”期間,也要照常進行。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后不久,張居正考慮到前代濫用民力、軍民窮困,又由于營建皇陵導致財政枯竭,規定“一應不急之務,悉該停止,不許擅自移文興工。其在外司府軍衛州縣等衙門,非奉朝廷明文,一毫不得擅科,一夫不得擅役,違者各治以罪”,但是,“城垣、墩臺、關隘、倉廒、漕河等項例該修理者”除外。④也就是說,運河作為維系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工程,仍要繼續修繕。

有明一代,鑒于運河在政治、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出現了大量專門記載運河的歷史文獻,如《漕運通志》《漕船志》《通惠河志》等。而清代統治者對運河的重視,使得清代官修《明史·河渠志》的“運河”部分占一卷半的篇幅,卷85《運河上》記載明代京杭運河通州到揚州段,卷86上半部分《運河下》記載當時的江南運河、通惠河、薊州河等其他運河,字數僅次于兩卷的“黃河”部分,比較詳細地敘述了明王朝的運河建設史,而該志的“黃河”與“泇河”部分,對運河也有一些記載。

(一)明代運河發展的歷史特點

1.以閘漕、湖漕和河漕為首,最為重要

閘漕,即會通河,得名于其上調節水位的眾多閘座,北至臨清,上承衛河,南至濟寧,下接泗水和黃河,在元代就有淤塞、缺乏水源的缺陷。明初名臣宋禮以治理會通河而聞名,曾采納“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在東平府戴村筑壩,使汶水全部注入南旺,為會通河補充水源,“南北置閘三十八,又開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壽張之沙灣,以接舊河。其秋,禮還,又請疏東平東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馬常泊之流入會通濟運。又于汶上、東平、濟寧、沛縣并湖地設水柜、陡門。在漕河西者曰水柜,東者曰陡門,柜以蓄泉,門以泄漲。純復浚賈魯河故道,引黃水至塌場口會汶,經徐、呂入淮。運道以定”。⑤

河漕,即黃河的徐州至淮安段,黃河、運河與淮河在此交匯,運河受黃、淮水情影響極大。治河名臣劉天和認為,“我皇明建都上游,挽漕東南以給京師,舉由江淮,經徐、兗導汶,建閘浮衛以達,謂之運河。所慮為運河之害者,則惟黃河而已”。⑥這是明代黃河治理的核心問題。一旦黃河泛濫,攜帶而來的泥沙就會淤塞運河河道,治理難度很大。另一位治河名臣萬恭認為,治理黃河與疏浚運河同等重要,在黃河難以治理的前提下,只有每年的三、四月才能保證運河暢通,而五月到九月黃河、運河的水位變化大、泥沙含量高,漕運是無法正常進行的。⑦

黃河泛濫對運河的侵擾難以根治,很多官員認為應該借助其他河流代替現有的運河,這就是明代運河史上的“開泇河”之爭。①在經歷了30余年的爭論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這一工程在總理河道李化龍的主持下終于得以正式實施,“直河至李家港260余里,盡避黃河之險”。②明代漕運出現了新的運輸模式,即新開鑿的泇河和原有的運河一同承擔起漕運的重任。泇河河道較窄,但水勢相對穩定,而運河河道寬闊,易受黃河侵擾,所以夏、秋季,裝滿物資的船舶由泇河北上,以避免黃河、運河泛濫造成的損失,冬、春季黃河較為穩定,卸下物資的船舶由運河南下,比較安全。③明代的漕運就在對泇河、黃河的同時利用中維系著一種相對均衡的態勢。

湖漕,即京杭運河的淮安到揚州段,長370余里,地勢低下,易于蓄積河湖來水,兩側有射陽湖、白馬湖、邵伯湖等湖泊提供水源,還修筑高家堰以阻擋淮河侵襲,修筑王簡堤和張福堤防止河水流失,而運河向南注入長江后,即為“江漕”。④明代京杭運河的淮安到揚州段泛濫頻率較低,受黃河、淮河影響小,相比于河漕、閘漕更為穩定,是連通黃河、淮河與長江的重要通道。

2.江南運河、通惠河與衛河

除閘漕、河漕、湖漕外,明代京杭運河的兩端還有江南運河、通惠河和衛河,構成了完整的運河網絡。

浙漕,即江南運河,始建于隋煬帝大業時期,其重要性僅次于閘漕、河漕和湖漕,起自鎮江,抵達杭州。在明代,其作用是運輸江浙地區的漕糧到達長江沿岸,然后北上進入湖漕,并為江浙地區提供內部的水運通道。運河主河道兩側,還有諸多小型運河,其間建有大量的水閘以調節水位。由于所處地勢低洼,有明一代,曾不遺余力地多次疏浚、維護。⑤

大通河,即通惠河,元代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鑿,由北京昌平的大通橋向東,抵達通州高麗莊,與白河匯合,經直沽(今天津)入海。在明代初期,通惠河并不屬于京杭運河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為北京提供水源。⑥隨著明王朝遷都北京,大通河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嘉靖初年,御史吳仲對通惠河的舊河道加以改造,將一些元代的水閘廢棄,改建新閘,收到了“漕艘直達京師,迄于明末”的效果。⑦自此,通惠河正式成為明代京杭運河的一部分。

“衛漕”即衛河,與沁河相通,起自河南新鄉,在天津入海,是隋唐大運河的永濟渠部分。北宋時期稱御河,到明代,成為京杭運河的支脈,是華北與中原地區之間重要的水運通道。⑧

3.長江下游作為運河的作用

在明代,長江下游作為運河系統的一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時,漕運主要利用的是長江的武昌到揚州段。湖廣地區的船舶從漢江、沔水駛入潯陽江(長江在江西九江段的別稱),江西的船舶從章江、鄱陽而會合于鄱陽湖口,南直隸太倉、池州等地的船舶,都可通過長江駛入儀真(今江蘇儀征)的通江閘,上溯淮安、揚州,進入江北地區,鎮江、儀真之間是長江漕運的咽喉要道,在明代時常疏浚。⑨

4.其他區域性運河的作用

《明史·河渠志》記載的區域性運河,還有白塔河、通濟渠、薊州河、豐潤環香河和昌平河。

白塔河位于泰州,連通邵伯湖和長江,陳瑄于宣德時期開鑿,對京杭運河有一定的輔助作用。⑩白漕,即隋唐時期的通濟渠,明代繼續利用,同時進一步修繕、維護。其上游支流眾多,而下游河道短,水流湍急,以致經常泛濫,永樂到成化時期多次決口。?輥?輯?訛正統元年(1436)的決口危害最大,由官員沐敬、安遠侯柳溥、工部尚書李友直等人負責修繕。?輥?輰?訛楊士奇認為,通濟渠“仰受白河、湯河、潞河諸水下,合直沽南來之水入海。凡齊、魯、汴、蜀、湘、漢、江、廣、閩、浙之賦運,及海內、海外朝覲貢獻之上于北京者,皆道此以達,所系之重也”,①有很高的漕運價值,但是又經常泛濫,必須重點治理。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將白河的通州至天津段加深為四尺五寸,所挖出的泥沙就地利用,在兩岸筑為河堤。②

薊州河、豐潤環香河與昌平河都是為軍隊輸送物資而開鑿、疏浚的區域性運河。薊州河發源自今天津市薊州區,在北塘入海,主要用于向遼東運輸從海運而來的軍糧,官方對此還設立了專門的管理制度,嘉靖以前每三年疏浚一次,嘉靖時期改為每兩年疏浚一次。③成化時期,還疏浚豐潤環香河,用于給薊州東路的駐軍運送物資,后逐漸廢棄,糧食改由薊州供應,極不方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又得到恢復,為了不使運河水源枯竭,在北濟、張官屯、鴉鴻橋建設水閘以儲蓄水源。④昌平河是為天壽山守陵官軍運輸物資的運河,源于鞏華城外的安濟橋,抵達通州張家灣,與京杭運河相連,于隆慶六年(1572年)疏浚完成。⑤

總之,《明史·河渠志》的“運河”部分以運河的修繕與維護為記載重點,體現出明代的運河制度吸取前代經驗教訓,比以前更為完備,管理趨于體系化,設立了專門負責管理的官職。當時,京杭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長江、衛河等河流對漕運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漕運也確實促進了明代經濟的發展,保障了政治穩定。然而,會通河缺乏水源,黃河泛濫的難題在明代得不到根治,始終是阻礙運河順利通航的因素,相關官員雖有一定的對策來緩解這些問題,卻始終無法根治隱患。此外,明代運河的經濟價值主要記載于《明史·食貨志》中,⑥兩部志書互為補充,系統地描繪了明代的漕運體系。

(二)《明史·河渠志》對運河的記載缺失

那么,《明史·河渠志》是否詳盡地記載了明代關于運河的全部史實呢?答案是否定的,檢索明代實錄等文獻,可發現《明史·河渠志》對明代運河的一些重要事件缺乏記載,現舉三例史實加以說明。

1.《明史·河渠志》對成化九年(1473年)陳銳有關運河奏疏的記載缺失

陳銳(?~1501年),字志堅,別號云谷,南直隸合肥人,是明初著名水利專家陳瑄之孫,陳豫之子,襲平江伯爵位。成化時期總督漕運,在京杭運河修建淮河口石閘和濟寧分水的南、北二閘,疏浚運河,“總漕事十四年,河道之修筑,轉漕之利弊,政事之得失,前后建疏百有余章”,貢獻很大。弘治六年(1493年),黃河在張秋決口,陳銳奉敕隨劉大夏治理,后增祿二百石,累加太傅兼太子太傅。⑦

作為明成化、弘治時期著名的水利專家和治河名臣,陳銳承襲祖輩事業,在漕運和治河等方面貢獻頗多,成績斐然。他在管理漕運期間的多數奏疏都被實錄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如《明憲宗實錄》成化九年的一件奏疏,涉及明代運河管理制度,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萬歷時期,在禮部尚書陳于陛的主持下,官方開始編纂本朝正史。⑧翰林院編修吳道南以《明憲宗實錄》為史源,將其編入《國史河渠志》中,兩處記載見下頁表1。

2.《明史·河渠志》對成化二十年(1484年)奏疏與詔令的記載缺失

除陳銳的奏疏外,成化二十年吏部尚書萬安等人所上奏疏與憲宗的詔令,載于《明憲宗實錄》卷259,涉及運河的日常維護與管理,也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吳道南《國史河渠志》編纂時節錄《明憲宗實錄》而用之,刪去詔令,且奏疏的字數少于實錄原文,兩處記載見下頁表2。

與《明憲宗實錄》和《國史河渠志》的翔實記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銳、萬安等官員的奏疏在《明史·河渠志》編纂時被直接刪除,記載缺失。查閱《明史·河渠志》,可發現該志對陳銳的記載極少,僅有兩條:一是成化時期憲宗“敕平江伯陳銳,副都御史李裕,侍郎翁世資、王詔督漕卒浚通惠河”;⑨二是弘治七年(1494年)五月,孝宗“命太監李興、平江伯陳銳往同(劉)大夏共治張秋”。⑩可以說,這些寥若晨星的記載與陳銳在河道總督任上的積極作為完全不符,而《明史·河渠志》對萬安則根本沒有記載,也無法與其在運河方面的建言獻策相匹配。

3.《明史·河渠志》對天啟六年李從心奏疏的不合理節錄

除明前期陳銳、萬安的奏疏外,天啟六年(1626年)六月乙亥總河侍郎李從心所上奏疏,載于《明熹宗實錄》卷72。這一奏疏內容十分重要,涉及運河與黃河、淮河的緊密聯系,以及漕運的經濟地位、疏浚所需人力成本與費用等問題,還對修筑堤防與疏浚河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是對明末京杭運河的重要歷史文獻。而《明史·河渠志》編纂過程中,對《明熹宗實錄》的相關史實采取了節錄的方法,編入志書中,該志“運河”部分僅有寥寥數語的簡單記載,⑤與李從心奏疏中的豐富內容完全不符,是對實錄原文的過度刪節。兩處記載見下頁表3。

綜上,《明史·河渠志》對運河的記載缺失,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編纂過程中對《國史河渠志》原文的直接刪除,二是對實錄原文的不合理節錄。

二、《明史·河渠志》對沁河的記載

沁河是黃河的重要支流,發源于山西省太岳山東麓的平遙縣,自北向南流經沁潞高原,穿過太行山,進入河南省,在武陟縣匯入黃河。⑥在金代,沁河的含沙量增加,隱患漸生,當時的都水監曾承擔治理沁河的任務。⑦據同治《陽城縣志》記載,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沁河曾經泛濫。③到明代,隨著沁河源頭太行山區的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加劇,河水含沙量逐漸增加,夏、秋季節,沁河水位上漲,泛濫頻率僅次于黃河,有時還與黃河河患一并發生。

沁河在明代政治變遷、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如運河重要,因此,關于沁河的史實零散地載于實錄、文集和地方志中,并沒有專門的文獻記述,這是與運河不同的。而鑒于明代山西環境惡化導致的沁河河患及其與黃河、運河的密切關系,清代官修《明史·河渠志》在中國古代正史“河渠志”的編纂中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將沁河列為專篇,記載了與之相關的15處史實,④此外,在“運河”部分也對沁河有一些記載。

(一)明代沁河發展的歷史特點

1.山西環境惡化導致沁河河患

明代山西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使沁河“乘高趨下,怒流湍悍可畏”,⑤隱患僅次于黃河。永樂六年(1408年),沁河就在暴雨的影響下“沖決堤岸,渰沒田廬”。⑥沁河與黃河交匯處的河南武陟屢屢受災,成為當時需解決的棘手問題,而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以后,沁河再未有大規模的泛濫情況,形勢趨于穩定。當時,沁河雖然有“地上河”的稱謂,但是河患頻度較低,且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此外,漳河、滹沱河、桑干河也發源于山西,同樣有河患問題。從《明史·河渠志》對這四條河流的記載,可以看出明代山西生態環境遭到的嚴重破壞,致使發源于此的河流含沙量增大,為下游帶來危害,具有時代特征。

2.沁河對運河具有疏導作用

沁河的含沙量大,流量大;與之相通的衛河的含沙量低,河岸高度低,流量小,因此沁河對衛河有補充水源的作用。每當沁河連通衛河的河道淤塞,就使得衛河水量減少,影響漕運。對于是否應當以沁河水接濟衛河,是明代官員們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的官員支持引沁入衛,如正統四年(1439年)僉事劉清認為,沁河河堤已修繕完畢,且與黃河、衛河可形成運輸網絡,那么引沁入衛不會有危險。⑦還有人對引沁入衛持反對觀點,如萬歷時期,工科給事中常居敬認為,沁河的泥沙會使衛河淤塞,稱“衛小沁大,衛清沁濁,恐利少害多”,⑧“衛輝府治卑於河,恐有沖激。且沁水多沙,入漕反為患”。⑨潘季馴曾對黃河、沁河與衛河的關系總結為“黃、沁濁流,平時清濁相當,內水外出頗順。惟黃水一發,則黃強清弱,倒灌入漕,而河渠淤淀,此理勢之必然者”。⑩

當然,以上這些觀點都是基于客觀事實而提出的,沁河穩定安流時,官員多建議引沁入衛;而當沁河水位上漲、泛濫時,反對的聲音則頻繁出現。對引沁入衛的爭論,一直持續到明末也未停止。

(二)《明史·河渠志》對沁河的記載缺失

《明史·河渠志》對沁河的記載,體現了當時對沁河治理和利用并舉的時代特征,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并非明代沁河的全部史實,現舉兩例,茲列于下。

1.《明史·河渠志》對成化十八年(1482年)沁河洪水與治理的記載缺失

明憲宗成化十八年六月至八月乙卯,沁河流域遭遇頻繁的暴雨,降水量極大,沿岸堤防年久失修,失去防護作用,爆發了特大規模的洪水。期間,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市)和宣武衛(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受災最為嚴重。據《明憲宗實錄》記載,“所坍塌城垣共一千一百八十八丈,漂流軍衛、有司衙門、壇廟、居民房屋共三十一萬四千二百五十四間,渰死軍民男婦一萬一千八百五十七,漂流馬、騾等畜一十八萬五千四百六十九”。①除懷慶府受災嚴重外,一些石刻文獻的記載顯示,這次洪水還波及沁河上游的山西澤州府陽城縣。當地河頭村沁河渡口的左岸原有一石碑,1941年被侵華日軍所毀,碑文記載“大明成化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大水至此”;②陽城縣九女祠的僧人在祠堂迎面石壁的洪水痕跡處刻文“成化十八年河水至此”。據估算,這次洪水的流量為14000~18000m3/s。③

洪水過后,懷慶知府陳達征發6000余名民夫治理,加高沁河河堤,3個月后完工,被懷慶府民眾刻石立碑紀念。④第二年(1483年),陳達又重修懷慶府城墻。這一系列的舉措,有力地保證了此后30余年內沁河沿岸地區的安全。⑤

2.《明史·河渠志》對正德十二年(1517年)再次修繕沁河河堤的記載缺失

正德年間,作為沁河沿岸重要的防洪設施,前代修繕的河堤逐漸損壞、坍塌,每年的夏、秋之交,暴雨過后,沁河河水暴漲,溢流至懷慶府城墻下,城外的房屋屢次受損、毀壞,民眾都害怕成化十八年的大規模洪水再次來襲。在河南巡撫李充嗣看來,再次修繕河堤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因為修筑堤防,抵御水患,是合理的施政措施,即使耗費大量的資金,也是必需的;二是懷慶府是鄭王的封地,一旦洪水侵入城內,將威脅鄭王府的安全。⑥因此,他同意了懷慶知府周舉關于修繕河堤的申請,在河南布政司左參政楊志學、河南布政司左布政使王震、僉都御史韓廉、河南按察司僉事范松等官員的籌劃下,“計堤之當修筑者,西起回龍廟,東過真武廟,長凡三百一十丈有奇,高約二丈有奇,厚闊狹不等。計椿木當用八千根,府庫官銀一千兩,易買六千根,本府措置二千根,計夫役當用三千名,懷慶衛派九百名,河內縣派二千一百名”,由周舉、高杰、丘會等官員監督修筑,始于正德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十日完工。此外,還在河堤沿岸種植樹木,以加固堤防。⑦正德十三年(1518年)秋,暴雨導致沁河上游的山西陽城縣再次暴發洪水,前一年修建的堤防有力地保證了沁河下游懷慶府的安全。⑧

以上就是明代成化、正德時期有關沁河的一些重要史實,但如果查閱《明史·河渠志》,可發現其“沁河”部分在記載天順八年(1464年)的史實后,直接進入弘治時期,敘述官員們對“引沁入衛”的爭議,而后記載萬歷十五年(1587年)的沁河決口,對成化、正德時期的史實則沒有記載。

三、《明史·河渠志》對運河與

沁河記載缺失的原因

(一)《明史·河渠志》對運河記載缺失的原因

第一,《明史·河渠志》的“運河”部分只有一卷半的篇幅,以如此簡短的篇幅,記載明王朝277年間涉及運河的史實,必然要保持相對簡潔、精煉的記載風格,對一些史實進行刪節。可以肯定地說,由于字數限制,吳道南《國史河渠志》對洪武到隆慶205年間史實的記載,在清代編纂《明史·河渠志》的時候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刪除,從而造成記載缺失。其中,陳銳的奏疏主要涉及明代運河管理制度,而與運河修繕、維護的關系相對不大,《明史·河渠志》的編纂,可能就是基于這一考量而將其刪除的;而萬安所上的奏疏,可能是由于篇幅限制而被刪除的。以上這些原因,造成了《明史·河渠志》運河部分對陳銳、萬安奏疏的記載缺失。

第二,《明史·河渠志》各朝記載的字數不均,總體上看是前略后詳的。僅以卷85《運河上》為例,明代后期萬歷到崇禎72年的記載約有5200余字,占此卷12000字總數的43%。①這一時段內記載的字數較多,原因之一是其史料來源——《明神宗實錄》和《明熹宗實錄》卷帙浩繁,字數也是比較多的。以《明熹宗實錄》為例,全書100余萬字,87卷,字數與卷數的比例遠高于50余萬字,274卷的《明太宗實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萬歷到天啟時期,很多負責運河管理的官員所上奏議篇幅大、字數多,按照實錄的編纂原則,“一差官各處提督圩田、水利,及新開、修治河渠、圩岸、橋道皆書,有奏請修筑陂塘等事亦書”,②可以說,這些奏議是必須要編入的,造成了實錄的篇幅很大。因此,《明史·河渠志》在編纂時,即使刪減、節錄實錄原文,編成志文后的字數也是比較多的。筆者認為,明代后期的實錄卷帙浩繁,動輒百萬字的篇幅,很可能使清代明史館的修史人員在史料選取上難以做出合理的選擇,造成編纂過程中對李從心奏疏的不合理節錄。

(二)《明史·河渠志》對沁河記載缺失的原因

第一,如前文引言部分所述,《明史·河渠志》“沁河”部分的記載缺失鮮明地體現了李小林的觀點,即該志對吳道南《國史河渠志》的史料襲用,其缺載的直接原因,是直接史料來源——《國史河渠志》的記載也是缺失的。那么,《國史河渠志》對這段史實缺載的深層次原因何在?

經過對比可知,何瑭的《重修沁河堤記》明確地指出了沁河河患的誘因與造成的危害,而《明憲宗實錄》在描述沁河洪水導致的受災情況前,僅記述“河南自六月以來雨水大作”,并沒有明確說明是夏、秋季暴雨導致沁河河堤的決口,進而引發的洪水泛濫。明代實錄與何瑭對此事的記載見表4。筆者認為,吳道南根據《明憲宗實錄》編纂《國史河渠志》的“沁河”部分時,可能認為這次洪水與沁河沒有關系,漏掉了這條重要的史料,而這一問題和記載缺失也被《明史·河渠志》所繼承。

第二,與《明憲宗實錄》如實記載了成化十八年沁河洪水及其治理不同的是,《明武宗實錄》沒有記載正德十二年再次修繕沁河河堤這件事,盡管這部實錄的凡例稱“一差官各處提督圩田、水利,及新開修治河渠、圩岸、橋道皆書,有奏請修筑陂塘等事亦書”。③筆者認為,《明武宗實錄》對這件事缺乏記載的原因,可能是在修繕河堤之前,沁河的隱患相對于成化時期不大,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洪水,因此,修繕河堤這件事完成之后,很快便被參與其中的官員、民眾們忽略掉。“天下之患,備于未然”。雖然沁河的水患災害頻發,但明代相關文獻的記事習慣,往往是記載災害為先,治理為后。所以,在正德時期沁河危害相對較小的前提下,嘉靖年間編纂的《懷慶府志》也就沒有對這件“為民之德甚厚”的事情花費筆墨,記入地方志中。同理,嘉靖時期編纂的《明武宗實錄》作為從明王朝中央政府角度記載歷史的史籍,也不大可能記載這件事,而源自實錄的《國史河渠志》以及后來的清修《明史·河渠志》,其成書時間更晚,就把這段歷史忽略掉了。如今,據筆者所見文獻,除了何瑭在事后所撰《重修沁河堤記》之外,這段歷史再無其他記載可尋。

第三,《明史·河渠志》記事重點在于黃河與運河,表明這兩條河流在明代政治、經濟發展中的首要地位,維系著明王朝的政治穩定與財政收入,其他河流重要與否,是其與黃河、運河的關系遠近決定的。因此,對沁河的記載,更偏重于黃河、運河與沁河之間的關系,除一小部分記載涉及沁河本身的河患外,其內容多為黃河泛濫對沁河的侵擾,以及引沁河接濟衛河的史實,從而忽略了對沁河上游河道的記載。而明清易代后,清廷對治河與漕運仍然高度重視,康熙還曾“以三藩、漕運及河務為三大事,夙夜堇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①希望通過編纂《明史·河渠志》對其治河與漕運提供借鑒,也可能是形成這種記載方式的原因之一。

結 語

《明史·河渠志》以河流為序編排,各卷之間具有獨立性,內部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明代,由于黃河、運河與沁河的交匯,使得運河疏浚與黃河、沁河的治理密不可分,從而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治理體系,保障了物資的順利流通,穩固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還維系著政治穩定。《明史·河渠志》采用了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展現了黃河、運河與沁河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與明清時期其他的水利著述相比,該志的篇幅并不大,比較短小,包含的信息量卻很大,是《行水金鑒》等篇幅更大的文獻無法取代的,而這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正史中“志”這部分內容的價值,即以比較簡潔凝練的篇幅總括一個朝代的歷史事實。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明史·河渠志》存在記載缺失的問題,但瑕不掩瑜,該志簡潔精煉,是了解明代運河與沁河的必讀文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讀明代實錄、地方志和文集,以及專門的水利著述,才能對當時的運河與沁河有所了解,并開展研究。

【作者簡介】李旭東,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

【責任編輯:王向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 91福利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婷婷六月色| 9999在线视频|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热久久国产|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另类|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欧美精品另类|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亚洲无线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观看|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九九视频免费看|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日本www|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亚洲成人77777| 婷婷午夜天|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 人妻21p大胆|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国产第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欧美区国产区| 国产18在线播放| 69视频国产|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bt欧美bt精品|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色亚洲|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五月天福利视频|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